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杨振宁称呼杜聿明为“杜先生”,周总理:你该叫岳父大人
1971年,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由原本的对立变得有所缓和,美国也逐渐开始解除对我国的禁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滞留在海外的知识分子也回国有望,不少在国外有着安定生活和稳定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选择了回到祖国,建设自己的国家,这其中就包括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
察觉到中美关系微妙的变化后,杨振宁便给自己的父亲杨武之写信,表示想要回国探亲,并询问了回国方面的事宜。考虑到儿子此时已是名满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武之收到信后立即将这个消息上报到国务院。对此,组织表示非常欢迎,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还亲自过问了这件事,并做出安排。
周总理与杨振宁
心里有“底”了的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一同到巴黎办签证,不过此时他们夫妇二人的心里仍然很忐忑,因为此时中美关系虽然能感觉到有所缓和,但两国并没有足够正式的声明发出,因此杨振宁也无法确定签证会顺利办好,还是遭到拒绝,但让他没能想到的是,仅仅是一盏茶的功夫,他们的签证就办好了,可以顺利回国。
1971年7月,杨振宁携妻子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自1945年赴美留学,他已离开家乡26年了。回来后,杨振宁先后看望了自己父母,恩师,以及一位份量极重的好友——“两弹元勋”邓稼先。
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杨振宁一家,这时杨振宁才知道,自己之所以在巴黎办签证时那么迅速快捷,是因为周总理专门叮嘱工作人员要给予关照。也是这一天,杨振宁第一次看到妻子杜致礼的父亲,前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
双方一见面,杨振宁就亲切地称呼杜致礼的母亲曹秀清“妈妈”,而轮到叫杜聿明时,杨振宁有片刻的犹豫,随后十分尊敬的叫了一声“杜先生”。听到这个称呼,杜聿明脸色大变,气氛变得微妙起来,一旁的周总理笑着打圆场道:这个称呼不对,你该叫岳父大人。
听了周总理的提醒,众人哈哈大笑,杨振宁也赶紧改口,气氛这才变得其乐融融,众人从物理学理论聊到国家大事,彼此间再也没有隔阂。
那么杨振宁为何不愿意称呼岳父杜聿明为“父亲”或者“爸爸”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吗?这一切还得从杨振宁的个人经历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说起。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天赋才智,4岁时母亲教他认字,1年后,5岁的杨振宁就认识3000多个字。1928年,6岁的杨振宁被父亲杨武之带到厦门大学,读小学二年级。1年后,因杨武之受聘于清华大学,他们一家又搬到了北平。
杨振宁
1937年,受“七七事变”的影响,杨振宁随母亲回到老家合肥,在之后的1年里,因战乱再次辗转多地,但他的学业始终没有落下。1942年,杨振宁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该校读物理学研究生。
1944年8月,杨振宁考上了清华大学第6届赴美公费留学生,也是唯一一位物理学专业的公费留学生。由于教育部规定,赴美留学生有时间不等的留待期,而杨振宁的留待期长达一年,因此他只能继续在西南联大进修,并在联大附中代课,此时的杜致礼还是他的学生。
1945年,杨振宁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4年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也是这一年的圣诞节,杨振宁再次遇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杜致礼。在聊天中得知,1947年,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原本要去美国看病,却被老蒋拦下,无奈之下杜聿明只能先将自己的女儿杜致礼送到美国深造,杜致礼这才能够遇到杨振宁。
杜致礼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彼此都被对方吸引,为此杜致礼还专门告诉杨振宁,她的父亲是杜聿明,他们在一起可能会有麻烦,但杨振宁却完全不在意,坚持要与杜致礼在一起,没过多久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1年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实际上,刚开始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看好,因为他们原本是师生关系,这在那个年代是人们普遍不能接受的。其次,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从小锦衣玉食,颇有一番大小姐脾气,婚后能否摆正位置当一名合格的妻子和贤内助?
