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气”究竟是什么东西 | 内经名言(气血精神之五十二)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内经名言三百句》,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气血精神之五十二

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脉度》
气血正平[1],长有天命[2]《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注释】

[1]正平:即平和不偏。

[2]天命:即天年,指人的自然寿命。

【论述】

   “气”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古人用“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又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已经将哲学中“气”的概念用于对人的生命的解说。由于医学的对象是具体的人,故作为哲学概念的“气”引入到中医学之后,就已经具有物质性,即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不过,气在《内经》中不仅是一个物质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功能概念。

  《灵枢》的这句话指出气是一种极精微的物质(“若雾露之溉”),化生于五谷,宣发于上焦,然后布散到全身,其生理功能是温煦和润泽全身乃至皮毛。“上焦开发”指肺的宣发作用,其动力来自宗气。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说:“宗气,即大气,积于上焦,上焦开发于脏腑,而宣布五谷精微之气味,此言熏于皮,充其身形、泽其毫毛,诚若雾露之灌溉万物也,夫是之谓气也。”

 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一类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内之气的流行无止无息,如江河之奔流,日月之运行。气的畅行无阻,推动着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使机体各部分保持正常的联系,获得必需的营养,进行正常的活动。人体之气的运行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一刻也不能停止,否则“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生命也就完结了。另外,气的运行也不得逆乱,否则气机逆乱,百病丛生。如气行受阻,可出现闷、胀、痛等临床表现,甚至导致血瘀、痰饮、水肿等病变。可见,气的运行是生命活动的保证;气行失常,是病理变化的依据。所以,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求达到体内之气的平稳有序流动,故张介宾《景岳全书》强调:“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二句意为,人体内时刻保持气血平和,就能确保天年而长寿,这里强调气血平和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气化、固摄、营养等重要生理功能。血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在脉管内运行,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又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机体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气血;一旦气血亏虚或运行失常,便会使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发生障碍,出现种种病态,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后世医家宗《内经》之旨,对气血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也强调说:“人有阴阳,即为气血,阳主气,故气全则神王;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景岳全书》又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委,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这些经典之论,都是古代医家长期实践观察的结果。人体内如发生气虚或气机失调,血虚或血瘀,或是气血关系失调等,即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导致疾病,影响健康,折损寿命。因此,无论医疗或保健,均当以调补气血,使之平和为目的,方可保持健康。养生而欲享天年者,更当以气血畅达平和为要,平时保持愉快的心情,进行适量的运动,都是使气血调畅的养生之道。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明代张介宾注曰:“始者,肇其生机。散者,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及其生化成熟,乃各有厚薄少多之异也。”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中国古代的人们由天上移动的云、地上流动的风而想到一类既不同于固态也不同于液态的、运动着的精微的物质,并将这类物质统称为气。《说文》说:“气,云气也,象形。”后来又认为整个天就是由“气”所组成,如《列子·天瑞》说:“天,积气耳。亡处亡气。”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推而广之,认为,气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故又称为元气,或称阴阳二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气的概念被引入中医学,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如元气、宗气、卫气、营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正气、六淫之气等等,并认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无器不有。

  此句谈到“气化”的问题。气化,即气的运动产生出各种变化,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发展变化,都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激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气在其开始阶段,便具有生化之功,其气散于万物则成一定形态,即有形之物由无形之气集聚而成,由于气的布化,万物方能发育、生殖、繁茂。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失去了其推动和激发的功能,物质也就死亡而变成另外一种形态。由此可见,物质的生化、成形、蕃(fán)育都依赖气化作用来实现。

  用“气”的运动来解释万物和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终究十分抽象。因此,现代不少人对人体内“气”的本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观点。如:1.认为气的本质是生物能,包括热能、化学能、电能等等。中医学的气滞可能是一种能量利用障碍导致能量过度积聚,组织活性能降低而影响正常活动。2.认为气相当于三磷酸腺苷(ATP),因为机体内的主要生物能源是ATP,这与气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气的功能与ATP的生物功能都是有专一性的。例如,在中医学中,心气、胃气、脾气、肺气等都有各自的生理特性,相互不能替代,而在各组织细胞内合成的ATP也仅能满足自身功能的需求,并不能互为取代或贮存。3.由于气的功能之一是防御外邪,所以有人认为气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实验也证明,阳虚病人IgG(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IgM(血清免疫球蛋白G)低于正常人,B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补体C3、循环免疫复合物均低于正常人。4.还有人通过实验证实脏腑之气与植物神经活动密切相关,从而认为气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5.有人提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也就是新陈代谢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从而认为气是新陈代谢。6.实验证实,气功者在发功时可收到微粒流信号,所以有人认为气是某种微粒流。关于气的实质,还有所谓“光能说”、“电-光效应说”、“场论说”、“细胞外液说”、“整体系统脏腑功能说”等等,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气的本质进行了研究。

中医学苑书友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