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隐形贫困家长
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让我们一起努力!
近段时间,《做老师,如果被学生气得心口疼,算不算工伤》一文刷爆朋友圈。我当过10多年班主任,做过20多年的一线语文老师,对里面的所有吐糟都深有体会。
朋友圈里,听到了一位老师的弱弱发声:这两天喉咙、心口痛得厉害……每天在打地鼠一样,不是这个冒出来,就是那个跳出来,家庭作业不做的都来了……十多年了,早应该见怪不怪了,奈何差了点慧根,成不了佛,照样每天在皇帝不急太监急……
点赞,听到了一位老师的无私坚守!痛心,道出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许多无奈!
近段时间,不断跟一些家长接触、沟通,发现一些家长的思维,教育理念,真的有点让人觉得不在同一频道(恕我直言)。
我也常静心思考,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年轻的90后家长,都应该是高学历的,都是睿智的,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我个人的浅见是:
其一,家长看老师,越看越“高大”。
老师应该是圣人。不能有脾气,不能有喜怒哀乐。碰到一些“小可爱“,在教室里乱逛,吐人口水,随手打人,随地大小便……忍住,不能动手;看到熊孩子一次次不完成作业,一次次催交无动于衷,不能惩罚;面对某些家长的无理指责,不能生气,还应和颜悦色,否则会被指责没有教师的素养……(惩罚教育应该有,但不应是体罚。)
在中国,教书和育人正在被生生割裂开来。
老师应该是全能人。孩子不完成作业,老师应该有办法,否则不配当老师;孩子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老师应该有办法,否则是无能;孩子考不出好成绩,老师应该有办法,否则强烈要求“滚”出这个班……老师应该是万能的,应该有能力把一条虫也要教会数理化;应该有能力把一条鱼也要教会它爬上树……(习惯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每一个生命都是复杂的个体,一个孩子就能使一大家子人头疼,而一个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上百位家长,还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其他种种。虽然他不能让每位孩子成才,不能让每位家长满意,但是至少要相信他为了孩子,已经竭尽所能。所以请善待每位老师,特别是那些为您孩子好,对您孩子严厉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真的有点过时了。
面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行为能力缺陷的孩子,缺少规矩底线的“小熊”,惩罚教育的缺失,真的有老师无能为力的时候了。
老师应该是“克隆”人。老话说,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不管哪个优秀的单位,职工之间总会有差别,这是常态,人人知晓,但就是不允许学校的老师有差别,最好是一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人人都是优秀的老师。
听说班级要换老师,成队到校长室要求跟上;新接班的老师教学方法不一样,就无法接受,不断地跟前面的老师比较;对任课老师稍有不满,就联名签字要求更换……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很理解。但也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我看来,每位老师都有其自己的优势!
所有学校都有分配不久的年轻老师,谁没有年轻过?年轻老师朝气蓬勃,容易跟孩子贴近,可以跟孩子打成一片……
每一个学校都有年长的老师,精力、体力的消弱是生理现象,但他们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让孩子快速上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碰到哪一种老师,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适应、考验,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是需要的。所以,聪明的做法是,接受不同,有效沟通,共同配合,解决问题。
其二,家长看老师,越看越“生气”。
孩子话是圣旨。一些宝妈宝爸,听了娃诉说的“委屈“,深信不疑,不管三七二十一,轻则上告校长室,重则直接向上级部门信访或状告,唯独不会跟孩子的老师坐下来好好沟通(是沟通,不是指责)。
正确而且对孩子有益的做法是:首先,分析一下孩子的话是否全面;其次,多角度了解事情的真相及背后的原因;第三,跟相关老师面对面的坐下来,向老师提出问题所在,一起想办法,谋策略,最后直到完全解决问题。
一本书中读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七八九岁的孩子,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
