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汉语无处不在

对于国家的落后,大清归结于文化,日本则归结于制度,遂进行明治维新,直接拥抱西方文明。至此之后,风气日开,地灵日辟,国家日新月异,跻身列强而狼顾左右。
维新之前,受《瀛寰志略》《海国图志》等著作影响,日本对西洋的认知,仍采用中国学者的译名。甲午战败,转日为师,成批学生东洋留学,学成归来,带回大量日式汉语。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卫生、衬衣、宠儿、乘客、储蓄、反感、接吻、紧张、批评、企业、气氛、人格、肉弹、升华、生产、体育、同情、统计、文化、文明、时间、劳动、服务、鼻翼、剥离、抗体、牵引、弱视、色盲、听力、血压、地下水、化妆品、麻醉药、糖尿病、白血病、关节炎、俱乐部、共产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通货膨胀、通货收缩等等,不计其数。
张之洞某次请幕僚路某拟一办学大纲,后见其文中有“健康”二字,以为莠言乱政,大为不悦:“‘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为可恨!”文稿退回路某,路某反唇相讥:“‘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为可恨。”两人不欢而散。虽曰祖上也阔过,两千年前日本已接受汉字汉文化,离去成诗,归来是词,当下的现象,却深深伤害了文化人的自尊,心有不甘,却也无能为力。但也有不以为然者,王国维便主张借用日本已有译语,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其《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云:“日人之定名,亦非苟焉而已,经专门数十家之考究,数十年之改正,以有今日者也。窃谓节取日人之译语,有数便焉:因袭之易,不如创造之难,一也;两国学术有交通之便,无扞格之虞,二也。”
欧美化民,多由小说,扶桑崛起,推波助澜。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纷涌,这批冲在前面的革命家、文学家,广受日本文化影响,以白话京调,高腔作文,日式汉语借助此运动,成为现代汉语最为活跃部分。其改变着汉语的走向,如某某化、某某性、某某感、某某中等等的句式,皆为日语习惯。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用词,竟有三分之二源于日本汉语。其已深入日常,不觉隔阂,不以为然,离开日语外来语,今人已无法表达。
务求雅驯,不落恒蹊,日式汉语中不乏古汉语的影子。如“政治”一词,源自《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句;“主义”一词,源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敢犯颜色以达主义”;“物理”一词,源自《周书·明帝纪》“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句;“生物”一词,源自《礼记·乐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经过日人挖掘,赋予新内涵,一时间珠玉纷陈,纯正博雅,国内学者始料不及,不得不佩服其博而约,精而深。虽取自古汉语,却不能等同,经此休眠已久后的激活,已然寻常用语。曾燠说“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对于日式汉语,何尝不如此。
中日学者几乎同时翻译西方著作,译法不同,意思懂得。中国学者的翻译,往往被原意限制,而日本学者则能师心不师迹,自由驱遣,大胆改造原意,根据需要,赋予新义,甚至以自以为是的感同身受,生造词组,为我所需,使之传达与原意截然相反的意思。各自修行,结果不同,国人舍近求远,终未采用国内学者的创造,语言选择,从众而不盲目。文化的影响,来来回回,无论哪回,被影响者总处弱势。近代以来,国人对日心理,由不屑而正视,由崇尚而恐惧,甚为复杂。
千古立废循环事,江河无语任东流,世间大势如此,政权随之,语言随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