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周记2021/09/06

1,上周跑步21.3公里,阅读7.1小时,9月份日平均步数21395步,平均体重74.1公斤,去年和今年的累计数据如下:

2,上周开始读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一共265万余字,分别是丛文俊的《先秦秦代卷》、华人德的《两汉卷》、刘涛的《魏晋南北朝卷》、朱关田的《隋唐五代卷》、曹宝麟的《宋辽金卷》、黄惇的《元明卷》、刘恒的《清代卷》。

刚开始了第一卷的阅读。刚刚看完第一卷的“中国书法史总论”中的引言和第一节,获益匪浅。

有的朋友读书的时候几乎从不看引言、绪论、序言这一类东西,其实它极其重要,属于必看的内容,它让你对整本(套)书的创作思路、背景和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你再去读后面的内容就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是有助于理解的。

比如这套书的引言部分,作者讲到了书法史的编写要求、其他书法史的一些不足、历代书论的不足等等。还具体讲到这一套书的优缺点,优点是编写整容强大,采各家之长,缺点是连贯性和统一性受到制约——但是你从总论里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丛文俊先生的水平很高,绝对值得一读。

第一节讲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深入剖析了什么是传统以及传统的由来,我很难再进一步精炼概括,所以摘几段大家感受一下:

这一段论述非常精彩,讲的是书法当中的规则和创新的关系,这个问题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有类似的疑问,比如害怕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等等,而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答案。

书法艺术的传统绕不开王羲之,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大家都宗王羲之而不是其他?这个答案也在第一节里,摘一段:

3,前面有一篇周记中我提到阅读数据的统计问题,微信读书有局限,然后文章的留言中有个朋友向我推荐了“阅读记录”这款软件,我立刻下载了,然后觉得有点麻烦,一是每次读书开始和结束都要在那个软件里点一下,类似番茄钟的操作方式,如果读书太碎片化就很不适用了;二是添加书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三是以前的读书数据无法补录,只能从现在开始;四是它的书摘、笔记功能,如果我要用的话,就要放弃原来在幕布上记笔记的做法。

所以我很快就删掉了这个软件。

今天我又装上了,打算试用一周到一个月看看。一是这个东西虽然增加了麻烦,但同时也让统计更加全面准确,比如原来读《中国书法史》这样的时间就无法统计,现在可以了,算是有利有弊;二是用微信读书碎片化阅读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很难保持专注,并且有时无法做到上下文联系,所以本身就要减少碎片化读书;三是每次阅读要按一下开始和结束,同样是利弊参半,增加了麻烦的同时也是一种仪式感,未必不好。

所以试一段时间再说,每一个工具本身都有它自身的特点,不会满足所有人,也必然有它的适用人群。

4,除了看中国书法史,《活法》的4本已经看完一本半,后面的内容已经没有多少新意,就不再看了,其实主要就是第一本值得看一下。

还有一本小书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说它是“小书”是因为它是图文形式的,内容不多,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了。

书里讲的育儿理念并没有什么创新,和前面看过的西方育儿书算是一脉相承,但是方法简单实用,很适合作为育儿书籍的入门读物,推荐不怎么喜欢看书的父母们可以先拿这本练练手。

总结一个核心要义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先倾听孩子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不要妄加评判,这是理解孩子的前提——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即孩子的行为让你怎么样了,你需要孩子怎么做——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书里写了5步,最重要的就这3步,先不要那么复杂。

5,上周的跑步量虽然不多,运动量其实不少,打了几场篮球,所以步数会很多(打球的时候我带着手表,这可能不是个好习惯)。

星期六准备早起6点去跑个5公里,偶然发现有个同事参加了一个跑团,约了当天5点,所以4:30起床,到了集合点发现有十多个人,黑灯瞎火就开始跑了,最后跑了12公里,又步行了5公里,回来吃早饭。

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也是第一次这么早去跑步,体验还行,人多很快就清醒、兴奋起来,不至于精神困乏,而且跑的是往山里去的水泥路,空气很好。

我之前6点起来跑个五公里,一上午精神很好,这次起的太早跑的太远,上午就有些犯困了,中午却意外地没有睡太久,1个小时就醒了,精神也不错。

下午又打了一场球,明显身体状态还是有所下降,并且在一次远投后落地时踩在对方脚上,崴脚了,不算很严重,但这周应该是很难跑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