假如孩子回家控诉他的同学怎么欺负他,他的老师怎么专门挑他的不是,他的腿怎么疼得肯定得了什么了不得的病了……你可以简单地当“录音机”,“哦,你觉得同学们讨厌你了。”你也可以试试追问一句,“是怎么回事呢?'表达你的倾听与关注。
共情式的讨论是最有帮助的。不过,注意避免过度的说法,比如说”老师是个神经病“。因为,”你不能否定孩子的知觉,你应该接受他们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转向积极、健康的一面。“当然不必很当真地去找他的同学家长、找老师、找医生去说个明白。
当父母需要牢记的黄金定律是”耐心“和”想得开“。
把老师当仇人。现在,家长骂老师是常态。比其他班迟放学骂,不让他走进校园送东西骂,微信群里沟通也是用的责问的语气。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孩子的师傅,是同样爱着你孩子的亲人,不该是仇人。
其实,老师都是这样,前一秒气得咬牙切齿,后一秒就念念有词:我不生气。等到上课铃声一响,瞬间就忘记了所有的郁闷,唱念做打讲批演习,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生怕学生哪个知识点没记住,哪个新方法没掌握。
这就是老师,一种经常啰嗦偶尔生气忽而满足时而抱怨表面杀气腾腾内心柔情似水的生物。
凭喜欢比成绩。成绩很重要,也确实需比较,但要合理比较。三四年级的成绩跟一二年级时候比,不合理,因为试卷难度增加,优秀的标准也不同了;把在两个不同学校的孩子成绩作比较,不合理,因为试卷不同,评分的标准不同,或许90分的孩子还不如70分的孩子呢。
不合理的比较,家长越比越生气,孩子越比越没自信。
在家长这样的有色眼光下,老师的任何细微瑕疵都一一遁形。
要扭转家长的这种观点、想法,何其难啊!难怪班主任老师感叹:教孩子容易,教家长难啊!
最近,2018第一扎心的网红流行词火了:隐形贫困人口。它的官方书面解释是: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分析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新词:隐形贫困家长——有些家长表面有房有车有存款,但实际上也非常穷。
教育理念贫穷。虽然很多年轻的家长具有高学历,但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不多。所以碰到问题都是想当然,或者因对教育的似懂非懂而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指手划脚。
很多家长只重视“优生”,而忽视“优育”。我们回忆一下,是不是从结婚前的体检、听孕育宝宝的讲座,还是从准备怀孕起妈妈就开始补充叶酸、爸爸绝对禁烟禁酒……这些都是属于“优生”的范畴。即使怀孕期间参加的一些讲座,也都是如何把宝宝“育”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只是属于”养育“。恰恰没有一点”教育“的准备工作。
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挤出时间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会影响并得益孩子一生。
学习力贫穷。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有的家长从进入社会以后就不再看书、学习,甚至让他关注一下对教育孩子有益的公众号,学习一下里面的文章都牢骚满腹,认为是浪费时间……
学习力的贫穷,往往会引起自我、自满,小格局。所有的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力。
著名的育儿专家丁颖,成为妈妈后的焦虑和困扰,让她毅然辞职投身养育研究。于是丁老师一边养孩子,一边跑到北大读了临床心理学的硕士,又大浙大心理系去做访问学者,期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在做妈妈的路上进阶。
这是一位学习力极强的妈妈,值得我们借鉴。
作为父母,也许给不了孩子足够靠前的起跑线,但是可以给孩子重新定义起跑线的资本——学习力。
时间上的贫穷。“时间贫困"已变成罩在现代人头上的魔咒,很多父母总愿意把忽视孩子的教育、陪伴归因于”要上班啊,没时间啊,我也没办法啊“。更有一部分妈妈有时间逛街,有时间喝咖啡聊天,就是没时间陪伴孩子,把接送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把辅导学习的工作交给了培训机构……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
“脸书”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其专著《向前一步》中提出,“做好时间优化,分清主次、提高效率,就能在完成与完美之间达到内心均衡。”
生活就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正是在这些百转千回的奔涌中,我们的内心才慢慢变得丰盈。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做的事,拿出勇气,将生活中的一地鸡毛,扎成一个漂亮的鸡毛掸子,指去灰尘。
然后,不改初心,砥砺前行。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