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二)

上一次讲课有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全,今天做一个补充。就是《四圣心源》的流传及演革,今天在这里说一说。上次讲的是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黄元御先生写《四圣心源》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心血,是学医学了十几年以后,30岁开始学医,45岁开始写《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岁才最后成稿成书,写得非常亲苦、非常慎重,所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心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为了把医学传承下来,这是上次讲的黄元御先生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过程,以及他当时的这个心态。另一方面我们也谈了《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主要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人体自身的正气。相当于从现在医学上来讲,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写的,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他的理论结构模式就是一气周流,他讲的土枢四象这么一个结构体系。关于《四圣心源》这个版本演革这个补上。

我们知道黄元御先生本身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就已经去世了,不是说他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来写书了。在他36岁,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 开始,一直到44岁,这么长的时间,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构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这个结构体系。当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一年之内,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是几个月就写出来了,长篇巨著。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写完之后,然后才开始着手把这个传承的、经典的东西完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体会,以《四圣心源》这本书写出来。从《四圣心源》成书时间来看,这本书在黄元御45岁到49见之间这段时间写出来的。黄元御这一生当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药解,有《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对《内经》的《素问》、《灵枢》的悬解,对《难经》的悬解,还有《周易》 、《道德经》,他都有自己的著作,还有他平时的《玉揪堂稿》,其它的书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写完的。大家想一想,几年的时间写成这么多大部头型的著作,那时是用毛笔小楷在纸上写,这个工作量比起我们现在电脑上打字要辛苦得多。所以说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的精力都是放在写作上,把自己的东西,把对中医的认识、理解全部流传下来。可以这么说,他不光是忘我地写作,他是不要命地写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元御先生为什么这么早早的过世,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仅仅是受了一场惊吓,然后大病不起。实际上是他把自己的生命都融进他的著作当中去了。

所以有时候看黄元御先生的序,他的很多著作,后人给他书作的序,我们能感受大家对黄元御先生的敬重。拿《四圣心源》来讲,黄元御先生在他48岁的时候才把最后《天人解》这一篇写完,《四圣心源》算是成书了。当然他的序写得更晚,49岁才写的序,49岁这年是1754年。他这个书写完之后,都是他的手稿,没有正式印刷出版,只能是他的学生,或者喜欢的人传抄一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年之后,黄元御就过世了,《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手稿,传抄的人越来越少,就接近失传了。好在有一位对《四圣心源》功不可没一位先生,他的名字就叫阳湖张琦。阳湖是哪里,没有具体的考证,大致查了一下,大概就是在江苏省常州一带(没有具体的考证)因为黄元御先生写书的时候,写《四圣心源》的时候几次南下,所以他的书稿留在南方应该是很正常的。张琦先生感慨:学医的人古往今来,这么多,真正能够明彻医理,能够把经典中医的精髓领悟传承下来的,他认为只有黄元御一人而已。他对黄元御先生的评价非常高,所以他认为黄元御先生的著作不能失传了,必须要好好刻印流通,帮助黄元御先生把他这个学术发扬光大。张琦先生就认真地校对,校刻了他所能够收藏、见到的黄元御先生的所有著作,他刻了好几本。像《伤寒》、《金匮》全都刻了下来,包括《素灵微蕴》,《素灵微蕴》 是他第一本著作,《伤寒悬解》、《长沙药解》,没有《金匮》。《四圣心源》呢,张琦认为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有一句是这样评价的: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张仲景之后,唯一的传人,能够能解经典中医能够理解《伤寒》精髓思想的,只有黄元御一个人。虽然说得可能是有点过誉,因为后代医家,经典中医学得很好的也有很多,但是像黄元御先生这样高屋建瓴,从源头,从一个很高的理论高度,来理解得非常明彻,阐述得非常清晰,确实也不多。

黄元御确实也很清高,认为自己前无古人,张琦说黄元御不是自尊,人家确实有这个水平,确实是难得的医学著作。尤其是《四圣心源》,是诸书之汇集,黄元御几本书里面,《四圣心源》是学术顶峰,最好的一本,是极大成者。所以张琦把《四圣心源》用木板雕刻了下来,应该是本板雕刻,木板印刷,很辛苦的,这也是《四圣心源》第一次流通。目前存世的版本,我们目前能见到的版本,张琦用木板刻的《四圣心源》已经失传了。只有他这个序在后人翻刻的这个版本里留了下来,我们才知道是张琦先生第一次把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刻录、流通,这是在《四圣心源》传播流通中的第一位功臣——阳湖张琦。阳湖张琦是什么时候刻的呢?他是 1832年,黄元御这本书成本时间是1754年。大家想想这中间隔了将近80年时间,快一个世纪了。隔了这么多年,如果再不刻的话,真的有可能就失传了,所以如果没有张琦先生的刻录流通,我们今天就有可能看不到《四圣心源》了。

