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里藏着父母对熊孩子的态度,而李靖夫妇只是做对了这一点

继《大圣归来》之后,国产动画的扛鼎之作又被最新上映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

虽然打着魔童的称号,用全新的解构演绎了中国人最为熟识的哪吒成长故事,可是不同于以往《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宝莲灯》以及诸多围绕哪吒展开叙事的影视剧中的形象,新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简直比熊孩子还要让人感觉“我妈已经三天没有打我了”一样痛恨。

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讲述哪吒从母亲怀胎到出生三岁时,自称是一个“暴力打人烧裤裆,高调出街小霸王!”就是这样一个“混世魔王”般的“魔童”降世后,带给周围的就是“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形象。

而这样的熊孩子,简直就像极了现实千万家庭中的那个谈之色变的魔童。

然而,对比多版本的哪吒形象,这一版显然更注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熊孩子态度的探讨和警示意义。

家庭教育的根源当然离不开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往往又是至关重要和深刻久远的。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有一句经典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幸运的人总是在良好的原生家庭里得到温暖和爱,然后将这种温暖和爱继续传递,而不幸的人却是一生在逃离这种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和冰冷。

哪吒的童年因为顽劣常常惹是生非,最大的祸端就是暴打龙王三太子敖丙,最终惹怒龙王去找玉帝告状,在四面楚歌中,哪吒被逼无奈,被父抛弃,削骨还父、割肉还母。

这是79版《哪吒闹海》中的一幕经典片段。这也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无情无义亦或是大义灭亲的原生家庭中,父母舍小家为苍生,赢得了一世英名却也葬送了父子亲情。

这就是曾经被热议和批判的“父母皆祸害”的典型。也在80年代成为“精神弑父”的代表和具象化,通过这种具象从而演绎遭遇原生家庭的孩子用尽一生逃离的窘境和代价。

而新版《哪吒》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特效和“精神弑父”的探讨上,“你的骨肉我还给你”,然后获得重生,而是更加注重描写哪吒的父亲李靖以及母亲对待这个熊孩子的态度上。

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这是两种极端的典型教育,也就造成了更多的表面看起来乖巧听话,实则存在各种隐性心理疾病的“问题儿童”。

媒体报道的那些动不动就因为父母一句责怪,一次打骂,一声呵斥就选择以死抗拒和走向死亡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一句责怪,一次打骂和一声呵斥了。

压死骆驼的往往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的积累,只是刚好因为一句责怪、一次打骂、一声呵斥就引爆了最后的心理防线而以死抗争,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很多父母在面对如哪吒一样的熊孩子时,当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被歧视、无人理解、要经历很多磨难的时候,往往如鲁迅笔下的两种父母一样,无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理解、包容和关怀的一面。

曾经被众人嫌弃的李靖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正常的爱孩子的父亲。爱孩子也爱事业,讲奉献也懂陪伴,有大局也顾小家,在大爱与小爱中能够兼顾彼此,保持守恒。

当哪吒体内的魔丸会影响心性,还被下了诅咒三年后遭天雷袭击而死,李靖同太乙真人上天寻求破除诅咒方式,情愿用自己的命换孩子的命。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责任担当的父亲。

而母亲的形象也不再成为男人的附属显得单薄无力和只言片语。

哪吒的母亲,有自己的事业。在哪吒可能被处决时,第一时间扑上来保护孩子,以母性的温暖和博爱唤醒哪吒眼中的童真和心中的善念。

母亲怀孕时活力无限,生出的哪吒也是生性好动顽劣,可以跟丈夫一起守护百姓斩妖除魔,又能够在工作之余努力给孩子最多的陪伴和温暖。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藏着父母对熊孩子的态度,而李靖夫妇也正是做对了这一点,用爱和温暖守护与浇灌的孩子,必然会让他心中的恶与魔被善与神压下去。

影片也通过面对哪吒被杀时的两难选择时,父母所做出的决定,彰显了父母用无私的爱去陪孩子度过难关。他们对孩子的希望不是成功、也不是听话,而是希望孩子做个普普通通,不要伤害别人的正常人就好。

我们说父母要爱孩子,可是这种爱的方式也很重要。它不是溺爱,不是包办,不是骄纵,而是克制的放手。

龙应台在 《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正如哪吒的莲花转世的寓意一样,儿女最终都要离开父母远行,可是,并不能因为终究要远行就总是如有些父母一样念叨,“我只养你到18岁,以后你就靠自己吧,我没有义务再养你了”一样选择疏远孩子,也不是孩子成家立业后就要和父母割断亲情,而是最好的父母要懂得适时的退出,最好的儿女要懂得适时的关怀。

孩子终将长大,有一种爱叫放手。这种放手不是泼出去的水,以后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依然共饮一江水。

教育讲究应人而异,可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却总是急于寻找同一个标尺。因为周围人都在拼命让孩子拼命,自己的孩子不拼命,也许就会被甩出起跑线,所以父母也很着急。于是,就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学习再学习,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都是为了你好。

可是,父母真正明白什么是为了你好吗?

本片导演饺子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正是因为父母的包容,才走到了今天。

有评论指出,在爱里长大的饺子,踏踏实实地追求梦想,最终拿出了一个有爱、有普世价值的故事。

故事中有每个家庭的原型,也有每个父母和孩子的影子,同时也用反传统的方式讲述了藏在父母心中对熊孩子的态度是如何改变一个孩子的。

龙应台的《目送》中也许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如果你生养了一个哪吒一样的熊孩子,不同版本父母的教育决定了哪吒的不同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