然而杜致礼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婚后的杜致礼将过去的娇纵蛮横全部改掉,一心一意投入到家庭生活中,正是在杜致礼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杨振宁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研究上,于1957年12月10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名震天下,此时的杜聿明还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接受我党的改造。
杜聿明被俘
耐人寻味的是,杨振宁的岳母,也是就是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此时在台湾,她曾多次向老蒋提出要去美国看望自己的女儿,但老蒋对部下下了死命令:杜聿明的妻女不得离开台湾。除了不允许离开台湾外,国民党当局对曹秀清的生活状况没有任何关注,可以说是任由其自生自灭。
1956年,杜聿明夫妇的大儿子杜致仁考上美国哈佛大学,但因学费问题自杀身亡,曹秀清曾去找老蒋求助,却被其随便打发了。没过多久,曹秀清的母亲去世,国民党当局却对其葬礼给予了极高的规格,当时曹秀清并不清楚国民党当局的态度为何转变这么快,后来才得知是因为自己的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一系列经历,让曹秀清彻底看清了老蒋及国民党当局,但她并未直接表达不满,而是在等待机会。不久后,曹秀清再次向老蒋提出要去美国看望女儿,老蒋很高兴地就同意了,还劝曹秀清到美国后一定要劝杨振宁来台湾,这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曹秀清心里对其更加厌恶,表面答应了他,但到美国后只字未提去台湾的事情。
杨振宁夫妇与友人
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被特赦,他也是我党特赦的第一批战犯,后被组织委任为全国政协文史委员。因杜聿明毕业于黄埔军校,而周总理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因此当杜聿明再次见到周总理,满脸愧疚的对周总理道: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听老师的话。
周总理却宽慰道: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我当初没有把你们教好。
听到这个回答,戎马半生的杜聿明心结尽去,泪流满面,对周总理,对我党心服口服。而身在美国的曹秀清得知丈夫被释放后,便迫切想要回国与丈夫相见。1963年6月3日,回到北京的曹秀清终于见到了丈夫,她心中一家人团聚的想法更强烈了。
与此同时,得知曹秀清去了北京,老蒋也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气的破口大骂曹秀清忘恩负义,但他忘了,自杜聿明被我党俘虏后,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当局可曾管过曹秀清一星半点?本来就没有什么恩情,何来的“忘恩”一说?
杨振宁与杜致礼
因为一些原因,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而当时中美关系仍处于对立状态,因此杨振宁迟迟无法回国,直到1971年,两国关系逐渐破冰,杨振宁才得以带着家人回到祖国,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学者,并得到了周总理的宴请。在宴会上,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岳父杜聿明,虽说2人之前有过通信,但这确实是第一次见面。
在称呼上,杨振宁稍作犹豫后称呼杜聿明为“杜先生”,此举让杜聿明大为不悦,因为此时杨振宁刚刚回国,对于国内的局势还不是非常了解,因此不能确定周总理以及我党对于杜聿明的态度是什么,因此虽然态度很尊敬,但在称呼上却用了得体却显得疏远的“先生”,直到一旁的周总理圆场,杨振宁才知道自己多心了,于是立刻改口。
1973年,杨振宁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主动与杨振宁谈到了物理,杨振宁则向毛主席介绍了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物理结论和最小的物理单位“虚无”,称这个单位几乎打破了“物理不灭”的定论。
毛主席与杨振宁
毛主席坦然承认自己不太懂物理,但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了这个结论,提出:从无到有肯定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对此杨振宁表示很赞同,称这与自己对物理学上的理解几乎一致。从这段对话也可看出毛主席对于宇宙的理解已达到了一叶知秋,返璞归真的地步。会面结束后,杨振宁向毛主席告别,并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听后笑道:你这句话不科学。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去世,他曾留有遗嘱,希望亲友同学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统一,造福国家和子孙后代。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2017年2月正式成为我国中科院院士,至今仍在为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