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荫处女作《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四名主演,后来都成了大导演

著名导演成荫的处女作电影《回到自己队伍来》完成于1949年6月份,仅仅比“东影”第一部电影《桥》晚了三个月。

因为成荫在部队里,从事的是俘虏转化工作,所以,成荫对国军士兵的转化比较熟悉,电影的主题在当时看来剑走偏锋。

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说《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主题,与《静静的顿河》相似,是通过一个白军的命运,来折射时代的走向。

这部成荫首次执导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当然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但是,可以看出,成荫在导演技法上,还是显现出一定的基本功力。

影片的缺点,表现在人物没有个性,都是一样的面孔。而这一般是初出道导演的共性毛病,就是导演知道人物是谁,但交待不清,观众看的不明白。

第五代导演最初拍电影的时候,人物都是面目模糊,没有对话,没有个性。这种稚嫩处,在《回到自己队伍来》里也非常明显地存在着。

影片的优点,可以看出,成荫导演在镜头运用上出手不凡的底蕴。

比如,他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的互动关系;通过镜头的推进,来突出双方的对垒交锋,其中有一组镜头,相当的电影化,那就是匪连长与士兵对质的时候,镜头从中景到人物的面部特写,不断推进两者的紧张碰撞程度。

在处女作电影里,运用镜头来表现内在的紧张,制造对立的气氛,都是可圈可点的值得称道之处。

而《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留下深刻印象的主演,日后都成了导演,在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可以说,影片里担纲主演的导演,挑起了中国最经典电影创作者的名副其实的称誉。

影片里的一号男主角,是一位农村的老人,他的儿子加入了国军,而他开始的时候,对八路军还心存疑虑,后来经过群众工作,他认识到八路军才是自己的队伍,于是萌生了到敌方阵营里把儿子带回来的念头。

后来他果然摸到了儿子守卫的城池里,一番动员,把儿子所在的一支队伍给“反正”了,带动了他们的起义。

影片中的这位老农民的人设,能够担当电影的主角,在后来的中国电影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实际上反映了新中国电影在最初定位时的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从反方的角度,来论证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这是《静静的顿河》的叙事方式,直到莫言时代,才重新选择了这样的视角,可以看出,成荫在他的第一部影片中的主体视角的确定,是很超前的。

这种超前的确定,把男主角给凸显出来了。很难想象,一个儿子是国军的老农民,会成为电影里的主角。

扮演这一个主角老农民的演员却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导演武兆堤。

镜头里由武兆堤扮演的老农民,看上去足有五六十岁,面容瘦俏,老态龙钟,张嘴的时候,牙齿也缺了半边,浑身弥漫着从里到外的土气。

而当时扮演这一角色的武兆堤实际年龄才29岁,一个未过而立之年的青年,却演出一个年龄大了一倍的老农,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武兆堤日后导演的最著名的电影是《英雄儿女》,今天看来,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烙印着中国风格的经典电影。

而在扮演了《回到自己队伍来》中的老农之后,他很快与在《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扮演匪连长的苏里联合导演了另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原游击队》。

而这部影片拍片的时间是在1955年,与他在《回到自己队伍来》中出演老农不过相隔了6年。

可以看出,成荫导演的《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这些演员们,也在积极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冲击,当他们离开《回到自己队伍来》的剧组,他们展示出的对电影镜头的操纵能力,甚至不亚于在《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执行镜头运作的成荫。

《回到自己队伍来》里作为负方代表的是匪连长,他在影片里是一个重点丑化的角色。

影片开始的镜头里,他与下属的士兵们以赌博取乐,后来发现士气涣散,逃兵不断,便气急败坏,电影镜头里他的狰狞着双目,提拎着怒眉,扭曲着双唇,龇牙着咧嘴,几乎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残忍的角色。

后来当他发现了士兵们的逃跑迹象之后,意图对士兵采取雷霆手段进行镇压,被士兵们反戈一击,捆绑了起来。

扮演这个穷凶极恶的匪连长的正是后来著名的大导演苏里。

日后,苏里在1955年拍摄的《平原游击队》里,与《回到自己队伍来》中正一号角色武兆堤合作,担任联合导演。

在拍片生涯中,苏里的超强的电影叙事能力,在他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而《刘三姐》中的柔美与浪漫氛围,也被苏里打造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很难想象,在这些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美好意境的导演苏里,竟然是《回到自己队伍来》中那个恶贯满盈的匪帮头目。

《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扮演我军战士王大和的王冰日后也在导演界有着重要的作品,至今还为人们称道。

《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王大和是我军战士中最为醒目的一个形象。

影片里我军战士虽然人物众多,但都没有什么性格,如果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形象的话,当数班长这一个角色,因为他在影片里,曾经思考过如何做好儿子是匪军的老农的转化工作,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容易给人留下一点印象。而一群士兵中的王大和,有着他的特别个性。

影片里的王大和是一个解放战士,电影里交待他是如何实现了思想的转变的,并现身说法,前去做老农民的思想工作。在影片里,他的出场次数较多,在群戏中也有个性化的表现,身上带有一种幽默、风趣、热情的特性,是一个开朗、活泼的角色人设。

王冰导演的最为著名的影片是他在1959年独立导演的《战上海》,从戏剧性的角度来看,表现上海战役的电影,至今没有一部影片超过这部电影。

在《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扮演老农民儿子的林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被拉壮丁,进入国军行列,深受迫害,当父亲来到他的防守的城池,不用他父亲劝说,他就有脱离反动军队之心。

在影片最后,他在守卫的碉堡里,动员身边的其它士兵,投入到人民的怀抱,一起将反动的连长抓了起来,又与我军接洽,消灭了顽抗到底的匪帮。

影片里林克扮演的角色老实本份,一脸迷茫的苦叽叽的神色,赢得了电影的同情分。可以说他是电影里的故事核心,但他的戏份并不是很多,因为电影的中轴线是围绕他的父亲而展开的。

林克后来也成为一名导演,虽然没有什么著名的电影耸动中国影业,但后来在娱乐片大潮中,还是有几部电影颇为合规中矩,有一点的可看性。如《夜色多美好》《哈尔滨大谋杀》。

《回到自己队伍来》里成为导演的演员,在电影里扮演具有性格特征的角色,他们虽然因为外貌的关系,在演艺界里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迅即地转型,从事电影导演工作,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从片场培养导演,是《回到自己队伍来》里的四名演员后来都成为中国电影导演的顶梁柱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电影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它的操作性是电影制作的重要特征,而演员混迹于片场,更容易感受电影的实践性特征,他们转型当导演之后,能够迅即地实现对电影运镜的掌控操作,这样,中国早年的电影导演都有演艺经历,恰恰是他们的这样的履历储备匹合了中国电影一直以来自觉追求影戏化传统的风格特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