所以张琦的这一次刻印,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刻印流通,对黄元御先生学术思想的保留、流传,功德太大了。张琦刻印的《四圣心源》流通之后,看得人就多了,其中有兄弟两人,丹徒人赵克宣、赵克宜,赵家兄弟俩是怎么看到这本书的呢?是因为他们的老父亲年龄大了,突然病情加重,群医束手,没有办法了,后来一朋友送一本书,一看就是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认为《四圣心源》讲得这个医理非常通透、圆融。如果按照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来给他老爸治病的话,应该还有一线希望,所以这兄弟两人是现学现卖,抓紧时间,一边看着《四圣心源》,一边按着黄元御书中的方法,按照黄元御先生的理论给他老爸治病。但还是晚了一步,这本书来得还是晚了一步,来得太晚了,老父亲没有来得及治愈就去世了。这件事情对这两个兄弟的打击非常大,赵家兄弟都很孝顺,至孝之子。所以,为人子女,对父母不但是要养老,父母有疾病要能为父母解决问题,为父母诊疾去痛,结果自己没有做好,所以这兄弟俩很后悔自己没有把中医学好。这兄弟俩感概到,知道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这本书是济世良书,如果这本书翻版、刻印、流通,传播得更广一些,那么就有可能让天下更多的父母可能是免遭失去治疗机会这样的痛苦。他们是从一个子女孝敬父母的角度,给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一个非常肯定非常高的评价,兄弟两人决定把《四圣心源》再次刻印流通。这是张琦刻印《四圣心源》 10年之后了,是1842年。张琦先生的书一刻出来,马上就流传开了,有了比较好的效果。赵克宣赵克宜议兄弟俩再次翻版,那么,这一次呢,翻板的量,印的量可能就比较多了。

目前,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最早的版本,就是丹徒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刻的这个《四圣心源》的版本。那么丹徒是哪呢?丹徒是江苏晋江,一个地区。刚才我们知道张琦是江苏阳湖常州一带,都在江苏省内,常州和镇江离得不是很远。所以,赵克宜和赵克宣呢,有可能很方便地拿到张琦最初刻印的《四圣心源》的版本。我们知道《四圣心源》的流传,从黄元御手稿的完成,过了80年,然后张琦第一次刻印流通,从此开始《四圣心源》慢慢地传播开。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好的版本,流传在世的就是康熙之后十年赵克宜和赵克宣兄弟俩,他们刻的叫赵本,《四圣心源》最好的版本就是赵本。我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书,它的底本就是赵本;我们人民军医出版社、我们民间中医网友自己校对的呢,我们没有赵本,赵本太珍稀,珍贵了,我们没有这个赵本,所以我们是拿着清末的一个集成本做的校对,以赵本,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四圣心源》做了一个校对的版本做了一个认真的校对。那从赵本之后,赵克宜和赵克宣之后呢,《四圣心源》慢慢地就流通开了,量很大。以后陆陆续续就有很多的版本。今天的《四圣心源》,大家一看都很喜欢。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直接,又非常的有效。所以翻印,流通的版式很多,有很多的版本。在清末的时候就有《黄氏医书八种》,黄元御先生的书大家收集得就越来越全了。康乾的时候只收集了四本,后来清末较流通的就有八本,就是《黄氏医书八本》。石印本,石印的话,流通量就更广了。

我们到九十年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安的麻瑞亭老先生、孙洽熙老先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个统一的古籍整理的课题,就是把比较有价值的古代医书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比较好的版本,原版。加上比较认真的校对,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我们才把黄元御先生的书,目前能够找到的书,一共11种全部集中在一块出版,就是我们能够买到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黄元御医书大全》一共十一种。一开始是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按《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名字出的繁体竖排版本,后来中医药出版社又出了简体横排的版本。流通就更广了,所以黄元御先生从版本传承来看呢,应该不会再失传了。因为这个大部头,全书个头太大。大家学习黄元御的热情提高,大家都希望有单行本,我们现在也能买到两本单行本,都是2010年出版的。一个是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单行本,是孙洽熙老师主校的;另一个是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四圣心源》,是我和民间中医的很多网友一块集体校对。我们也是做了很多认真校对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底本。

当然,现在我们军医的这部《四圣心源》还是有一些错误,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在《四圣心源》序言里面,黄元御先生的自序,其中有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自序里面第一段里面其中最后一句,前半部分其中有一句话是“五月删定《伤寒》,七月笔削《金匮》,八月修瘟疫痘疹,成于九月十七”。有这么一句话,是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自序里面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瘟疫的“瘟”,我们校对的时候是我疏忽了,目前印刷的这个字是错的。这个瘟疫的“瘟”这个字是病字旁,里面是温暖的温一半,这个字是错的,正确的字就是温暖的“温“,三点水的“温”,而不是病字旁的“瘟”。温疫痘疹四种病的一种,温病、疫病,痘病,疹病。当时,正文我校对的比较认真,校对了好几遍。序呢,就看了两遍,就疏忽了,就没有校对出来,所以现在这个字是错的,其他的还没有发现明显的错误。如果大家买的是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四圣心源》,就把《四圣心源》自序里面前半部分的一句话“八月修瘟疫痘疹”的“瘟”改成温暖的“温”就对了。这是一个错误,跟大家说一下。

