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燥在胃家——吴茱萸汤证
下面看看阳明病之寒燥便秘在人体的表现,“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此条讲的就是胃家寒导致燥气不足,胃家有了寒,不能吃东西,小便不畅通,手脚还出汗,此现象表明了胃家将有结块,这时的大便一定是开始硬后面溏的。其原因就是胃家有寒,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便停留了。这就是寒燥引起的便秘,此便秘的特点是大便开始硬后面溏,这个很关键,是热燥便秘与寒燥便秘的鉴别要点。
很多常年便秘的人都是这个大便开始硬后面溏的证候,却一直在用泻下的保健品或药物,这也是典型的乱吃药,把因寒而来的便秘当做因热而来的便秘去治了,完全是治反了,治反的结果是不但便秘加重,还导数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类疾病等。想想看,明明这个人是因寒而来的燥,属正气不足,胃家十分寒凉,却偏偏总是用寒凉泻下的药去治,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一部分有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发病前几年均有便秘的现象。所以,便秘不是件小事,绝不可掉以轻心,尤其在治疗上,更应该慎之又慎啊。
我们再仔细看阳明病之寒燥便秘的条辨,“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从这个条辨中可以总结出,寒燥之气引起便秘的特点,
①不能食;②小便不利;③手足也出汗;④大便初硬后溏。
不能食,不是不想吃,而是想吃却吃不下,吃点东西就想吐。曾有一位70岁的老人对我说自己见到什么东西都想吃,却吃不下,吃了就想吐,胃也胀得难受,她以前还就喜欢吃,如今不知道怎么了,吃也吃不下,实在是痛苦啊,这就是阳明中寒的特点之一。
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是胃寒,胃家整个冷掉了,胃里像有寒冰一块,喝的水不能正常被气化,吃的食物也被“冰冻”,胃肠没有能力蠕动;胃家寒必然胃的阳气不足,胃的阳气不足就失去了其摄阴的作用,手脚也会出汗,但出的汗为凉汗。这个时候虽然也有不大便,但此为虚证,绝不能用大、小承气汤攻下。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一位20多岁的女孩说自己虽然手脚冰凉却总是出汗,经常2、3天不大便,小便还有时不畅通,这是阳明中寒的特点,不能用大、小承气汤攻下,那应该用哪个汤方呢?
《伤寒论》阳明篇中还有一条阳明中寒的条辨,“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整个胃家寒了,胃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胃不纳谷了,不论吃东西还是喝水都有些想吐,胃里的水与食物也不能及时的被运化,自然会有遇到过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大姐长期消化不良,吃了很多中药也不见效果,问其症状,她说,我不是没有胃口,我是胃口很好,就是吃不下,吃一点东西就得消化一天,大便也是2、3天一次,且开始硬后面稀,有时候还有些像尿路感染似的小便不痛快,特别渴望美美地吃顿饭,痛痛快快地大便,为此看了不少专家,有的说需要补气血,有的说需要健脾胃,有的说需要清热排毒,开的方子也是五花八门,但都如同隔靴搔痒,吃了好几个月的中药也不见好。这明明是一个典型的吴茱萸汤证,就是没有一个专家开吴茱萸汤,真是奇怪了,难道我们很多的中医专家不研究《伤寒论》吗?结果她连续服用四天的吴茱萸汤后,症状均缓解,服用期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胃热起来了,能吃东西了,大便也顺畅了,于是建议其后续的治疗以养护脾胃为主。
说到养,可能很多人就晕了,因为各种养的方法太多了多了,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要想很好地养护脾胃,首先,我们要搞明白一件事,脾胃的病是怎么来的?“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自倍者,过于常度也,吃得太饱。肠胃者,水谷之所藏也,饮食多少,当有限度,如果过多则肠胃狭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则或溢而上出(呕或嗳气、打嗝),不上出则停于中而不行(胃疼胃胀),水不行则为蓄水,蓄水为水不气化,或形成水饮或引起小便不利;食不化则为宿食,宿食停留则大便不畅通。这样看来,脾胃伤了,必产生蓄水宿食,必然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也就百病丛生了。
民以食为天,吃可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啊,吃得过饱不行,总是处在饥饿的状态,人体得不到及时的濡养也不行,饥一顿太饱一顿就更不行了。如此看来,脾胃的病就是从吃来的。
吃得太饱?总是饿着?饥一顿饱一顿?想想看,你是哪一种?如果是第一种,那就要少食了,每顿饭吃七八成饱即可,刚才讲的那个大姐就是这个情况,以前应酬多,又都是晚上,吃着吃着脾胃就伤了,所以她现在非常注意,再好吃的也不多吃,少食就是适合于她的养胃方法。前两天有朋友夜里发微信说自己有些气短,特别担心是不是自己心脏出什么问题了,该怎么办?
