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引导孩子多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史

传统育儿说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5.引导孩子多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史
我最近翻看过一本由两位德国人合著的书《多重宇宙:一个世界太少了》。
书写得很生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研究曾是怎样的努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过去我还看过一本由一位80后才子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也同样生动有趣。
这样的书,对理科感兴趣的高中生大概就能看了。
我想,随着孩子长大,如果家长能逐渐引导孩子多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史,让他们看到各门学科发展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看到自己所学的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珍视每天所学的知识,心存感激,学习起来态度一定不同。
有了这样的视野,那么在感激和敬重之后,孩子自然会想到要去继承,并且努力去探索,自己将来也搞出点儿名堂来。
很多比较西化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可以“没大没小”的,我们跟孩子要平等,不必太强调长幼尊卑。
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家长有正确的想法,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去把握这个尺度。
比如,我女儿最近喜欢在家里玩幼儿园上课的游戏,她当老师,我们是学生,这时她对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但是平时不可以。
她平时早起要问早晨好,睡前要道晚安,“晨则省,昏则定”。
在外遇到熟人都要打招呼,有时,有陌生的路人用莫名其妙的话去逗她,她不喜欢就不予理睬,我也不强迫她答话。
这看似不礼貌,但我觉得在她的角度来看,她的反应是很正常的,甚至说明她有分辨能力,所以没必要改正。跟孩子平等,这同有长幼尊卑的概念并不矛盾。
平等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完全平起平坐。
正如有位外国教育专家所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多了一个玩伴。
孩子需要父母位于他之上,处于主导地位。
而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已经把孩子放在了皇帝的位置上,还怎么能指望他去感恩?
感恩之心是强求不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平时小的礼节的要求,让孩子习惯于敬重长辈的做法,有基本的恭敬和尊重。
感恩也并不只是对父母的感恩,我们要培养的是前面说过的一种对事物的泛泛的感恩心态。
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礼节、仪式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人拜祭祖先、拜祭天地、拜佛、拜圣贤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拜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表达对宇宙万物、对佛与菩萨、对祖先、对圣贤的敬意和谢意。
由此我又想到,在很多宗教及文化里,都有饭前祈祷感恩的仪式。
现在看,这样的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的仪式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健康——我相信吃下受到祈祷和感谢的食物对身体更有益处。
据此,我想我们家长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家庭里创造一些大家能接受的、可行的仪式,以便有更多机会去把我们的感恩之心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在饭前、在周末、在节假日,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去表达感激,增强家庭凝聚力。
我跟孩子在吃饭时,有时会说起这个食物从地里来到餐桌的过程。
平时我们对这些都很少去想,好像超市就是大果园、大菜园,需要什么尽管去摘。
古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这个意思,知道了这些食物的来之不易,也就会更加感激那些为此付出劳动的人。
心存这种感激之情,你心中的世界,将是无比美好的。
父母养育孩子是尽自己的本分,并不是为了日后的感恩。
我们教育孩子要有感恩的心态,并不是为了自己受益,而是为了孩子有个健康的心态。
只要父母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且不是溺爱,那么孩子自然是会爱父母、感激父母的。
摘自: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作者:罗大伦,罗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