那我们今天把《四圣心源》的传承说了一下,我们能看到《四圣心源》也是很不容易。包括我们的书,百分之百没有错误也是很难。我们当时校对《四圣心源》的时候。老实跟大家讲,我校对《四圣心源》,我校对了大概十遍左右吧,实际不止十遍,有记载的应该是十遍。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小的错误。中医药出版社里面,他刚开始的版本也是有一些细细碎碎的错误,后来他也是重新改版,又重新印的。后来我就没再细看,大家现在看到的两本《四圣心源》单行本,错误应该不多了,校书是个很累人的一件事情。就说我们光看到书,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资料、最原始的资料,关键是我们要去学,学书的内容,要去学以致用。大家如果都把书学好了,这本书就可以不要,不需要再去看书了。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讲《四圣心源》这本书的内容,前面是把传承讲了一下。

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写内外百病。最后才写的《天人解》。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这本书,不管你是买的书,还是电子版的书,可以先打到目录这部分,看下目录。看目录的话,《四圣心源》一共分十卷,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的部分。后六卷,属于具体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这三卷是杂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从第八卷呢,它讲的是七窍,五官;第九卷讲的是中医外科,疮疡;第十卷《妇人解》,女性的经、带、胎、产讲这个,基本上是讲内外妇科,以内科杂病为主。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学医,咱们读书、做学问主要是学他的精髓,不是单纯的研究他的文字,那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看《四圣心源》这本书,关于文字上面的注解,文字上的一些问题呢,今天我不去讲这些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前辈麻瑞亭老师、孙洽熙老师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书里面都已经做了一些必要的也比较详细的注解。需要大家去查阅的东西他都提前给你查好了,都给你注解出来了。大家如果手头有这本书,只要你碰见不理解的字词,一般他都有注解,看一下就可以。基础的文字方面的东西,就不作为重点来讲。主要是讲医理和学术思想。

黄元御写《四圣心源》,他每一卷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文或者小小的序也好。打个比方说,《天人解》,打开书看到,《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刚开始他有一段,不是正文,有段引文。他讲,我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写,写这一点有什么意义。这么一段小小说明性的文字,咱暂且把它叫做引文吧,正文前面一段小小的引文,那么《四圣心源·天人解》的引文,大家可以看一下前面这几句:“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那么你看,通过这简短的引文啊,咱就知道,黄元御先生《天人解》的主体,主要想说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讲天人合一,通过这一篇,让大家来学习天人合一的精髓,所以这一篇是从天讲到人,天人合一,他的模式,他怎么合的啊,合在一起是什么形的啊,什么结构啊?

主要是讲这个,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也是《四圣心源》这本书他的灵魂所在,我们知道《内经》里面它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黄元御他这《四圣心源》并不是说自己杜撰的一个理论,他在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四圣心源》的影子在里面,只是没有《四圣心源》里面写的这么详细,结构体系这么清晰、这么有条理,已经有这个意思了。当时他读《伤寒》,三年就悟透了,当时为什么没有写《四圣心源》呢。他就是想,我虽然悟透了,但到底符合不符合天道,符不符合古圣经典,所以他要去求证。拿出那么多年的时间来去学习《内经》,学习这些经典,去到源头上去求证,最后发现自己的理解跟古人,跟经典是完全一样的,是合于天道的。所以他才敢著书留说,所以说《四圣心源》,《天人解》他这个高度是很高的,跟中医的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什么叫《四圣心源》啊,四圣就是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先圣。《四圣心源》就是把他们的心血继承流传下来了,我这《四圣心源》就是源于古圣先贤啊,不是我自己闭门造车自己创造出来的,黄元御他讲了自己理论的源头,是有传承的,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不过他变了一个说法,把非常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医学理论,用一个更清晰,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形式给表达出来,这一点,黄元御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件事。可以看到,他在书里,不仅在《四圣心源》,以及《伤寒》、《金匮》这几本书里面经常看到他对历代中医指指点点,甚至有的是,点名大骂,所以说他这个理论高度在这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负,确实有他的真东西在这儿。

