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跑输10%!千亿明汯,业绩“滑铁卢”

厂长的话

说起来有点打脸,今年刚说了明汯规模还好,结果,8月底就传出了规模达到五六百亿的消息,最近,又有上海证券报报道,明汯规模破了千亿。以前百亿私募,主要是做主动管理的,量化私募上个百亿都是大新闻,如今明汯刷新了认知。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规模,优秀的超额收益还能维持住吗?

小镰刀到巨型收割机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截至11月中旬,百亿量化私募已经增加到10家,其中明汯最秀,干到了千亿。

其他9家是九坤投资、灵均投资、宁波幻方量化和幻方量化(同一品牌下两家)、金锝资产、鸣石投资、进化论资产、诚奇资产、衍复投资。

厂长在中基协官网查了下,明汯今年备案的产品已经超过100只,最近一个月仍然不断有新产品成立。

产品疯狂发行的B面,是业绩不尽如人意。一位星友在星球里提问到,7月以来,感觉明汯业绩的稳定性下降很多。

厂长的看法是,指增产品,最好是赎回部分,多策略产品和中性产品可以先继续持有。下面来讲讲厂长的逻辑。

明汯的业绩

这位星友提出的明汯的三个问题,我们一个个来看下。

首先,第一个,500指增跑不过幻方及衍复。

厂长列了一下三家私募的500指增产品最近半年的收益情况,同时又加入了黑翼、思勰和白鹭等,厂长认为指数增强产品做的不错的私募。

可以看到,8月以来,大家业绩普遍不好,不过相比幻方和衍复,明汯的指数增强产品,近半年收益差了10%上下。

9月份回撤更大,6-8月份,整体收益又不及那两家。

第二梯队的私募中,近半年业绩和黑翼、思勰接近,但也是小幅跑输。和思勰的产品,整体收益接近,但月度回撤更大。

和白鹭的产品相比,更不用说了,收益差了7%以上。

以明汯曾经和幻方、九坤三足鼎立的身份来说,这个着实让人有点失望(九坤指增产品近半年收益达到43%以上)——《去年安利的指数增强基金,赚了60% 了》。

8月底,也有朋友在星球提到明汯的规模问题:

当时厂长的观点是,虽然指数增强产品容量大,但明汯交易增强对收益的提升,难免要打折扣了。短期内不确定性大,想入手的,建议先观望了。后来厂长自己加仓的,也是其他百亿量化私募的产品。

第二个和第三个,多策略和中性产品波动加大。

这里先解释下,私募的八大策略中,有一类是相对价值策略,包含量化套利和量化中性,后者在国内经常归为阿尔法策略产品。

套利是捕捉不同市场的差价机会,比如场内ETF有溢价,我场外买了基金,转托管到场内卖出,典型案例是年初的原油基金,这种收益确定性强,但每次收益少,

中性产品,是对冲市场整体贝塔风险,强调选股等挖掘阿尔法收益。我们买股票,价格走势,一个是整个市场的走势(β),另一个是股票剥离市场涨跌之外的走势(α)。

简单来说,买入1000万的股票组合的同时,卖出1000万的股指期货,就对冲了市场整体风险,如果卖出800万,就留了200万敞口(具体计算还要参考各种风险因子等,这里数字只是粗略说明)。

量化私募中,明汯的中性产品,是厂长认为做的最好的之一,特别是2018年起对模型进行了升级,演化为高频阿尔法策略,收益上了一个台阶。

明汯的多策略产品,厂长了解到的一些是中性策略为主,占到八九成的样子,再加上一些CTA等其他策略。

这些是其他两家量化私募的阿尔法策略产品的业绩,幻方的一只产品,近一年收益18.13%,夏普比率2.75,近半年收益10.37%。

衍复的产品,近一年收益19.17%,夏普比率3.78,近半年收益11.19%。

而明汯的中性产品,近一年收益16.71%,夏普比率1.94,这个业绩还不错。但最近半年,收益只有4.19%,又差了一个档次。

不过,从回撤来看,中性产品并没有看出近半年敞口增加,波动变大的趋势。

无论是指数增强产品还是中性产品,明汯最近半年跑的确实不如幻方和衍复,但和其他量化私募相比,依然是处于仅次于几家顶尖私募的第二梯队水平的。

量化黄金时代正在加速消逝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明汯规模扩张对产品的影响,我们又该怎么投资呢?我们从持仓和明汯的发展策略来看下。

前面讲了,明汯18年后产品业绩爆发,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频阿尔法策略的加入。

不过,明汯的研究面很广,持仓周期以天为级别的统计套利策略,以月为级别的基本面量化都有涉及,这些是容量更大的策略。

明汯掌门人裘慧明曾说,量化策略并非天然容量小:

大家认为量化策略天然容量小,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经常也有投资人问我,你们管理规模100多亿了,会不会觉得容量有限制。我觉得我们能管几千亿,只是说你最终想要多少超额收益。

事实上,容量较小的策略只有高频。统计套利和基本面策略都有非常大的容量。单就A股而言,统计套利策略容量能够在5000-10000亿之间,基本面量化容量在3万亿-10万亿之间。

使用这种策略,波动放大难免,高频量化最吸引人的点是,收益高的同时,夏普比率高。中低频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从明汯的持仓来看,面对规模的暴增,明汯是把持仓分散到更多的个股上。

明汯价值成长1期在2020年一季度持仓中,位列30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其中绝大部分为次新股、流通盘小、市值100亿以下。

三季度,这一数字提升到了200家以上,市场上还搞出了“明汯概念股”的说法,不少老投资者听到这,大概会回想起显赫一时的“徐翔概念股”。

这些股票,市值小,波动也是非常剧烈。

三进度进入十大流通股东的电工合金,9月以来时不时暴跌下。

前几天跌停的博汇股份,明汯旗下三只产品在三季度买入前十大。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三季报的持仓,明汯可能已经在下跌前脱身。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比如军工妖股新余国科,二季度进入前十大,在一波暴力拉升后,三季度已经不见明汯的踪影。

星友提到的幻方和衍复,一家是专注中高频率的范畴,去年年底封盘,今年投入过亿的超级计算机运行后,重新开放。幻方走的,是一条靠技术搏杀的路线。

一家是中低频为主,探索发展中高频。产品持仓频段复合,有分钟级别、T0和天级别、周级别、月级别的预测周期,平均持仓期为1-5天。今年蹿升百亿私募,然后封盘。对于封盘。

他们的说法是,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如果继续扩大规模,超额收益或下降,这对现有的客户不公平,存量客户在缴纳固定的管理费,但超额收益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因此,公司决定“封盘”。

而明汯呢,是全面发展,各类都覆盖了。

高频交易,赚的是高波动的钱,之前我们讲,散户红利再吃个三到五年没问题。现在呢,肉不变,但是以前投非标、银行理财的资金大量涌入,量化私募一个个撑破肚皮,进场搏杀的狼多了。

做主观私募,是在不断完善投研体系;做量化,则是不断迭代,竞争更残酷。今年赚了三十个点,明年策略可能就失效了。

所以幻方为了保持做出持续的有竞争力的超额收益的能力,技术上下了血本。

但大趋势在那里,竞争加剧,量化高频的黄金时代,过去的可能会比预计得更快。对于我们投资来说,要接受的可能不仅仅是明汯收益的下滑,而是整个量化投资,收益的下滑,夏普比率的降低。

明汯在尝试打开搏杀没那么惨烈的中低频赛道(有点趋同于公募量化了,基本面量化增强收益)。明汯规模扩张,管理费收的多了,业绩下滑了,对老客户来说,是有点心塞。但资金多了,弄来更多牛逼的人才,新策略开发,底气更足。

厂长曾在星球里讲到,观望的重点不是业绩,而是明汯新策略的开发。如果能把资金用在技术研发上,策略迭代,更有利于形成规模壁垒、技术壁垒。规模急剧扩张,也可以说是双刃剑。

对于投资人来说,目前幻方等私募在中高频赛道的优势是确定性强的

明汯在新赛道的拓展上,确定性要弱一些,在盘点了明汯的这些持仓以及“明汯概念股”的走势后,有两个疑惑在厂长心里。

第一,是利用市场的高波动性赚钱,还是没有波动就制造高波动,持有一两个月赚钱?

第二,明汯这几个月的业绩并没有明显提升。中短线投资重仓这些小市值股,退出上是不是有一定阻碍?或者说整个策略还不够完善?

这些是要时间给答案的。

另外,私募量化增强相比公募量化增强,优势就是可以做高频,高夏普,如果是基本面量化为主,我也要重新考虑下买公募还是私募了。毕竟公募可不计提业绩报酬。

所以,持有500增强产品的,厂长倾向于可以做一些减仓了,当然前提是有其他优质产品可以买。别到时那边封盘了,就傻了。

中性产品,建议继续持有,一方面是明汯的扩张,主要还是在指数增强产品上。中性和多策略产品,目前并没有很明确的要减仓的逻辑。

另一个,当然还是费率上的优势。中性产品很难指望有多高的年化收益,在买这种产品时,厂长个人对费率敏感度还是远高于股票多头产品的。

明汯对规模不克制,可能加速了国内量化投资市场收益率的下行,但对于明汯来说,对手不是过去的自己,而是现在的同行,他要做的,是比同期的他们跑得更好。

第一回合,明汯并不占据优势,但比赛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投资策略上,最稳妥的就是多方押注,中高频、中低频和全周期的,都可以去配置,同时,放低些收益预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