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70多岁才练成石鼓文,你急什么?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学习书法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急于求成。吴昌硕,那么厉害的人物,基本功那么好,而且那么勤奋,也是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临习和思考,才在《石鼓文》上取得了古今罕见的成就。
一开始,他的篆书写得也相当稚嫩:
看这用笔和结体,都算是菜鸟水平。右下角的“不”字还给涂抹了,说明自己都看不下去。30岁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吴昌硕来到苏州,开始学习石鼓文,这时才来了感觉。这一学就是十几年,到43岁才留下他最早的石鼓文作品:
这件临作怎么样?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完全是精临,功夫相当深。很多人估计练到这儿,也就停手了,开始创作卖钱。但吴昌硕自己并不满意,他觉得线质还不行,欠缺金石敦厚之味。于是,他决定继续走下去。这一时期,他的行书也不似后期那样风格老辣、汪洋恣肆,而是潇洒之中谨守规矩:
这行书颇文雅,又不失金石气,容易让人想起丰子恺的字,或许丰子恺受过吴昌硕影响。然后,他这样又研习了3年,到46岁再写石鼓,却发现写得更差劲了:
他在这件临作的落款中写道“天寒手僵,无一笔是处”。这应该不是简单的谦逊之词,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心情,写了十几年,反而每一笔都不满意了……他大概想起早年深受杨沂孙影响,习气难脱,总觉得点画太瘦,气势太弱,结体上规整板滞。这不是他想要的。就这样,他一直临习,用各种方法去实验,不知不觉20多年过去了,这时他已经是72岁的古稀老人了……而他的字也确实有了质的改变:
他在这件临作的落款中提到,“临石鼓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这是从前辈的教导中得到了更深的感悟,付诸实践,线质更加浑厚了,逐渐形成自家面貌。
七十五岁作品
72岁以后,感觉终于悟取了石鼓的真谛,提起笔来,想怎么写怎么写,怎么写都是精品之作。所以,沉淀很重要,在沉淀中感悟,一旦开悟便似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阅读更多👇
iphone用户请点这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