那我们看《天人解》前面的引文呢,除了讲他对每一卷主要内容做一些介绍性的内容以外,有很多是黄元御写书时的心情表达,表达一些当时写书时的情怀。像下面这一段,我就不念了,就是说经典著作,后人都理解不了,理解都是错误的,没人能够很好地学习继承,为老百姓解决病痛,他很痛心,所以他才写出《天人解》来,希望能够解救老百姓于病痛的深渊,能够让医学传承兴旺。这是他的初衷,里面有他的愿望,也有他的很多悲天悯人或者说无奈的心情吧。因为他自己也是因为受到庸医的误治导致左目的失明,所以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很多引文里面对自己这种心情的表达比较多,所以以后我们对引文不做重点来讲,大家自己看一下就行了。有人可能觉得看得不习惯,没准觉得黄元御在发牢骚,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讲,是在发牢骚。但是呢,人都是有感情的,黄元御尽管是一代大家,他也有思想的人,有感触的人。牢骚多一点就多一点吧,咱主要是学习他的医学理论。至于他其他方面的东西,了解一下就可以,自己看一下就可以。

主要是看下面的正文。那么他首先讲的是什么呢,一小节一小节的,第一小节讲的是阴阳变化,我们《四圣心源》怎么讲呢。我也一直在想,这个怎么样跟大家把这个东西学习的,一个是学习的比较轻松,不要把学习搞得很累。再一个是把里面精神学起来,所以咱不是照着一句话一句话去讲,我就想一小节,每一小节整体内容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大家学起来有所帮助的话,也就达到我们一起学习的目的了。

那么《天人解》的第一小节《阴阳变化》,咱们看这一节,这一节讲了什么呢,这一节讲了《四圣心源》这一本书这个的理论模型——土枢四象。讲了这个理论模型,这一小节,就是画龙点睛的一节,全书最重要的一节。那么他讲这个阴阳,这一小节的题目叫《阴阳变化》,实际上他讲的是一气周流,看这一节的中间这一部分有一句话,叫做: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所以他讲的是一气的变化规律,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次上合一?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和人合为一体了。有些人就不理解,天在上面,我人站在地上,它怎么跟天合在一块,这么说的话,天人合一确实也合不了,所以我们要理解,它是在不同的层次上,什么层次上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呢?是在气的层次上,是在无形之气,不是在咱们身体这个层次。身体这个层次它是分开的,所以他首先讲了阴阳变化的时候,他讲阴阳未判,一气混茫,那么这一句话,就是讲了我们天人合一,是从一个什么层面,是从一气的层面,一起就是无形之气,天地之间无形之气。《内经》里面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讲的阴阳升降的问题,他是从这个大的天象来讲,说这一气它是有升降的。那么这个一气升降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轻则浮升,浊则沉降,这实际上是《内经》里面讲的,《内经》里面的原文,应该是: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跟黄元御讲的“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黄元御他讲的这每一句话,一方面他是源于经典,源于中医的源头;另一方面他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是客观评述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那么天地之间的一股气,它在升降沉浮之间,就会产生阴阳变化。什么叫阴,什么叫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接着黄元御就提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了,我们不要把阴阳理解成两个相对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有人说阳气就是热的,阴气就是凉的,这么说也不能完全错,这么就理解的有点死板了。我们要知道这天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间这股气,它始终是在动的,是在变化的。用黄元御的理论来讲它是在周流的,所以所有的阴和阳都是动态的,都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所以从这个动态的角度来讲,最准确的描述就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概括来讲,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这就是阴。所以阴阳它是两种态势,是两种运动的趋势,我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不变的状态,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阴也是这样的,什么叫阴啊,阴就是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这叫阴。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们不是两个不变的状态,两个不变的东西。

那么这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是什么在变化,一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那么,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在不停的演变,一会儿称为阴,一会儿成为阳,都是这一股气。就像一个人一样,白天醒了出来上班去了,晚上回家睡觉,还是你这个人,白天你就是活动的,晚上睡着不动了,就是这个意思。不管它是阴还是阳,它都是这一气,都是人体的一气,都是天地间的一气。那么这一气,源头在哪里,这一气,一气从哪里来的呢?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就是土生万物,我们把这股气,阴阳升降不停变化,不停地升降浮沉,这股气的源头在哪里,在中间啊,这就是土气,我们都讲土生万物嘛。你看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了万物,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人体也是这样的。

人体对应脾胃,人体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饿得慌啊,中土这股气是中气,在里面循环,升降浮沉,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体自身的一气周流。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来讲它属于中气,还是这一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只不过说呢,一气的源头在中间,是在脾胃这一块对人体来讲。那么这股气,中土这股气,它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我们根据它升降的不同,它在变化,根据它变化的不同,给它取了几个名字。中土这一股气,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这就是讲,这股气,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往上升,这股气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阳热之气,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气,由中气——平和之气变成了火热之气。如果往下降,就由这股平和的中气变成寒凉之气。

