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汉风 盛世大唐 给我们的医学留下了什么|卫生保命 忆汉唐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纯粹中医》,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仲冬医话

——卫生保命 忆汉唐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冬季,水结冰,地冻裂,生机潜伏,万物守藏;人也要顺从天地自然,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内在的要心志平静隐匿。

心志“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状态,其实是修养功夫的境界,内在的神意充足,志气坚定,自然涵养的深沉,不需外在的捐狂。

身体要避寒就温,温暖一些;但也不要大热大汗,使阳气从皮肤毛孔开泄。这样,就是顺应冬季的气候,从形、气、神对肾的养护,来年春天也能少生杂病。

笔者临床,应对多是病苦。患者病痛中,方寸已乱,求医不得门径。仲冬之月,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试述些卫生浅见,追忆些祖先汉唐遗风,或有启迪。

01

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

“卫生”一词出自《庄子·庚桑楚》,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卫”是个动词,是会意字,甲骨文就有“卫”,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生”也是动词,在甲骨文中,字形上面是出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

五行之中,金木水火土,只有木可以再生,生生不息。水是生木的,这样就是为什么冬季要涵养肾。肾中的能量,为春季肝的生发提供生命的动力。国人诸多杂病,“水不涵木”是病根,肾水不能正常为肝木提供能量。肝脏和心包(心脏的外层)属于厥阴经系统,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男女不孕不育症等等,都可责之于肝肾。

肾主水,这个水一要充足,二要有温度和活力,能够转化能量为肝木所用,肝木方能吐露生机,供给周身。

古人讲,卫生之道,要远离六害,六害者: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摒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其一,卫生之道远矣!即使你心存妙理,口念真经,也是枉然。

02

汉唐遗风,大开大合

开与合,温暖、温通周身的脏腑、经脉、毛窍,能畅通无阻,为开,开通出去;开出去,方能与宇宙虚空交换能量,合回来,有所收获。

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有升、降、开、合、出、入、化,升、降、出、入、化寓于开合之中,开合为根本。开出去,合回来,伴随着呼吸,人体和时空进行者能量的交换。能明了开合的道理,就不惑于医学中的繁琐,对生命的认识则高屋建瓴矣!

笔者试从两个病症,论述古典中医的用药法门。

(一)肾著病: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如此记述:冬月之中,如劳作汗出,衣服冷湿,或居处低矮湿冷,久而久之,寒湿之邪就会闭阻经脉。这个时候,人会寒湿腰痛,会有什么症状呢?此时,人身体沉重,腰发冷,如坐在冷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最精彩的描述为“腹重如带五千钱”,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为“腰重”。总之,腰腹重坠,若挂着五千钱一样。如按东汉五铢钱计算,一文钱约4克,五千钱,就是20公斤重,当然这只是形象的比喻。怎么治疗呢?用“甘姜苓术汤”,也叫“肾著汤”。

药方:甘草、白术各二两  干姜、茯苓各四两。

以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药方按语:寒湿弊着于腰部,腰部为肾之外府,故又名肾着(著)。后世医家用之治疗呕吐腹泻,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属于脾肾阳气不足,有寒湿者,为临床运用的发展。

(二)妇科良方—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

药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生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以上十二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药方按语:温经汤治疗什么病呢?说妇人五十来岁时,气血已衰,冲任二脉不充足,月经本应断绝,而又出现月经下血,几十天不止,属于崩漏的疾患。病的原因是冲任的虚寒,又曾经流产,瘀血停留在小腹。还有什么症状呢?或有小腹肛门坠胀,时时有便意,或伴有刺痛、拒按;傍晚时分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另外此方还对治妇人小腹受寒,久不受孕,月经不调等等。

笔者按:医圣仲景立意、组方精深,暂且不论,我们现在注意古人用药的剂量。从药量分析,按考古汉制“度量衡”的推算,一两=15.625克;二两是31.250克,三两是46.875克,四两是63克。液体一升=200毫升,而半夏这味药的一升约130克。从秦砖汉瓦、古代征战兵器的重量,诗词歌赋,可以遥想祖先的身体强悍,胸襟的宽广。古今体质纵有差异,然反观今天中医院校的教材,受李时珍:“古之一两,今用一钱(约3克),古之一升,即今之二两”的影响,病重药轻,治病的疗效,可想而知。药量的大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医者能因人、因病衡量处方轻重,能轻灵,能浑厚,以祛除疾患为目的。而今,中药的教材、药典的规定是近人作茧自缚,遗风荡然少存。以上药方中的药味多是平和之品,更无论乌头、附子、硫磺、砒霜等等辛热毒药,有时能救命,却是禁忌森严之品了。

03

壮哉!古老灸法

灸法之古老,伴随祖先生产、生活久矣!孔丘的“无病自灸”出自《庄子·盗跖》。有病而灸,自是无上的智慧。身心间阴邪寒凝如何化开,就是在艾灼疼痛之中,引起头脑及心神的觉醒,以此统帅身心的通透明亮,恢复健康。

用艾条温灸是从明代以后的方法,古法艾灸,多是直接灸。疑难杂症,多伤于寒,古今不二。以下略作介绍:

(一)黄帝说,灸的时候,强壮的人,艾柱基底不小于三分(1∕3寸),不然火气不能透达;弱小的人就小一些;七天以上周岁以下的小儿,更小些,如粪雀大小即可。身体的部位不同,大小有别,腹背多可大壮,而四肢、头面宜小些。

(二)壮数的多少

艾灸有灼伤,一柱称之谓一壮,壮也有“撞”意,撞击阴邪凝滞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成年人,而体质强壮的人,又病根深笃,可以倍于原方的数量,而老少羸弱的人可以减半。医者要视病情的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于一说,而不知变通。轻症可一壮、三壮;急症、重症则可对大穴、要穴灸至百壮、千壮,以挽救性命于危急。

(三)腹背要穴,卫生救命

【膏肓俞】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脊柱两侧旁开三寸。

【主治】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孙思邈说,现在人钝拙,不会用此穴,,所以宿疴难以治愈。如果用心方便,求得此穴灸之,无疾不愈。

【灸法】可灸三壮、七壮、九壮;《铜人》曰: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砻砻然,径路之气似乎有如旋转水流的状态。体力好的,可以端坐姿势用灸,体力困乏者,可以侧卧用灸。

【注意事项】患者需二十岁后灸此穴,又当灸肚脐下气海、关元、中极,三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引火气下行;更需清心绝欲,以固元气。

灸法古朴深奥,医者能谙熟此道,指导患者,疑难杂病多能祛除。“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寒冬之中,火镰打不着火,环境苦寒所迫;今人大患,疑难杂病,为寒所困,不知所措,小气、偏执、狭隘,又背离古老医学的智慧,不知所措。今天,最需要洞开智慧,需要思想文化回暖,星火可再燎原,强健民族体魄。古老医学,我辈医者需缓缓发力,久久坚持,虽在寒冬,春不远矣!

04

食疗

陈茗粥

【出处】出自唐代《食疗本草》

【粥方组成】陈茶叶5~10克,粳米1~2两。

【功效】消食化痰,清热止痢,除烦止渴,兴奋提神。适用于食积不消,过食油腻,饮酒过量,口感烦渴,多睡不醒,赤白痢疾。

【煮制方法】先用茶叶煮汁,去渣,入粳米同煮为粥。

【注意事项】陈茗粥宜稀薄,分上下午温服,临睡前不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