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话】枫槎萝卜客
枫槎萝卜客
敬请聆听小包车讲述跃龙故事
枫槎萝卜客
天刚蒙蒙亮,山岗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此时,枫槎岭上已是人声喧闹,南来北往的路人行色匆匆,逐渐汇集成一条人流,当中,有一支引人注目的挑担队,约摸近百人,他们个个壮实健硕,每人肩挑两大篮红蜡烛似的红萝卜,队伍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十分壮观。随着扁担的起伏,“嗨吼!嗨吼!”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枫槎岭上,路人纷纷让道,驻足观望、啧啧称奇。原来,这是一支前往宁海南乡赶集的队伍,他们爬山越岭,穿梭集市,结伴而来,相聚而归,是当年枫槎岭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南乡人民亲昵地称呼他们是:枫槎萝卜客。
枫槎岭古道
01
这是发生在四十年前枫槎岭上的真实画面。这批“枫槎萝卜客”全部来自望府楼下枫槎村,该村种植红萝卜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村民勤俭朴实,世代务农,种出的红萝卜挺拔粗壮,不分叉,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爽脆可口,价格要比他人高一倍,他人三斤五分,下枫槎的三斤一角。1980年以前,主要农作物都是村里集体种植,村民以记工分获取报酬。自留地种上红萝卜成为下枫槎人的主要副业。村文书陈仁进大哥讲:那时,我一季只种了0.2亩地的红萝卜,年底就有二百多元收入,收成好的每户四五百元,那时,国企员工月酬也只有三四十元。年底前,每份人家增添几百元的“过年铜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赶集回来,斫刀肉,籴点米,买点年货,倒几尺布,为妻儿老小做几通衣裳,全家其乐融融。
那时,逢年过节,宁海人作兴红萝卜丝泡茶招待客人,尤其是南乡人对下枫槎红萝卜情有独钟,每户都会买上三五斤备用,更不舍得用它去炒菜。客人登门,一杯热腾腾的萝卜茶端上来,杯中漂浮着鲜艳的红萝卜丝、枨皮丝,红中透黄,黄中衬红,煞是好看,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一喝进嘴里,顿觉鲜甜可口,神气爽朗,回味无穷。那种味道,让人念念不忘,它是一种乡风,是一股浓浓的乡情,是现在一切饮料都无法比拟的。
红萝卜枨皮茶
02
下枫槎红萝卜畅销,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与精耕细作的农艺分不开。该村位于宁海县城东南6公里处,背靠枫槎岭,门临白溪水,东扼水车港,西抱望府楼。处在V形的“聚宝盆”中心,上游发大水,有机泥土就会流入淤积于此,土层厚而肥沃,适宜种植红萝卜。眼见下枫槎人赚头好,外村人也纷纷仿效,尽管土质一样,但种出的红萝卜却像只皮鞋钻,真是“行当弗懂,眼碗哭肿”。下枫槎人传承祖辈农艺,逐代提高创新,都是种红萝卜的行家里手。
下枫槎村卫星图
见我们面带疑惑,陈大哥把我们领进了谢德勤大叔家。谢叔今年82岁,身板硬朗,脸庞饱满,口齿伶俐,他从16岁开始种红萝卜,至今仍耕种不息,是村里屈指可数的好手。他家的菜园一片翠绿,八株红萝卜球形花蕾盛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这些花结出的籽,便是下半年种红萝卜的种籽,一株的种籽可种一亩红萝卜。谢叔说,“处暑萝卜白露菜”,红萝卜从处暑播种到农历十二月初收拔,要经过精耕细作八道工序:
谢德勤大叔
