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十七:一阳初动“活子时”
《抱朴子·释滞》中说:“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
有人说,胎息就是通过减慢呼吸频率,直到能够不用口鼻呼吸。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短时间闭气还可以,长时间不以口鼻呼吸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了。据说世界上憋气时间最长的人,是西班牙的Aleix Segura,他一口气能在水下停留24分钟零3秒。如果说不以口鼻呼吸就是胎息的话,那么这个西班牙人就是世界上胎息练得最好的人。
难道说猴王去龙宫寻宝,是向那些鱼鳖学习在水里憋气的方法?
显然,这不是胎息的本质。胎息,虽然从呼吸入手,却与呼吸无关。
破解胎息秘密的关键在于——息。
很多人把“息”当成了“呼吸”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阳生为息,阴长为消。消息,指阴阳二气的增减,盛衰,生灭。阳气的生长,增加,这是“息”字的本义。所以汉语中才有“生生不息”、“休养生息”等成语。
虽然,“息”的本义与呼吸无关,但是中医理论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人体气的生成和运行都和呼吸相关(参阅西游奇谈之十六:如意金箍棒的妙用里里面引用的《内经·五十营》经文),因此,“息”才和呼吸挂上了钩,佛道中才有了诸如数息、随息、止息等各种以呼吸为中心的修炼功夫。
猴王入海底向龙王要宝贝,其实就是寻找“精化气”方法。只是这种方法是“呼吸”吗?
《入药镜》里面,第一句就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如果说呼吸法也是一种“精化气”的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方式化出的气是“后天气”。修炼后天气的成果不过是庄子所说的“为寿而已矣”。
佛教天台宗把呼吸分成了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叫做“喘”;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做“风”;比较深长的呼吸,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觉的,叫做“气”。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进入定境或者深睡眠,有一刹那,不呼不吸了,那是“息”的境界。当然,这种不呼不吸的状态,和前面说的有意憋气停止呼吸时截然不同的,在“息”的境界里,念头专一,呼吸不动,这叫做“心息相依”。这个状态下,所产生的气,才是所谓的“先天气”,道家也称为“炁”。念头一散乱,呼吸马上就动了,先天也就变成后天了。金箍棒的两要素——13500的重量和随“意”变化的特性——提示我们的其实就是“心息相依”。
还记得在《西游记》的第一回开头吗?讲了邵雍的“元会运世”理论后,还引用了他的《咏复卦》
很多人把这首诗只是单纯当成了一首咏唱“节气”的作品,其实是真的辜负了邵老先生的苦心了。
结合前面我们学到的知识,冬至和子时对应的是复卦,我们看看复卦的形象,就明白什么叫“一阳初动”了。“一阳初动”是“息”,“天心”也是“人心”,“无改移”就是“念头专一”,这首诗其实是在讲“炁”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一阳初动”的状态,道家用一个名词来形容——活子时。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我们前面引用过,说这是修行的总原则。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其实讲得也是“活子时”。
“活子时”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不单是阴极阳生的时候,就是一生一死,一生一灭,一呼一吸,一动一静之间,也都是“活子时”产生的时候。而能否感知和抓住“活子时”的关键,在于能否“致虚极,守静笃”,在于能否做到“天心无改移”。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息”并不是指一呼一吸,而是指在一呼一吸之间,动静生灭之间产生的那股生生不息的“炁”。这也正是《黄帝内经》原文中写作“呼吸定息”,于呼吸和息之间加入一个“定”字蕴含的深意。“定”就是“无改移”,就是“虚极静笃”,一呼一吸之间,因“定”才可能产生“息”,才可能“精化为气”,才可能采得“丹药”。
这才是金箍棒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