结果一询问才知道这位朋友是晚上吃多了,撑着了有些喘不上气,于是先告
诉她一些简单的化食的方法,再叮嘱她以后不要再暴食了,少食对她来说是
最好的保养方法。
如果你为了减肥,总是饿着不吃东西,那我告诉你,你的身体好不了,可能暂时性的体重减轻,而这个体重减轻减的是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而不是堆积在你体内的“垃圾”,时间久了,不但马上反弹,越来越胖,还会严重影响你的健康。现如今的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减食和运动了,有每餐只吃一个苹果的,有过午不食的,还有大量运动的等等,这些方法可能在短期内体重下来了,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要么没了健康,要么反弹更加严重。我的一个亲戚在北京上大学,她告诉我说,她们的舞蹈老师给她们教了一个特别好的减肥方法,就是每餐只吃一个苹果。她们宿舍的一位女生开始照做了,坚持十几天后,有天晚上突然肚子疼痛难忍且上吐下泻,自此再不想吃苹果了,因为看着苹果胃就不舒服。结果体重没下来,胃肠的功能倒出问题了。
减肥,几乎快成“全民运动”了。身边周围的人无论是胖的还是瘦的,几乎没有一个对自己的体形满意的,如:明明“小腿”不胖,偏偏说自己腿粗;明明脸看起来不大,偏偏说自己的脸很大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
不知道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受到各种宣传的“蛊惑”,追求那种瘦骨嶙峋的所
谓骨感美,于是开始拼命减肥,以身试药,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在这个
过程中,大部分减肥者最终伤痕累累地惨败。这又能悭谁呢?明明你天生拥
有一个肌肉丰满的身躯,却偏偏要改变,你这是在向你的先天体质“宣战',
你想想如果你的先天体质真的被你改变了,那你会变成什么样子啊?还能是
个正常的人吗?再说你只是稍微丰满一些,只要是健康的,又有什么不好
呢?殊不知肌肉丰满的人气血相对来说是比较旺盛的,这种人一般不易衰老且身体相对健康。我想骨感美的定义就人体而言,骨骼与肌肉的比例应该出
现了不均衡而导致的结果,完全不利于健康,通常骨感美人易贫血及肌肤枯
燥且须发早白。又有些人会说,从前我不是这样的体质,我年轻的时候是很
瘦的,后来才开始发胖的,所以我想回到从前。我客观而坚定地告诉你,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人体发胖通常有两个阶段,女人从出生到28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人到32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身体状态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此时人体的阳气或者说新陈代谢很旺盛,当摄入和消耗平衡时不容易发胖,如果摄入大于消耗则发胖,如果消耗大于摄入则消瘦,发胖和消瘦都是出现在人体不平衡时的状态,当然是不健康的;
女人从28岁以后(男人32岁),身体的状态开始走下坡路了,也是我们压力最大的时候,此时我们吃入的食物不再像从前那样很快被消化掉了,此时我们的精力逐渐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压力困惑苦恼当中,于是人体的阳气或者说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了,这时我们随时都可能会发胖,尤其是在你压力很大时吃了很多食物再加上不运动必定发胖,这时的发胖将一发不可收拾,这时的发胖不仅是不健康的,也是各种疾病的前兆。
减肥就这两个阶段来说,第一个阶段相对容易些,只要加强运动量就会有明显效果;第二个阶段就比较难了,首先需要心身的放松,其次才是饮食和运动的配合。
有些人说只要节食很快就会瘦下来,是错误的!这种减肥方法反弹很大,
且不利于健康。肥胖并不是单因为饮食,它可能跟你的运动有关,可能跟你
的压力有关,可能跟你的劳累有关,可能跟你的疾病有关,也可能跟你服用
的药物有关。所以不要盲目减肥!
记得2006年在深圳见到提倡敲胆经的陈玉琴老师,当时她的书非常畅销,我很佩服她,一个曾经的下岗女工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努力不但治愈了自己的癌症,还为其他的病人创造了各种治愈的奇迹,她的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创的“养生三招”:
一指压膻中穴(早晚各一次,每次5~30分钟);膻中穴乃手厥阴心包经络一大穴,又是任脉上的穴位,还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此穴既可以平复心情,还可以促进气血在人体的运行促进新陈代谢。
二敲打胆经(每天敲打200下以上);胆经乃足少阳胆经,主一身阳气的升发;人体前为阴,后为阳,胆经在人体的侧面,为调节阴阳的枢纽;胆属木,木主疏泄,促进消化;此经络能调节阴阳且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极为广泛。
三早睡(每周至少两次晚上11点已进入深睡眠)。早睡能为身体争取更多的自我修复及补充气血的时间。
这三招我及身边的朋友已经坚持了7年,且收获颇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获得了健康,而且身材一直保持很好。这三招若再加上适当的运动
(最好的运动在早上)、规律的饮食(晚餐吃少,禁食寒凉类食物或饮料酒水及各种零食)及每周一次或两次的足浴或全身泡浴则减肥效果更加显著。且这种减肥绝对是双赢,健康美丽加适合于自己的身材,但贵在坚持!坚持才
能获得胜利!做不到以上几点请别轻言减肥!此方法不但适合第一个阶段的
减肥,更加适合第二个阶段的减肥。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在健康的基
础上减肥!
