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过往,从我们心头流过......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那些我们滕州人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你还记得吗?盘点六十年来的生活,这些过往,如一帧帧画面浮现,从我们心头流过......

上世纪六十年代,滕县老百姓的主食主要是玉米面、地瓜面的煎饼,糊嘟(方言);人们常说的老俗语是:“煎饼省,卷子费,拨了疙瘩卖了地”。吃煎饼,喝糊嘟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标配。“下馆子”(到饭店吃饭)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奢侈的事儿。街上卖羊肉汤的,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碗里有肉,汤尽着喝。人们偶尔喝次羊肉汤,一般都要添上四五次汤才感觉“够本”。男士多留平头、分头,穿留明兜的中山装、国防服,脚穿布鞋、田径鞋。女的按年龄段发型有所不同:未婚女青年钟爱扎麻花辫,有单辫和双辫之分;婚后妇女的头发多留刘胡兰型、解放头型。女装则流行对襟上衣,鞋子多蓝、青色带袢儿的布鞋。那时候男女衣服上打几个补丁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会唱不会唱的人都会哼上几句。好吸烟的人一般吸滕县卷烟厂生产的“经济”或“普滕”香烟;没烟的时候,也有的就扯上一角废报纸包上一小撮烟丝,捻成卷,用唾沫一粘,就吸起来。村支书级别的一般拿个烟斗,烟斗杆儿上挂个烟袋,烟袋里装着烟丝,来瘾了就叭嗒两口,他们腰里别着的“红波”或“白莲”本地烟,来了客人才掏出来让让,一起吸吸;而那些能拿着“爱鹅”或“登山”香烟吸并且让人吸的,都是很光棍(场面,有排面的意思)的人。滕县酿酒厂生产的瓶装“沙河”白干比较有名,得到过周总理的肯定。而常喝酒的人,一般打了散装老白干回家,喝时先倒进酒壶,再斟到小酒瓯子里,“吱喳”地抿上一口,好不舒服!资深酒民在这时同步采取的招牌动作,往往是用手捂住紧绷的嘴,让酒香在嘴里“飞”一会......那个年代,结婚的顶配是能置办出“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男方在家里置办几桌酒席,俗称“喝喜酒”,亲朋好友聚在一块吃饭热闹热闹,临走捎把喜糖给家里人沾沾喜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生活的改善,麦制煎饼、卷子、大米和绿豆稀饭成了主食。理发时有烫发的了,但受时代观念的影响,烫发的人不受老百姓待见,被认为流里流气。服饰流行银灰色,灰色夹克、蓝色工装比较常见;65式军装成为时髦服饰,很受青年男女追捧。鞋子主要是布鞋、回力鞋、三节皮鞋。以邓丽君为代表演唱的所谓“靡靡之音”,在青年中开始悄悄传唱。照相时,人们衣服上都别着毛主席像章,手里拿着“红宝书”,这种经典造型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照相出现外派和上门服务,谁能背着“海鸥”或者“东风”牌相机出去照照黑白照,那是让人很眼红羡慕的。本地烟可供选择种类较多,有向阳、普滕、荆桥、微山湖、飞鸽、红波、白莲、金鼎等品牌。本地酒则有62度的“荆河白酒”等瓶装白酒,而大部分常喝酒的人,还是打俗称“八毛辣”(八毛钱一斤)的散装白酒喝。结婚对“三转一响”也有了品牌要求:手表要“梅花”或“上海”牌的,自行车要“凤凰”或“永久”牌、包链盒的,缝纫机要“蜜蜂”或“飞人”牌的,收音机要“红灯”或“红星”牌的。“喝喜酒”没多大变化,都是男方在家里置办酒席,客人临走捎个喜糖、喜烟喜庆喜庆。

(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市场活跃起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始变好了,饮食上选择余地大了起来,各种面食花样众多,鸡、鱼、肉、蛋的消费量也大起来,到饭店就餐的人也多起来。男士理发时兴打发蜡,头发剃亮、精神十足;女士除了扎辫子,更多扎起了马尾,烫发染发普遍流行起来。男士除了中山装、国防服外,更喜欢穿夹克服、西装、牛仔裤;女士穿裙子的多起来,城里一些前卫的女士开始穿西式女短裤。紧身衣、喇叭裤、尖头皮鞋、烫发头成为时尚年轻人的喜好。