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高考的名义伤害读书
不要以高考的名义伤害读书
作者:李广生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由权威部门向社会发布后,各地的作文命题照例引起人们的热议。九份试卷中有四份试卷,其作文题目直接或间接与读书有关的:全国卷2是依据诗文名句写作,天津卷是“重读长辈这本书”,浙江卷是“人生要读三本大书”,山东卷是24小时书店引发的思考。别出心裁的北京卷还有个微写作,题目三选一,三个作文题目涉及7部文学作品,每个都与读书有关。由此可见,对于读书的重视已经落实到高考试卷之中,难怪有媒体和专家指出:不读书将输掉高考。众多一线教师也从中看出端倪,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的校园里,为高考而读将愈加甚嚣尘上,而这也正是我的担忧所在。
孩子的课业负担重,确实没有时间读书,至少是没有大块的时间,安安静静的读一本大部头的书。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并且这一状况不仅出现在高中,应该说基础教育各个学段和各所学校,都面临这一现实性的问题。很多学校开放了图书馆,楼道里、教室里也放进了图书,但就总体而言是摆设、面子工程。再者说,短短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不让孩子活动活动、放松放松,让他们在楼道里读书,是不是太残忍了?假如宝贵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不是蹦蹦跳跳、说说笑笑,而是站在楼道里或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读书,这将是比不读书更加可怕的事情。
确实没有时间读,那么多的科目,那么多的活动,那么多的作业,除了学校布置的任务,还有家长安排的补习辅导,孩子哪有时间读书?虽然周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是有的,但总不能把孩子当成一块海绵吧,把他们的时间挤光了,剩下一块轻飘飘的海绵,除了供人坐在屁股底下,还有何用处?确实没有时间读,为了高考必须还要读,不读就得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大学,改变不了命运。这样一来,本来是很美好的一件事的读书,摇身一变,成为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成为另一只贪婪的向学生索取时间、无情的挤压他们青春时光的大手。读书因此而变得面目可憎。
前两年,高考结束后有的学生自发地举行“撕书大战”,教材、卷子、辅导资料等撕得粉碎,抛向天空。纸片化作白蝴蝶,漫天飞舞,他们用这种方式与书告别,也是对被书挤压的青春的祭奠。据说现在已经被禁止。这种情势之下,我们再用文学名著、必读书目继续向他们施压,继续挤占他们的时间,那这些蕴含着人类文明智慧的伟大的名著,会不会也成为被撕的对象,也成为青春的祭奠?
读书毫无疑问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不用多费口舌。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是,如此急功近利地用高考指挥棒不是引导而是强迫孩子读书,则是对读书和孩子的共同伤害。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不是考读书吗,那我就用应试的策略读书。不仅是恢复高考以来的这40年,应该说是科举制度成熟后的上千年时间里,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应试经验,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怎么学,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研究考试的毕竟只是几个专家,而研究应试的则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肯定的说,不管他怎么考,人们都有办法应付。为高考而读,因此演变成为高考不读。
用应试的方式反对应试,教育始终没有跳出这个怪圈,并且越陷越深。
我在一所学校看到一本小册子,把几部名著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进行简要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名之为校本教材。孩子们人手一册,闲暇时间拿出来看看、背背,学校还会组织相应的测试,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校长告诉我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高考肯定要考读书,二是学生肯定没有时间读整本书。于是,这样的精华版应运而生,孩子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读完。真可谓高明!从今年的北京高考试卷来看,这精华版还真管用。但是,这种做法是对读书的促进还是伤害,却没有人深究。因为高考必考,所以学生必读,但这种读不是真正的读,虽然孩子们知道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还能向命题者所希望的那样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但对于这本书而言,他们连读过都算不上。
急功近利的考必然带来急功近利的教,急功近利的教必然带来急功近利的学,我担心读书这件事也陷入到这一怪圈之中。
早晨翻看朋友圈,不止一个朋友大声疾呼要多读书,比较动人心魄的一句话是“不要再说没时间读书,你现在不读的书,高考都要还的”。这句话很像《无间道》中的一句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读书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有些家长也意识到形势紧迫,表示这个暑假就要给孩子买书,让孩子读书,书店老板该笑了。我对一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开玩笑说,把握机遇,开发读书课程。
读书蔚然成风的时代到来了吗?
高考很重要,读书更重要,拜托各位,不要以高考的名义伤害读书。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