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我的民权师范生活之: “睡在上铺的兄弟” (外一篇) / 作者:史恪仁
“睡在上铺的兄弟”
作者:史恪仁
一
袁建军是我师范一、二年级同学,当时是我“睡在上铺的兄弟”。
刚开始大家只是互相礼貌的打个招呼,没有过多的交流。不过他做事认真热心,深受班主任闫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加上他是我们班入学成绩第一名,被大家推为班长。
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班会,班主任闫老师让我们介绍自己,每人给五分钟的介绍时间,从第一排开始依次进行。袁建军介绍的就比较特别,除了介绍自己姓名,籍贯,喜好之外,还背了一首宋词,这让我第一次对他刮目相看。我仔细地打量他一番,只见他身穿白色上衣,浅色的确良裤子,头发很顺,略陷的眼窝镶嵌着一对黑色的珍珠,皮肤稍白,有点腼腆,说起话来有明显的民权乡音。
他学习很勤奋,特别喜欢宋词,爱好写作,每天无论早晚都不忘写日记。这是他良好的习惯,也是他文字功底深厚的原因所在。
学校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每星期五晚上都要举行团日活动。要求团员自报节目,每次我都报节目,记得第一次我唱的是董文华的《血染的风采》,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的表演节目。记得杨金良不会唱歌,来了个即兴演讲,那口才真是了得,赢得大家阵阵掌声。到最后无论如何都要让我们班的才子表演一个节目啊,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同学们推搡着建军登上讲台。只见他柔柔的说,我嗓音不好,没有音乐细胞,我就不给大家唱歌了,就给同学们助助兴,背一首柳永的《雨霖铃》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他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朗诵着,抑扬顿挫,感情抒发淋漓尽致,此时此刻,他就是踌躇满志的柳永,词美,朗诵的更美。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每个周日,大家从家返校的晚上建军都会给我们大家讲解宋词,有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等,带我们大家畅游在精致美好的诗词世界,至今印象深刻。
二
时间如潺潺的小溪缓缓流淌,夏天,校园的松树愈发浓郁,月季花也在努力的开放。风起沙飞,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
八月的夏季雨水增多,雷暴雨不断入侵美丽的校园。
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上午课前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很明亮,我就把两个被子挂在宿舍外晾晒。上午的课程比较紧张,作业也多,并且还要写一篇作文。午饭后,同学有的回寝室了,大部分都在班内学习。我也在认真的做作业。巧合的是下午丁校长找到我,让我给他抄几个文件,一直抄了一下午,就把晒被子的事忘的一干二净。
直到倾盆大雨下了半小时我才猛然想起。我跑到寝室,被子已经湿透了。此时的我感到特别的无助,特别的孤单,特别的凄凉。我坐在床边,等待夜幕的降临。
夜自习后,同学们陆续回到寝室。建军看到坐在床边的我,又看看外面的被子,问到:“你的被子淋湿了”,我说:“忘了收了”;“雨天这么冷,你铺什么?盖什么?”,“没事……一夜能对付”,他着急的说:“那怎么能行呢!我的被子你盖一个”,说着就把他的被子拿下来放到我的床上。我再三推辞,他怎么也不肯。那一夜,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听着窗外的雨声,看着上铺的同学,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时至今日,他抑扬顿挫朗诵宋词的声音萦绕耳边,他对我的帮助也难以忘怀!举杯望月,祝老同学一切安好。
民师之教育,板报之风范
- -民师生活之板报办理
90年代,初中考入师范是尖子生的追求,也是农村家长的美好愿望。在农村,能考入师范就是跳跃龙门,步入商品粮的行列。那时,一家人能供养出一个商品粮,吃国家饭的人,地位和荣誉就发生很大的转变。
所以,师范生是家庭的荣耀。
师范校园十分广阔,校园内栽有成排的冬青树,高大的松树,红叶的林木,芳香无比的月季花,轻风徐来,绿叶飘荡,美丽如画,四季如春。
威武雄壮的教学楼矗立在校园中间,略有古典式的餐厅既美观又实用。两栋宿舍楼分成东西两个院落,相隔200多米,整齐的两排平房住着敬业的老师。
在平房的后墙上,有二十几个用水泥粉刷的黑板,这是民师三个年级24班黑板报,每周更新一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书法比赛获得一等奖之后,我就被班主任闫老师任命为板报组组长,负责每周的板报更新。这是一个艰巨任务,因为每周都评比,事关班级的荣誉。
我没办过板报,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能办好。我就在校院内找办好的板报,最有特色的是一楼楼梯口学生会和团委主办的板报。我就来到这里,认真看,深入悟,仔细品。东面团委主办的板报,字体各异,图文并茂,板头放在了黑板的左上方,美丽的简笔画下方用行书写着团委主办四个字,然后整个板报用细绳擦粉笔打格,用双竖线隔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作欣赏,都是学生投到团委的稿件,选出优秀作品誊抄在板报上,题目下方写有作者的班级及姓名。第二部分是名作赏析,一般都是文选内的文章欣赏。第三部分是校园采风,逸闻趣事。第四部分是小幽默,笑一笑。每个部分都配有画图,字体各异,款式不一,近看学知识,远看赏美丽。
学生会主办的板报除板头放在黑板的中上方,其他和团委的板报大同小异,各有特点。
认真看,仔细品过之后,就开始着手办90级八班板报了。我和板报组其他成员利用课间时间,搬来两个凳子,找来一把尺子,一根两米左右的绳子,一盒白色粉笔,一盒彩色粉笔,找来三篇文章,一个小幽默。第一个板报就这样开始了,我和一个同学负责誊写,一个同学负责画画,板头放在中上方,用彩笔画板头,行书写班级名称。主体内容用楷书写,小幽默用行书写。大概用了两个课间,板报就办好了。
各班都办好后,学校负责评比,打分,成绩纳入班级评比中。第一次办板报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富有热情。不关注成绩的好坏,主要体验办板报的过程。评比成绩出来后,成绩处在中间,不先进,也不落后,心里略踏实些。
师范二年级,我调入学生会板报组,负责学生会板报的一篇文章的抄写。这也是我师范时最美丽的一次体验,办板报的经验也要得到提升。
师范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精神是充实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美丽的体验,每一次历练都是经验的积累,每一次投入都是幸福的回忆。
民师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无数个珍珠,用一根红线串起,形成美丽的念珠。轻闭双眼,一幕幕,一件件民师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作者简介:
史恪仁,商丘市宁陵县人,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7月毕业于民权师范。喜欢书法,爱好读书,乐于写作。以文会友,切磋交流,趣味翻滚。习作梦想,咬文嚼字,圈点美文。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重磅!|江苏教育有望迎来重大调整:中高考将大幅增加招生名额!
老师是万能的吗?某县教育局令各学校教师承包池塘巡检,如出学生溺水事故将追究巡检教师的责任!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