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虚位|本末.可见与不可见

大家好欢迎点开南针品针汇读书频道

本次话题分享“本与末”

脏与腑,形与气,有与无,阴与阳。

为什么古代典籍难以理解?如果中文水平不到位,像我们这些理工科的人就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上这段话如果加一个“本与末”或者“前与后”那就很容易很让人迷惑,因为很明显这段话的理解应该是“脏生于腑、形生于气、有生于无、阴生于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倒置的。

不知道是刘教授对古典风格的偏爱还是先生本人说话就是这样的,这本书的语言都到处充满这种古风语句。幸好猫老师还是读过几本的古典文学的。这些古风文句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本末,就是前后,就是始终,就是“有无”。它是一个顺序的概念。

先生引用《道德经》里的话: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有无而言先后,则无为先,有为后,应是定论。

为什么中医守本,古代的医生都以能治“未病”而感到骄傲,他们认为治急病的医生不算真正高明的医生,能治慢性病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慢性病因为治前治后感觉不明显,所以对于我们患者来讲那是可治可不治的病,当慢性病一但发展到极端的情况已经很明显的病入膏肓了,可能已经无力回天有生命危险,所以能够判断出这类病在一定程度后有会性命之忧,那一些有良知的医生当然是不忍心让患者去遭受那份罪。还不如早早的让病消失在萌芽的状态。这就是”未病“的概念。

本末的顺序对于中医是很重要的,这有关系到一名中医的医德问题。病理分析是一个很复杂的,望闻问切中,问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问的越仔细就越清楚病人的病源来于生活中的哪一部分。所以哲学家王东岳老先生评论中医就说,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话多药少的,问这问那的,然后开的药呢就那么一包或者一次。那些一看就就开药的绝对不是一名好医生,还有些看都没看问也没问就叫人去做全身检查的,还美其名曰:相信科学,那更是庸医。

我记得有一个篇文章说扁鹊的兄长的,人们都说扁鹊很厉害总是能够在病人很痛苦的时候把人治好,真是妙手回春呀,然后就批评扁鹊的兄长,说他就不怎么样了简直是个庸医,看病之前问长问短的,开的药也不多,服药后效果也不明显,还老是叫人家多吃什么少吃什么的。

扁鹊就说,因为我先前一直碰到你们痛苦难当的时候给你们治疗,你们在急于解决病痛我只能以猛药治之,效果当然明显了。而我兄长总是碰到病还没有发展到痛苦难当的时候他用的温药,你们找他治疗在病还没深入,他就帮你们解决掉了,所以你们感觉到的效果当然不明显,至于他叫你们注意饮食,是因为他看出来你的病刚刚发生在你们没感觉出来之前让你们自身消除掉,我兄长这么高明的手段你们居然说他是个庸医,这是什么道理?

很明显,扁鹊的兄长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就是那么不顾病人的误解也要坚持给人治病,其实他完全可以让那些找他的病人对他们说,没事过几天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再来看吧,这样人家反而对他感恩戴德。因为他“守本”,他不忍心让病人去遭那份罪。

先生在文章结尾说,作为中医人一定要知道本末,切不可本末倒置。

那怎么知道本末呢?看原文:

从阴阳来论有无,从阴阳来论形气,那又可说气为阳,形为阴,有为阴,无为阳。如此阳先阴后又成定局。

中医这个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从脏腑和阴阳来论,它更强调阴阳;从形与气来论,它更更强调气;从可见(有)和不可见(无)来论,更是强调不可见。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格局观与整体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所有老百姓都非常注重团结,任何一个不管什么样的集体或民族、或宗族或地区,包括现代社会的企业与公司单位,如果你说这个集体一盘散沙的话那一定是是一种最糟糕的局面,就说这个集体是非常失败的,只能被消灭和淘汰。

所以不管哪个朝代的典籍,你总是能够读到大量的文人用诗歌用文章对家国情怀方面的吟诵,这就是大格局与整体观的基本表现。中医文化在这方面也与大文化背景保持一致,为什么刘教授说我们中国人自古文人通医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一样的,都是统一的哲学原理。

读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养生用药施针之道在老百姓那里都是“道理”,有“道理”就要听从,因为这些读书人读了书经之后就能把“道”给“理”清了,那么治病养生的这些先生们他们所“理”的“道”还能有别的道的吗?都是天地之道、阴阳之道。

天道是无法形象和具体的,只能抽象然后自己去践行,所以不管是做人的道理还是治病的道理只能是从抽象的层面去思考与践行,虽然“天道”是虚无的可践行出来是实在的,人们从虚无的道理去引导实在的生活而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是“顺天道,自然天成”。

所以先生说的中医人眼中可以没有脏腑但是一刻不能没有阴阳,因为阴阳就是“道”是“本”。

形与气,更强调“气”因为气集而形生,也就是形以气俱,为什么那边的山那么高这边的山那么矮,因为气的不同,为什么那个地方生长的人那么高大这边的生长的人那么矮小,因为水土也不同也就是天地的不同。天地能感但不可见。

强调不可见,是因为不可见的是天地是“无”,可见的是人与万物,人们通过可见的万物生长来反推天地之道。

这就是中医文化的大格局与整体观。

音频解读到这里,我通过这本书反观自己以前看过的一些古典文学和哲学经典经常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道”这东西,不可见不可说因为一说就破,以前老是觉得这是古代人明明自己解释不了而故弄玄虚的说法。

现在我也年纪越来越大了,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看人与事也更加深入了。这才发现,有些人你会觉得他们能说会道,很会表达,而且逻辑也非常清晰,应该是真理可辨的。但是怎么听都觉得感觉不对,我们在心里很清楚真相与真理不是那样的,但是不是那样又能怎么样呢?自己又表达不出来。

我想起王朔在《千岁寒》里借六祖惠能的话: 我就感觉有一种真理般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哪里怎么样的是什么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反正用语言表达就是说不出来的,可是说不出来的世界就不存在吗?如果眼前一切都是假象的话,那么也许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才是真实的。

在健康的状态下,身体每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被感觉到,我们一直都在全身器官的协调下“不知不觉”的生活着,什么时候有感觉的呢?在病痛的时候,我们就能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发现,哦!原来我们这个地方还会痛的?

痛在末端,我们要守本,在同经同气的位置调平、调和。

所谓的本末,还是在阴阳之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