香港影、视、歌特别受欢迎,电视连续剧《大侠霍元甲》《陈真》《上海滩》、影视歌曲《小城故事多》《万里长城永不到》《我的中国心》成为整个时代的经典记忆。各乡镇都陆续开设了照相馆,从事照相服务;城里有迎春、一中、光明等十多个照相馆,红星照相馆则在荆河桥、养鱼池、荆河公园、龙泉塔等风景区设置了流动照相服务组。滕县卷烟厂开始大量生产过滤嘴香烟,品类更加丰富;“石林”“蝴蝶泉”“将军”“大鸡”等外地烟很受滕州人的青睐,80年代后期流行着一句戏谑的顺口溜:“会吸不会吸,兜里装大鸡;是人不是人,腰里别石林。”充分说明了外地烟在滕县的市场占有率。市面上还出现了“良友”等外国香烟,能吸上外国烟的都是很有派头和门路的人。而滕县酿酒总厂生产的白酒以“善酒”“荆河白酒”“荆河琼浆”等比较知名,果酒以巧克力香槟酒著名,被誉为“一代名饮”;滕县啤酒厂开始生产“荆泉”啤酒,填补了本地啤酒空白。结婚的四大件也变成了黑白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结婚除了在家里置办喜宴外,县城里个别条件好的,也有到饭店办喜宴的,喜宴结束给客人捎喜糖,带喜烟。丰盛楼、滕县酒家、又一村还有利群饭店是当时滕县有名的饭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滕县撤县建市后以及整个90年代,全市发展步入快车道,杏花村干杂海货批发市场、五金陶瓷批发市场、烟酒糖茶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瓜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水产粮油批发市场等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直接推动滕州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人们餐桌上更加丰富起来,鸡、鱼、肉、蛋、奶成为日常食物,几乎想吃就吃,而一些参、鲍等高档海鲜也走上餐桌。在服饰上,穿中山装的减少,西装革履的多起来。善园商场,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成为滕州那个时代有名的园林地标建筑;而国贸大厦和邮电宾馆则是高层建筑的代表,高度在整个枣庄地区也名列前茅。杏坛路段出现夜市,地摊经济火爆,小商品琳琅满目,非常热闹。年轻人夜生活更加丰富起来,打球、跳舞、卡拉OK、练地摊儿(聚在一起吃饭)。本地香烟出现了“孔府”“麒麟”“顺航”等牌子,“云烟”“红塔山”等外地烟比较流行。白酒市场“微山湖”“口子”“秦池”“高炉双轮池”等外地酒畅销。摩托车、传呼机、大哥大、手机走进了部分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结婚新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条件再好点的还有空调、摩托车,喜宴在酒店办的多起来。“喝喜酒”的客人临走都要捎个主家给准备的喜包(包里装着烟、糖、茶杯、小食品、毛巾等),“吃着、拿着”也成了滕州有别于其他邻近县区的婚宴习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新世纪,滕州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容,大小楼盘拔地而起,滕州老百姓的生活节奏更快了,几乎一年一个样!大家购物不再局限在银座、家家悦、贵诚、万达、大润发、真爱商城、步行街等线下商超,更喜欢网购和网上支付。染发出现了黄、红等发色,“小黄毛”一度成为00年代初期老百姓对一些时尚小青年的谑称;而现在染金黄、棕红、彩色头发的满大街都是,甚至出现了染银灰发色的,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男女穿着搭配更加多元、百搭、新潮。常吸烟喝酒的人,更讲究口感,热衷于自己吸得惯的烟、喝得惯的酒,“泰山”“玉溪”“中华”等香烟,“滕公”“今缘春”“善国”等本地酒都大受欢迎。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广场舞、健身房、夜跑、暴走等休闲生活方式应运而生。结婚时兴请婚庆公司,婚礼多在宾馆、酒店举行。结婚配置也不局限在生活用品几大件,特别10年代以来,普遍“简化”为“一动不动”:汽车、房子。有的女方对“不动”提出进一步限定:城里的房。这雷打不动的“城里的房”,成了困扰很多农村小青年谈恋爱、结婚的头等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