如果你是经常性的饥一顿饱一顿,那恭喜你,脾胃的疾病一定会不离不弃地伴随你终身,而且其他疾病也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招手,你彻底成为了疾病的“香饽饽'。
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牌胃是如何受伤的,自然会有适合的方法养护,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却是每天想着吃什么来补,那是出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牌胃的疾病也不能乱补。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吴茱萸汤的方药组合,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一服。
汤方中吴茱萸为君药,且用量也是很大的,吴茱萸一升相当于现代的70~80克之间,吴茱萸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吴茱萸,气辛味苦性热,《本经疏注》有这样一段描述:“夫吴茱萸之辛,其中有苦,且以苦始,又以苦终,惟其苦转为辛,而知其能升阴;辛归于苦,而知其能降阳,原系理之常,无足怪也。”阐述了吴茱萸能升能降的功能,这个功能用于哪里呢?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其他条辨:“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吴茱萸汤主之。”表面上看起来,此条辨与四逆汤证也很相似,那为什么用吴茱萸汤呢?附子与吴茱萸都厲大辛大热的药,然其作用不尽相同,附子之用以气为主,振奋阳气,于无阳处生阳,无处不在。吴茱萸之用以味为主,故仅能拨开阴霾(因寒引起的阻滞),使阳自伸,阴自止。
再看吴茱萸汤证的另一个条辨:“干呕,吐涎沫,头痛,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这样看来,吴茱萸所治的证候均属阴霾壅于中宫(脾胃),所以,吴茱萸能升能降的作用在于脾胃,除此之外,还能让整个中宫热起来。也就是说,吴茱萸既能把脾胃中因寒没有被消化的食物化开,又可以助脾胃的疏泄及运化。
古今之人皆以吴茱萸为肝药,又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本经疏注》的解释非常到位:“脾土壅则肝木不伸(生发疏泄)为病,土气疏通,则肝木伸病愈,盖其施力之所在脾,所愈者实肝病也,谓之为肝药,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看两则医案
医案一
某女,32岁。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大便初硬后溏。辨为肝胃虚寒挟饮。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服3剂后,诸症皆消。
这则医案中描述的患者,起初用药根本无效,后询其证后才得以诸症全消。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问诊的重要性。如果刚开始这位医者诊病时,多问问病人除了自觉胃痛等症状外,还有无其他症状,那么,这个病人就不至于首次服用药物无效了。做为患者来说,找医生看病时尽量把自己的症状说得详细些,不要只说自己感觉最明显的症状而忽略其他,这样容易误导医生。
此医案中虽然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胃痛,然而其还有“吐涎沫、头痛、烦躁”及大便初硬后溏的证候,这就是吴茱萸汤证了。换句话来说,胃痛只是吴茱萸汤证对外的表现之一而已,其主要证候还在“吐涎沫、头痛、烦躁”。
所以,我们辨证施治时一定要抓主证,切不可被各种“假象”所迷惑。
医案二
女,42岁,平素十分强健,很少生病。发病情形:一日向晚时,忽觉头眩甚剧,同时呕气频催。脉象及症候:来诊时晚上九点,以手捧头,双目紧闭,自云外界回转、背微恶寒、手足逆冷、脉沉微而迟。
用药:真武汤。
结果:翌日往诊,呕吐之声鸣鸣然,盖服药后,不但无少差,反而头痛更剧,呕吐更甚,心胸压重,呼吸促逼。
用药:改投以吴茱萸汤。
结果:上午尽一剂呕吐止,下午再一剂则头痛若遗。续服苓桂术甘汤二
剂,诸症霍然。
备注:初以“头眩”为主症,用真武汤失败。翌日以“干呕吐涎沫”为主证,用吴茱萸汤乃收大效。
真武汤:附子、干姜、茯苓、白术、白芍。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这个医案很好,真武汤证与吴茱萸汤证的确有相似之处,二证均涉及头眩、头痛、呕吐,那如何分辩呢?我们看真武汤证的条辨: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以此看出,真武汤证为水邪泛滥,水邪由下及上侵犯人体,其在上在外的表现为“发热、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在内的表现为“心下悸”在下的表现为“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中或呕是兼证。
我们再看吴茱萸汤证的条辨
1.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2.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吴茱萸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痛,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
以此看出,吴茱萸汤证为阴寒之气冻结“中宫”,导致“中宫”的升降失调,呕乃其主证,其在上在外表现为头痛、手足厥寒,在中表现为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在下为利或大便初硬后溏。
通过二证的对比来看,真武汤证为病在下,吴茱萸汤证为病在中。
如果此医案中的患者头眩、伴“心下悸、身膶动、振振欲擗地',那就是真武汤证了。但此医案中只说头眩甚剧,并无“心下悸、身睏动、振振欲擗
地“的描述。再有此患者除了头眩外还有一个主证就是“呕气频催”,这个
“呕气频催”应该是干呕的状态,而干呕不是真武汤的主证,但单凭干呕一证
也不能说其就是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兼头痛、吐涎沫、食谷欲呕,
这些证候具备才能是吴茱萸汤的证。
这个医案告诉我们,辨证的关键还是细节,而细节的把握就来源于我们对《伤寒论》中论述的每一个条辨的熟悉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