把他升降的过程再细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还没升上去给它取个名字叫木气。木气是生发之气,它生发的力度很大,很有劲,就像一个小伙子,生发之气很强盛,但木气是偏温的,还不热,有股生气。到了火气,已经大热,像到了夏天一样。木气呢,像春天。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来越热,成了热气,名字就叫火气。然后这股火热之气慢慢降下来,慢慢又变凉,变凉这股气就叫金气。这股金气慢慢继续往下降就变成了寒凉一股气,就叫水气。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实际上还是这股气,它只不过是升上去就成为一股温热之气,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它在变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实际上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就解释水火金木这四象,不过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不过就是中间这一股气的浮沉。分开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来说不过就是阴阳,再合起来说不过就是中气,一股气而已。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这个模型去解释,这就像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似的。

那么这个理论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这个规律。下面黄元御就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把这个四象阐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上,讲了一下这个四象是怎么变的。一年春天时,万物生发,气温慢慢回暖,这就是木气生发。而夏天时,天气炎热,慢慢的这股火热之气升极而收,慢慢的就变成秋天了;到了秋天,这股气就凉爽下来了,慢慢的万物开始藏起来了,这就是秋天的金气;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天寒地冻,收藏之气就成了水气。这股气是中土之气,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气。如果从这个四运之时,那么在六月,阳历来讲就是七月,相当于是夏秋之交,湿气,相当于我们说这个桑拿天,湿气最重的时候,那是中气。土枢四象,四运五行,这就是黄远御先生从他理解的土枢四象的角度来讲的五行。我们学中医都想学这个五行,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个名词,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这个木火金水。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说这个五行非得说是五条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一节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他个人的理解,从他理解的高度跟我们讲的这个中医,五行理论。

它是一个什么模型呢,就是我们所说的土枢四像,中间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气;然后中土这一气,升降变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温,凉,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四象,取个名字叫木,火,金,土。这个模型,这个理论结构我们在这个军医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页,还有这个封底都有一个图,上面就是黄元御先生讲的土枢四像的模式图。中间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变为木火之气,戊土右转变为金水之气,整个一气不停的周流,有这么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给加上两句话,左边那句话是“阴升为阳”,右边那句话是“阳降为阴”。这两句话很多人念的时候不会念,左边那句话要从下往上念,按着它周流的那个方向去念,右边那句话是从上往下念,有些人不会念以为这两句话写错了,这两句话没写错。这个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图,它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统一的模式来阐释中医理论这个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概念。它更多地是讲中气的升降盈缩,一气周流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从天人合一这么个角度,它是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体来讲合于人体的五脏,脾胃在中土,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肺气属金,肾气属水,它就和五脏联系在一块了,这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关于人体这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这么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呢,黄元御先生在这个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像这个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学习了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写了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里。他也讲,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个节气讲得更细一些,也是讲土枢四象。四象论,土枢四象,从一年,年周期的层面讲了讲他这个结构,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其他的结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层次,也有。你比方说我们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个朝代的中气,兴衰中气,它也是有这个规律的。当然我不是很懂历史,大家熟悉历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他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另外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运气呢,运气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它这个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枢四象这个规律来讲的,从这个比较大的角度来讲。如果从一个小的角度,从一个植物的生长,到它的衰老,也是有这么一个土枢四象有这么一个过程。各种动物也有,小到一个细胞,如果学西医的,学细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细胞的生理也是符合这个土枢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这个变化规律。只不过西医,他没有这种意识,它可能是更多地从这个电解质、质子泵,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实际上研究它的一些规律。你要是把这些资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学习,了解了一下,也确实符合这个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这个规律。

《阴阳变化》这一节讲了全书的理论结构模式,主要是讲这个东西。它是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角度,从天人合一的层面来阐述整个天地这一气,它的自然客观的运动规律。所有的这一气,不管它是天地之间的一气,还是人体的一气,还是某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的一气,它的变化规律都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变化不已,都是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以后治病,用药,理论根源就在这儿。所以这个模式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要深刻的去体会、去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怎么用我说一下,我们这里讲的是土枢四象,是五行。实际上这个一气的变化,它是连续的,它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一下从水到了木,从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的变化,是一个的连续的过程,所以给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实际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实际上没有水火金木,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状态不太一样,就是说一气周流这个变化,你看我在书上画图的时候,画的是这个圆啊,没有画成一步步的,圆就是这样连续的很均匀地在变化,所以我们把他分成四步,我们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们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细很细。

