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3.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雅,所以陋室不陋。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独:只 染:沾染(污秽)(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莲与菊和牡丹对比,突出莲的高洁情操。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文章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示例】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要综合分析,不能片面考虑而做主观臆断。(11)属引凄异 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4.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水长”;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乱”和“竞”两个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10)遂与外人间隔 与:介词,跟,同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4.(2019·安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5.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6.《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反映了作者希望没有压迫、剥削和战乱,民风淳朴,人人自由平等,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5.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作者情感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但看到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情。(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不足,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运用类比推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2019·娄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9)迁客骚人 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迁:贬谪、降职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努力,为天下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4.文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4.(2019·云南)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渲染烘托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5.(2019·云南)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天寒地冻、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仍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7)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13)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用“同舍生”衣着华丽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3.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②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①政治方面: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②军事方面: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9)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间:间或、偶然(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3.(2019·十堰)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①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悦诚服。②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13)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了。3.在表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4)钟子期辄穷其趣 辄:总是,就 穷:穷尽 趣:旨趣、意旨3.试分析伯牙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如何“善”听。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都能看出伯牙“善”鼓琴;从“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等可看出钟子期“善”听。
通过钟子期对伯牙琴音所传达出的心情的准确理解,说明了这就是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真正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