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证主方乌梅丸 | 顽固性皮肤病特效药

导读:厥阴病的研究始于岐黄,形成于张仲景,但是厥阴病的建立,却给后世医家带来了不解之难题。

厥阴篇是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绕不过去的难点,困惑了中医界一千八百年,成为“千古疑案”。

本篇就厥阴病证主方乌梅丸加减,介绍三例顽固性疾病,病种包括:“顽固性湿疹”“天胞疮”“糖尿病”。

1
顽固性湿疹病案

患者女性,刘某,46岁。

主诉:双上肢湿疹八年久治不愈

病史:患者体胖,上肢湿疹处溃烂瘙痒,水泡成簇光亮,严重影响生活。

现症见:体矮胖肤白,微肿,四肢麻木,寐须趴卧则舒适,舌胖大苔白厚腻,满布齿痕,口臭,脉微细难寻。

中医诊断:湿疹

治法:温阳化湿,通阳去疹

处方:以乌梅丸加减七剂,复诊时已经痊愈,续开七剂服用善后,追访两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湿疹八年之久。病因在于湿,湿气不化,从而化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张景岳曰:汗方出则玄府开,若见湿气,必留肤腠,甚则痤,微者为疿。”

此属于湿郁肌肤、津液凝结为患的病症。乌梅方中,黄柏,黄连燥湿。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桂枝,温经扶阳散寒。

2
天胞病案

患者为一男子,年近半百,未娶妻,由其老父亲照顾服药起居。

主诉:平素糖尿病史,患天胞疮以来,全身溃烂流血及分泌物较多,衣服常常沾粘。

南昌住院大量激素治疗不久又复发,在上饶当地医院求医,医院拒收,朋友介绍,其侄子带其求诊。

刻下见:全身溃烂,薄衣满布血渍,近身则恶臭扑鼻,口不能张故舌不全见,寸口溃烂故三部难寻。

中医诊断:一筹莫展之际,思之久病大病顽固性疾病必寒热错杂,真假难辨。

加之医院拒收,其病情当不容乐观。

处方:故其取厥阴乌梅丸以内服,外用仲景王不留行散以粉溃烂。

看诊结束让其离坐回家,久久不能起。

用力三次才勉强起身。

待起之,双股衣服被血染红,椅子靠背及坐面全是血渍。

作为一名医生,观此场景,不由得心酸。

复诊见其大有好转,唯独乏力,遂加太子参续进七剂,三诊时可以自由步行坐立,全身偶有溃烂,几乎痊愈。

3
十余年糖尿病案

一老翁,高血糖十余年,长期服药,近两年血糖不降反升,遂求诊中医治疗。

刻下见:舌红胖大而萎,中裂纹深而宽,脉沉细,夜半口渴欲饮则醒,醒后不寐,长期大便溏薄,身易瘙痒。

处方以乌梅丸七剂,复诊血糖大幅下降。

4
总结

汉字中,“厥”意思是极、尽,如自然阴阳中,阴气至尽名为“厥阴”,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体也有厥阴。

在经脉和脏腑表现为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脏腑的肝、心包,病邪如果伤及这些地方,在六经辨证中即被称为厥阴病。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肝脉起于足大趾,向上过阴器,到小腹,夹胃属肝络胆,还会继续往上到达额部和巅顶部;

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肝脏是人体主藏血、疏泄,与胆腑互为表里;

心包是指心外围,是传统医学的特殊腑脏术语,主要是代心用事,内藏相火。

当厥阴病变的时候,人体的这些经脉、脏腑,以及与其相关处都会发生变化。

人身的厥阴系统,主要由手足厥阴经脉和手足厥阴脏器(心包、肝)构成。

《伤寒论》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论》第338条载: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乌梅丸用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方解:

醋浸乌梅之酸以和肝安胃、敛阴止渴、安蛔;

用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枝之辛热以温经扶阳祛寒、通阳破阴散结;

用黄连、黄柏之苦寒以泻热燥湿;

用人参、当归甘温以益胃生津、养血柔肝。

诸药合用,逐寒,泄热,和肝,安胃,通补气血阴阳。

此方加减可广泛用于治疗暑温、温热、等温病以及呕吐、胃痛、泄泻、痢疾、久疟、痞证等杂病。

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蚘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蚘虫而来,曰蚘“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燮理阴阳。

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

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之方。

乌梅丸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

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

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

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包都属于厥阴。

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

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自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

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

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连柏清其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