但是这个大象,有代表意义的,有转折点的就只有这四象。比方说这个中土它要升了,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水气,水中之火,这个水气升到什么时候成为木气。这个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半夜子时,子时阳动,这就是水气开始动了,开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啊,这就是成了木气啊,这是从一天的角度。你说从半夜一点是水气,到早上八点是木气,这中间三、四点是什么气,它是连续的。大家要知道这四象就跟拐点一样,到木气的时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气之前可能天还没亮,它是一个拐点。但是,它的变化是连续的。假设从温度的角度来讲,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连续变化。对于一气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显不一样的状态,有四象。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这四象是连在一块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连续变化,不管是四象还是一象都是一气周流变化而已,这个变化是连续均匀的,很圆融地存在在,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到连续性对学习脉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机械地认为只有这么四象,中间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个东西,你看这中医也就可能学到死胡同去了,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模式,用土枢四象这个模型来概括、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而真正的变化过程就是一气在不停的周流,很圆融地在周流,不停的变化。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是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这么四块,它不能叫四块东西连在一起,它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要和大家交流清楚。这样的话有一个什么好处呢,我们对这个模型、对这个一气周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在摸脉的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直接看到的是这一气,不是看的土枢四象,不是看的五个东西,看的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辆车,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辆车在跑,你一会儿就看花眼了。我们讲的这个五行,土枢四象就相当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个东西在跑,它就是一气在转,是一个东西,只是转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模式,我们在去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就简单很多,就轻松很多。你就想着我就站在一个高高的立交桥上,看马路上跑的汽车,我就只看到一辆车,愿意看宝马看宝马、愿意看奔驰看奔驰,一看就一辆车,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着它,这样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准,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它。所以这一点,是《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它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清升浊降。

那么这个清升浊降这个过程,黄元御先生把它总结成土枢四象这个模式。这一股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作为它作为一气的相当于是后天的来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维持着这一气的周流,这是他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讲得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呢,它是连续、圆融、浑然一体的这么个模式,不是分成五块。并且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这个变化的东西事物都适用这个规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验证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大家学的时候要学灵活,学以致用,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个理论去用,去判断。一个人一生的运程,他也是有这个规律的。更多的我讲是要从气的这层次去判断,不要从有形的这个形体去判断。气这个层次就是一个无形的变化规律相当于是,这个气对人体而言是正气,对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气。所以,我说《天人解》主要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一些基础理论,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所以《阴阳变化》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这个模型。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这个理论模型,讲这一小节,别的不讲。

那么强调的重点就是,一个就是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不是其他的层次。无形之气,所有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气,气聚而有形,是《内经》讲的。我们看到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的。所以内因决定变化的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很多东西,他研究的原子、电子、分子、基因,他们也在找这个源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看不见的一气,你就是研究到电子、研究到原子,它还是这个有形的东西。所以现在科学的有些东西,看着貌似很高深,实际上他离事物的源头还差得远。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了,所以它对很多事物概况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面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所以我们学得这个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我们知道他这个理论的高度在哪,在一气这个高度,在一气这个层面上,这是第一,要学习的第一点,这个要搞清楚。第二点就是,一气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气——中气,升降周流,升则化火,降则化水,升降往复,不停变化,从而形成一气周流,它的变化规律、变化模式就是这样的。用土枢四象,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个阶段,本质还是一体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种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也是这个规律,是一样的。所以,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的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练很通俗地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适用于天地之道。大家知道,如果我们学了《四圣心源》这个一气周流学了半天,只知道用它来看病,那就是说你领会的还不够好,不是最好,这个《四圣心源》学好了应该什么都可以学好。只要你有这个能力,你是这块人才,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今天晚上就交流这么多,剩下还有一点时间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互相探讨一下。

看到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问题,咱们一起再讨论一下,看一下。光生朋友提了几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深度。她是对黄元御讲这个《阴阳变化》这一节,对阴阳的定义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么接触过周易的都知道,易有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动就既没有阴也没有阳,一动同时就有静,一动就阴阳同时出来了,不是说动的话只有阳没有阴,一动的话阴阳同时就出来了,因为有动必然就相对有静,是相对的。她问的是为什么一气含阴阳,气含阴阳是什么,没有说清楚,问了这么个问题。

这个一气跟周易中讲的太极有点像啊,气含阴阳,刚才我讲阴阳是两种变化,它不是两个东西。那么气含阴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中气变化、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气含阴阳实际上指一气的变化,它包含了阴和阳这两种变化趋势,可以这么理解。那为什么一气会内含阴阳,就是它还说没有动的时候,还是一气的时候,为什么说含着阴阳呢,为什么有阴阳这个东西?刚开始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实际上就是太极的状态。这个东西,如果大家有自己的安静的坐的经验的话,有时候能体会到这个状态,太极的状态,太极的状态这个一气相当于停止运转,不周流了。我们知道这个生命,它是一气周流的一个过程,一气周流一旦停止,生命就终止了。但正因为一气有一个周流有一个变化,所以它就有这个生老病死,不可能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尤其是道家,他想求长生,怎么办?他就要逆天而行,因为天地之道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是在周流往复,循环而动,有变化就有生长化收藏,就有生老病死,就没有永恒。要想永恒,要想长生不老,只有达到一个状态没有变化了,没有生化就没有破坏,就没有生死,就可以永恒了。

