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體質學】《难经》白话解:第一难,中医把脉的原理(26)

《八十一难经》,也称《难经》,是扁鹊所著,但原稿大多散轶,现在我们可以查阅的《八十一难经》是经后人整理修改过的,但其中仍保存着扁鹊的行医诊脉方法。

《难经》与《黄帝内经》一样,都是中医的经书,所谓经书,就是中医理论书籍,内容中不涉及具体治病药方。所谓“难”就是询问的意思,一难即一问,这种问答方式类似于《黄帝内经》。


《难经》从一难到二十二难论述经脉,从二十三难到二十九难论述经络,从三十难到四十七难论述脏腑,从四十八难到六十一难论述疾病,从六十二难到六十八难论述穴道,从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论述针法。

《难经》开篇就说切脉独取寸口(手腕寸关尺脉),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三部九侯切脉方法不同,可能是独辟蹊径,也可能是后代医家修订过,因为后期中医沿用的是寸口诊脉方法,不再用三部九侯之法。

(三部九侯为古代中医脉法。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上部:天候按两额动脉;人候按耳前动脉;地候按两颊动脉。中部:天候按手太阴经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阴经以候心;地候按手阳明经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候按足厥阴经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阴经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阴经以候肾。三部九候后来很少应用。)


《难经》中有一些独创,像“二十二难”之气血分属、“二十五难”之心主三焦、“三十六难”和“三十九难”之左肾右命(门)、“五十八难”之伤寒有五、“六十四难”之井荥输经合、“七十五难”之东实西虚、“八十一难”之肝常实肺常虚。这些理论在《黄帝内经》中是没有的,所以《难经》不愧于中医经书之称。

今天重读、细读《难经》。
《难经·一难》原文: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白话:人体有十二条大的经络,分布在这十二经络中在一定的部位上又都有搏动的脉,单凭按寸口脉,寸口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地方,在双手桡骨头内侧的诊脉部位。因它和手腕鱼际相距一寸,故称寸口。通常把寸、关、尺三部,总称为寸口。
就是手腕这个脉搏的跳动,就可以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啥原理呢?
正如许多不懂中医或者西医的人都问的,凭什么你们中医就通过摸脉,摸手腕上桡动脉这个位置的脉搏动就知道人体脏腑的病变和异常呢?

对一难的回答,综合了《黄帝内经》中《营卫生会》、《经脉》、《卫气行》、《五十营》等多篇原文的论述,择其大要进行了分析。

答: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人体的十二经就是分布于全身的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经。
正常人每一呼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在人体流行循环五十周,环绕于全身。
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称为一周。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
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一句话总结:因为手腕这个寸口的位置,是人体经气循环的出入的地方,从这出去再从这回来。是所有经气必须经过的关键点。黄帝内经其实也有补充。

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现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故为五脏之主。

人体十二经的气经过一天运行最终汇聚到手太阴肺经。而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所以,医生可以凭借摸寸口脉象诊断全身疾病。

而这个汇聚到肺经的时间是夜半,被称为阴阳交,《内经》原文说万民皆卧。这个概念很重要,很多人子时不睡,不遵守十二经的正常运行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健康。
寸口(下图),就是桡动脉搏动处,包含了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经渠、列缺。

在人体可以摸到动脉搏动的穴位还有:

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神门;

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

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

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

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

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

手少阳三焦经的禾髎(liáo);

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

足阳明胃经大迎、人迎、气冲、冲阳;

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颔厌等经穴处,

触按到这些部位上,都能感觉到有搏动的脉,所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

疑难词解

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指一昼夜中呼吸的次数,一息就是一呼一吸,脉气总流行六寸。根据《灵枢(脉度篇(五十营篇》的记载,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各一,共计有二十四脉,再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蹻脉,合共二十八脉,环绕全身一周,它的总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按每息气行六寸计算,环运二十八脉一周,需要二百七十息(270*6寸=16丈2尺),所以一昼夜中,气行在全身运转五十周,共循行了八百一十丈,需要一万三千五百息(270*50=13000息)。

漏水下百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是用铜壶贮水,水滴下漏于受水壶,壶上有箭,标明时刻,将一天内滴水的刻数,划分为一百刻,作为计时标准。漏水下注百刻,就是经历了一昼一夜的时间。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

荣与营相通,荣卫即营卫。阳是指白天,阴是指夜间,度是指在全身环绕一个周次。营卫的循行,是循着不同的径路,分别在体内运转。行于阳、行于阴各二十五度,就是营卫在一昼夜之中,各在全身运转了二十五周,然后作总的会合。(详见《灵枢》的《营卫生会篇》、《营气》、《卫气》等篇)。

一周:是指一昼一夜,也是指呼吸了一万三千五百息,及营卫在体内运转五十周次所经历的时间。

按语:

第一难这章节详细讲了手腕这个手太阴寸口脉诊脉的原理,也是流传到目前,中医还在用把脉诊病的原理。

其实在比较久远的时代,中医诊脉都强调,三部九侯都要诊脉。也就是传说长的古脉法,黄帝内经也有详细描述。

三部九侯中的三个部位大抵是颈部动脉,手腕上的动脉,和足部的动脉。这些部位上,脉管显露、或脉动应手、很容易切脉。
这种叫遍诊全身的方法,只是在具体临床应用但中非常不方便,尤其在古代还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忌讳。慢慢的在临床应用中被淘汰了,因在实际运用上留下最方便的寸口诊脉法。也就是目前中医诊脉的方法。
本难中对于独取寸口脉的意义,明白指出了因寸口是“脉之大会”,也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所以在诊脉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在《内经》论述寸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扬。也是中医把脉诊病的理论基础之一。
练习吐纳时,先生说,努力做到一分钟呼吸3次以下。看到这里,我想您一定会不由自主减慢呼吸,但是对于从未经过训练的人而言,一分钟呼吸三次而且不影响下一分钟的呼吸,在一开始并不容易做到。
有兴趣体验的朋友,可以试试:用鼻慢慢吸气,吸到足跟(称踵吸),然后用嘴慢慢呼气,记得不要憋气,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