智能穿戴设备凉了?或许只因为你并非“目标客户”

上周,热闹非常的2018年CES消费电子展终于落下了帷幕。应该说,今年CES上的“猛料”还是不少的,比如Intel和AMD“合体”的Kabylake-G处理器,让超轻薄笔记本第一次有了和游戏本叫板的性能资本;而NVIDIA联合数百家合作伙伴发布的自动驾驶处理器,更是给人以“未来照进现实”的感觉,让不少媒体和关注者都为之欢呼。

智能可穿戴设备“缺席”CES?

但是,在兴奋之余,也有“好事者”发现,在今年各大媒体对CES连篇累牍的新品报道中,往年热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却显得异常“沉寂”。

事实上,大家几乎都在赞叹PC处理器、AI、智能驾驶、5G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却很少再提可穿戴设备。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两年就甚嚣尘上的“智能可穿戴泡沫论”……难道可穿戴设备真的已经“黄了”么?

专业的分析师们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就在不久前,权威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 Gartner (高德纳)发布了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预测报告。

在他们看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7年表现足够令人满意,而且直到2021年预计都会持续稳健增长,预期市场规模将超过5亿台设备……

很显然,这和一般大众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年的CES展会发布的那些“可穿戴智能设备”上……

运动or医疗?不管哪一种都是“专业设备”

在今年CES展会期间,诸如卡西欧、佳明、Fossil都发布了它们的新款智能手表,其中卡西欧的G-Shock Rangeman内置GPS定位功能,具备专业的陶瓷抗震外壳和惊人的200米防水能力,主打登山和专业户外求生爱好者;而佳明的Forerunner 645则集成了专业的运动传感器、姿态侦测算法和堪比医疗器械的持续心率监测功能——其目标用户是运动员、专业健身爱好者。类似的还有Spire Health Tag出品的智能泳衣,它可以统计并督促那些专业游泳者进行持续刻苦的训练。

其他的可穿戴新品还包括专用于治疗女性弱盆腔疾病、帮助病患锻炼患处肌肉的产品MyPeriTens;以及看起来像个智能手表,其实是专业血压和心电图监测仪的欧姆龙+ EKG;甚至还有辅助中风患者进行手部康复训练的“机械手套”Rapael……

可以看出,这些在今年的CES上大放异彩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行业化特征。

无论是专注运动市场还是进军医疗器械领域,这些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已经与我们过去印象中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大不相同了。而这也就是它们没有被一般的大众消费网站报道,不为公众所知的原因。

从普及到专业的“行业反思”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智能可穿戴企业对过去市场的反省:如果大家还记得曾经那个“手表”、“手环”、“VR盒子”满天飞的年代,就会明白当时可穿戴业界所犯下的错误——也即是说,在技术和体验都尚不成熟的时候,就急于将产品向大众进行推广,试图将其塑造为未来生活的“必需品”。

结果,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并不认那些仅仅具备单纯提醒、计步功能的“智能设备”是日常使用的“刚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技术门槛太低导致大量劣质模仿者冲击市场。最终,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没能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去,反而还给那些早期的“吃螃蟹”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回忆,间接导致了后来的市场不景气。

如今,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参与者“去伪存真”,剩下的厂商们基本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也有了固定的行业分野。不管是运动监测产品也好、智能医疗产品也好,亦或是如Facebook Oculus Rift、HTC vive这样的专业VR头显也罢,它们在技术上都已经足够专注和强大,靠着自身不错的专业体验,日子过的也不错。

当然,对于现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家来说,“全民普及”的未来还很遥远,但至少它们开始被大家所接受、喜爱了,这就是相当好的一个开头——尽管它或许来得晚了一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推 荐 阅 读 」

iCloud本土化,真是隐私安全的灾难吗?

昨天,苹果iCloud云服务正式由云上贵州负责,中国iCloud用户对隐私和安全的担忧有道理吗?

还在用易拉罐增强WiFi?现在有了更强大的新选择

WiFi mesh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具备完整规格的“路由器”!


觉得有趣就关注我们吧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