所以在《内经》的第一篇,大家可以去看,《上古天真论》里面,讲上古有真人、上古至人、上古圣人、上古贤人。不同层次的古代先贤,他们修行的境界在不同的层次,他们有不同的自己的境界。其中有个真人的层次,可以寿同天地,无有绝时。一个人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了,那么肯定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了。他只有达到一种先天太极的那种状态,没有生化,所以道家的修炼讲究什么呢?讲究炼气化精,炼精还神,炼神还虚,我凭记忆讲一下,也不知道准不准。我研究得也不是很深,就是说他把我们外在的气血精气,慢慢地通过安静的坐这样的或是一些练功的方式,把人外在的精气神循环往复变化的东西慢慢地收敛,往回收,让他不动,慢慢的化成无形的元神,最后可能就是回复到太极的状态。这个人他就可以没有生死,长生不老,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讲的阴阳未判,一气混茫。这里讲的一气呢,应该是讲的从太极的这个状态,这个一气应该是太极状态的那个一气。我们如果从这个先天后天的角度来讲,太极之上是先天,太极之下就是后天了,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可能就是人的心念一动,心念不动,如如不动,如一的时候,也是没有阴阳。一气混茫,实际就是浑然一体,是这个意思。一旦心念一动,一旦一气开始周流,阴阳自然跟着就出来了。那么这个阴阳就是一气它动的两个不同的趋势,阴阳实际上是一气的从后天角度来讲一气的这种变化。所以光生说中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这句话本身是错的,不是阴阳产生了升降浮沉,而是说升降浮沉,一气的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阴阳,是这个意思。阴阳本身它不会产生升降浮沉,本来也没有阴阳这两个东西,我们在学黄元御这个《四圣心源》的时候,千万不要死于句架,不要执着于字面的意思,应该去理解他讲的真正的含义。光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也非常好,咱们正好一块讨论一下,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一下。因为黄元御写书很讲究对称,很讲究文字的优美,往往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的反而比较啰嗦,难免有些朋友可能会在这方面有些被误导,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咱们去读书的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也是很对的,一定要去好好理解他的真正的含义。不要去较真这个字面意思,那样可能就出不来了,学中医还是要灵活一些。这个问题就是一气和阴阳的关系,先说到这里。

猫熊这个朋友说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是什么让他动起来的?这个问题问得也很好。这个,我们简单来讲,这可能牵扯到火神派所谓的“元阳”了,下焦元阳肾中的那个元阳,这是一气周流的原始动力。一气周流不是始于中焦吗?中土斡旋、升降了产生了这一气,那么他的原动力为什么在下焦?为什么是下焦元阳?因为咱们讲,一气周流从本质上讲属于后天的东西,是太极状态之后,心念一动,一气就开始周流,也出现了阴阳的变化。而太极之前呢,这所有的一切,这些变化都是藏起来的,相当于凝固不动。那都属于先天的东西,先天不动,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却包含着后天所有的一切,后天所有的变化,都是来源于先天。所以我们讲下焦这个元阳相当于是先天向后天输送能力、输送信息的一个通道一样,一个源头一样。没有先天这种源头,后天的变化也没有了根源。为什么火神派治疗很多疾病,效果很好呢?他是从源头来治病。所以很多情况是适用的,但是用的不好呢,也会有很大的弊端。这个下焦元阳严格来讲还是属于后天的一些东西,只不过从后天的角度来讲他已经很接近太极之前真正的先天了。所以我们把下焦元阳称作先天,中土脾胃称作后天,这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来讲,中土脾胃是后天,下焦肾中元阳是先天,实际严格来说他都是后天的东西。真正先天的东西是太极之前的了,太极状态,那是先天。正因为肾中元阳很接近太极,因为他主收藏,藏而不动,所以把它叫做根源,它的原动力就在这里。火神派就是因为看重了这一点,所以这就是有时候一招灵,这一招也可以治好多病,而且以后我们也会讲到火神派的一些东西,跟《四圣心源》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去用?火神派的理论也很好,我们不是完全否定他,但是要合理的运用,不是说跟救命稻草一样,哪个地方都用这一招,那也不行。正在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还是《四圣心源》讲的这个一气周流。所以说一气周流的源头在下焦元阳,就在这儿。这个问题说到这里,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还有一些比较零碎的问题,就不一一解答了,好吧,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因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交流,其他的问题,今天主要讲一气周流的模式,而主要回答跟一气周流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他的问题暂时先不回答了好不好?流金河又提了一个问题说是左右具体怎么理解,是自身的左右还是看过去的左右?左右的参照物是什么?