(1)配种采籽,“生儿要好娘,种田要好插秧,”筛选自留地里最好的红萝卜采集种籽,确保优良基因代代相传;(2)双耕双耙, 二次犁田耙土,土越细越匀越好,不能有泥蒲;(3)翻灰拌种,用“鸡笼灰”与“镬灶膛灰”搅拌至不黏手,用麦沥沥去杂质,像香灰一样“簇细”,掺入种籽搅拌三次;(4)划㽘播种,双腿横跨半步,一边大把播撒种籽,一边用脚踢土划出㽘,用脚拨土盖住,这项绝活,只有千锤百炼,方能得心应手;(5)间苗留壮,慢工出细活,要像“绷花”一样。首次苗距控制在一寸,第二次控制在二至三寸。每窝只留一株最强壮的幼苗;(6)松土通风, 用锄头将㽘沟锄松,确保空气流通。不能松苗之间的泥土,避免伤及根茎;(7)挖沟施肥 ,将两畦外侧的㽘挖一尺宽的沟,直接铺上猪栏,并从内侧的㽘内拨土盖住,做到“二施二盖”;(8)拔胡萝卜,先将㽘内泥土掘松,紧握萝卜茎缨,轻摇拔起。每道工序都是细巧生活,必须精耕细作,才有好收成。
红萝卜种籽
农历十二月初,拔红萝卜开始了,全村每日有两百只脚箩的红萝卜收上来,两只水井挤不下清洗的人群。怎么办?每户只好由母亲带领一班儿女到村口的小溪坑去洗,寒风凛冽,溪水刺骨,为了第二日父亲能早点赶路,孩子们依溪岸排开,将萝卜浸入水中清洗,小手冻成了“红萝卜”,远远望去整条小溪坑红红的一片。孩子们饿着肚皮,扛着萝卜,迎着暮色回家,路上寻思着第二天父亲会带回什么样的好东西。
拔红萝卜
03
从红萝卜收上第二日开始,下枫槎人排好赶集线路,每天结伴赶集市了。往北去县城,往东南去一市七市,往西南去前童岔路,往南去东岙沙柳桑洲海游。说起宁海农历市日,谢德勤大叔如数家珍:县城三六九,一市一六,七市岔路三八,东岙三九,桑洲五十,沙柳四九,海游前童二七。哪里有市日,哪里就有“枫槎萝卜客”,遇到同市日的合理分流,你去县城,我去七市,他去东岙,避免“撞车”,每日红萝卜全部卖光。
为了早点赶到集市,占到好摊位,那天晚上格外惊醒,到一市七市赶市日,四五点钟爬起,到三门海游健跳去,凌晨二点就要上路,七八点才能赶到。鸡鸣时分,山中一片漆黑,萝卜客手持“火燎灯”(松明火把),结伴同行,一盏盏“火燎灯”汇成了一条金色的“火龙”,蜿蜒向南,飞快地消失在茫茫的山林中。
很早以前,下枫槎人独自外出赶市日,曾经受人欺侮。此后,他们都结队而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百三十多人,在途中或集市上相互照应。有一次,队伴被欺侮,上百人聚在一起,拉滋事者去讲案,不讨回公道决不罢休,震住了个别欺行霸市的地痞。枫槎萝卜客自种自卖,价钿公道,不短斤缺两,人多势众,外出没有吃过亏。
重走枫槎岭
“廿里枫槎岗,好人搲黄胖”,好端端的人尚且吃不消,更何况肩挑重担的“萝卜客”呢?用倒浸篮填的萝卜担七八十斤,用壳篮填的一百斤,远路无轻担,为了赶时间卖个好价钿,他们从不带短柱,肩膀压肿就“盘肩”,把扁担从右肩旋到左肩,过一会儿,又从左肩旋回右肩,不断“盘肩”,咬咬牙、挺挺腰,继续往前赶,熬到路廊歇脚。
有时,路面结冰,用稻秆在“车胎鞋”上绕两圈,继续前进,碰到山路崎岖,迈不开脚时,一想起回家时,儿女等在村口企盼的眼神,平添了几分勇气,感觉担子轻了,脚步更快了,即使去海游翻越四条山岭,也不觉得累了。从下枫槎出发过枫槎岭,依次要经过“大炮头”、楮树坪路廊、岭头路廊。
楮树坪路廊
岭头路廊是去一市七市的三岔路口。路廊高大宽敞、结构牢固,挤满了四乡八县的过路客,上府衙的、去县城的、贩私盐的、担脚担的、赶市日的、走亲眷的、做生意的。“萝卜客”就地卸下担子,进去喝口茶、歇歇脚。走到这里都是缘份,大家热情招呼,相互问好:
“槽名字师傅,你到何地去啊?”
“我到七市去哦!你到何地去啊?”
“我到一市去哦!”
“格你先去,我再坐记凑。”
岭头路廊
休息片刻,“枫槎萝卜客”担起萝卜担,就此和他人道别,继续往南赶路。枫槎岭迎来了无数南来北往的行人,更见证了“枫槎萝卜客”的汗水与足迹。后来,又开辟了新岭山道,从草坛头村南上,直达东岙、沙柳、桑洲、海游和健跳。
1977年1月,越溪大桥建成通车,枫槎古道慢慢冷落了。八十年代中期,赚钱的门路广了,种红萝卜的人渐渐少了。目前,下枫槎村只剩谢德勤等8个老农还在耕种,都是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到各地去卖,由于下枫槎红萝卜名声在外,仍然是宁海各大集市的香饽饽,价格不菲。
枫槎岭与新岭也逐渐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但是,“枫槎萝卜客”的足迹却永远定格在老一辈的记忆中。
第37期
小包车邀请您
一起共讲宁海话
文字:陈一兵
朗读:小包车
编辑:小包车
图片:濯清涟 网络
审核:浩海紫烟
宁海聚焦文化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