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去写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食?
前几天晚上,写完《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食》整个系列的最后一篇《大寒》的最后一个字,已经是凌晨一点了,揉一揉肿胀酸痛的手指,眼睛几乎也要睁不开了,突然意识到这个写了整整一年的系列,已经写完了。终于,写完了?
从去年二月二日开始,到今天这一刻为止,一年时间,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道菜,二十四篇文章,大概五六万字,图片上百幅,阅读量大概几万吧,虽然加起来也没有人家一篇十万+的文章来的多,不过对于俺这个业余单干户来说,还是蛮值得开心和骄傲的一件事情。更别说还有几百块的打赏呢,可以下馆子去美美的搓一顿了。
不只有一个朋友来问我,为什么会去写《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食》?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纯属偶然。
当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突然间一时冲动,自己想要开公众号了(虽然事后才知道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多大的坑,兄弟姐妹们,冲动是魔鬼啊!)不过既然开公众号,总要写点什么吧,特别是第一天写什么呢?之前想好的很多话题一下子让选择困难症重度患者的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正打算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那就写历史上的今天蒙混过关的时候,发现当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择日不如撞日,天意如此,那就是它了,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除了上面这个有点无厘头的原因,其实自己喜欢二十四节气已经很久了。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很美,那种汉语文字特有的美感,是可以在第一眼遇见的时候就牢牢抓住你的眼球,深深地钻进你的心里,再也不会离开。惊蛰,谷雨,芒种,小满,白露,霜降,寒露,冬至等等,直到现在我也找不出准确的文字来描述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大概就是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的爱上你。
现代生活快速紧张的节奏,使得我们越走越快,很多传承千年的古老生活方式已经慢慢的逐步消失,二十四节气也是其中一种。最早作为指导农业生产而出现的历法,在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今天,很多人已经忘记它们最初的含义,仅存的部分更多的也是作为节日而非节气出现,比如清明,比如冬至。
不过,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能够留下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二十四节气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延续几千年,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慢慢地发现,即使我们现在普遍已经采用了西元历法,但是每每到了节气,天气总是会有相应的变化,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暑交替,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或许就像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二十四节气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
由此引发的浓厚兴趣(还有为了公众号的阅读量),使得自己每次写作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翻箱倒柜,上下求索的过程。这个节气是怎么来的?到了这天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进而继续去深入挖掘,有哪些诗词歌赋是配合节气出现的?到底配一副图片才是最合适的呢?
更不要说,还有最关键的一个部分,既然叫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食,那么应该选择哪一道菜来代表这个节气呢?既要符合“因时而食”的传统,又要符合好吃好看又好做的“三好”原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不过对于一个一直奉行“民以食为天”并且身体力行的吃货来说,这种辛苦更多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满足的幸福感。
辛辛苦苦写了一年,列个清单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鞠躬,致谢。
二十四节气
敲黑板,划重点!二十四食!
夏:葱油蚕豆,葱烤鲫鱼,油焖茭白,凉面,黄鳝煲仔饭,扁尖老鸭汤;
秋:盐水毛豆,滋味虾,排骨莲藕汤,平底锅焗大虾,砂锅笋子炆排骨,板栗炖鸡;
冬:醉蟹,冰糖牛奶炖桃胶,土豆烧牛肉,羊肉手抓饭,焖葱,腊八粥;
写到这里才发现,我还真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