这个左右跟一气周流的它的层面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刚才讲一气周流的模式,它在很多层面都存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从一年的角度来说它的存在形式是春夏秋冬,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它的存在形式是早中晚夜,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体上面可能就是脾胃、肝肺、心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你看左右它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层面就有不同的左右。那么左右在人体上来讲是什么,人体也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啊。从大的器官来讲,从大的身体来讲,那左边自身子左边为左,自身的右边为右,这个也是对的。你要从经络巡行来讲,肝经就是左边,肺经就是右边,那肝经左右都有,肺经也是左右都有,这样讲的话就是所谓的左路。一气周流讲到的左右我们用左路和右路来表示,这个左路就是既在你的身体左边也在在你的身体右边,他只要是肝经就属于左路,那肝经对称的左右都有啊;只要是肺经都属于右路,左右也都有啊,不是单纯在左边,不是单纯在右边。要是从一个细胞的角度来讲,一个细胞也有升降,那身体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左右了,所以这个左右大家不要理解得太机械。左右就像刚才讲的阴阳一样,它只是一种运动趋势。它不是讲的具体某个地方,这个左右这个阴阳这个升降,讲的是趋势,是一种运动的方向,是一种态势。这个态势随着它在不同的层次上,它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它不是固定的在哪个地方就是左,哪个地方就是右。 它不是一个地方,是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不同的层面上,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地方,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家要搞清楚,我们这个问题就也回答完了。今天大家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因为不提问题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该讲什么,这样跟大家一交流,就会有些东西能讲的稍微多一些。爱读中医问了我一个私人问题,问我今年有多少岁了。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三十六岁,可能跟大家很多朋友可能差不了太多吧,中医爱好者很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大一些,也可能比一部分朋友小一些。时间也不早了,咱就都下课吧,早点休息。

(0)

相关推荐

  • @快问中医 《五圣心悟》天人解一阴阳心悟...

    黄元御将"天人解"放在卷首,所以说天人解是<四圣心源>的总纲.如果你读懂了黄元御的天人解就读懂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首先告诫大家,学习黄元御天人解,我通过 ...

  • 揭秘《四圣心源》之“天人解(一)”

    大家好,我是佰草轩.今天我们开始一起研究学习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天人解"部分.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天人解"这一章节产生的过程和历史 ...

  • 【中医传承】延年六字诀

    <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chui).呼(hu).唏(xi).呵(he).嘘(xu).呬(si),皆出气也".该修身之法在 ...

  •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l ...

  • 从中医“中土学说”探究肺癌的中医治疗思路

    张伟中医大讲堂∣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肺癌为目前社会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占所有肿瘤之首,且还在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医药的辨证治疗是我国肿瘤的特色疗法,历代无数医家对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辩 ...

  • 读天人解阴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平 ...

  • 摘录 :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

    摘录 :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木气篇)

    蓝字 养生重在养心,贵在坚持.今天,你实践了吗? 前面介绍了李玉宾老师讲舌诊(中土脾胃篇) 下面我们来看木气的舌头,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中土.升降的问题,只有病比较重的时候才会牵扯到心肾水火的问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中土脾胃篇)

    蓝字 养生重在养心,贵在坚持.今天,你实践了吗? 一.舌诊的定位: 舌头的中间是中土,左侧主生发,右侧主敛 降: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 前面舌尖是心火,后面舌根是肾水.脾胃虚证时应在中间,多为凹陷:实证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火气

    火气也就是心气.心火. 这是一个心梗急性发作的舌象,陈寒瘀结的一个象,所以一定要温破啊,养心气,温破.他舌尖部分嫩嫩的,暗暗的,实际上是气血过不来了.没有气血来濡养了. 治疗的原则就是强烈温通,把浊气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金气

    这个主要是两个肺,他右寸脉明显的瘀滞不通,痰浊堵在了两个肺上.这是一个肝炎患者,不是肺炎,肝气这股浊气把肺气瘀上了. 由这个案例你也知道,其实金木是一体的,升降是一体的.肝炎的病根郁在肺上了,为什么?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水气

    水气就是肾气,肾主收藏:凡是肾气弱了,收藏无力的时候,一个就是舌头胖大,看这个: 大胖舌头,吐不出来了,一定是肾虚.再一个水气外散,水气也是黑色的.凡是舌苔发黑的一定是肾虚了.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肾虚的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火气)

    蓝字 养生重在养心,贵在坚持.今天,你实践了吗? 前面介绍了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中土脾胃篇)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木气篇)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金气) 火气也就是心气.心火. 这是一个心梗急性发作的舌象, ...

  •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金气)

    蓝字 养生重在养心,贵在坚持.今天,你实践了吗? 前面介绍了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中土脾胃篇) 李玉宾老师讲舌诊(木气篇) 这个主要是两个肺,他右寸脉明显的瘀滞不通,痰浊堵在了两个肺上.这是一个肝炎患者 ...

  • 国学堂-梁冬对话李玉宾第二讲《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一气周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