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试行吗?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妈妈是个文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有文字的读物,只认识人民币,但是她知道考试,也知道考试的重要性。李响上大学之前,每次放假回家,老太太都会问他考得如何,虽然每次都会遭到白眼或是不耐烦的回答,但她还是要问。奇怪的是,她对考试的认识要比我这个有点自命不凡的教育者深刻,不管考得好不好,她总是说孩子没问题、挺棒的。也许在她看来,考试真的很重要,但考试成绩真的说明不了什么。这一朴素的但坚定的认识,让我都有些汗颜。我为自己的焦虑,以及有意或无意间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的行为感到羞愧。
因为考试的存在,因为考试马上就要进行,焦虑,集体的焦虑——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共同的焦虑——在校园里蔓延。每个人都在催促孩子,其实也在催促自己,教师在复习课上对孩子大发雷霆的时候,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发火,何尝不是在埋怨自己,何尝不是对自己表示失望,只不过没有明说罢了。正如王小波所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最自己无能的愤怒。于是我想:没有考试行不行?
即便是被考试折磨的焦头烂额的人、对考试恨之入骨的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犹豫——“没有考试怎么行?”没有考试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了,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了,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学了。一门课程如果被确定没有考试,那就像被打入冷宫后妃,即使长得如花似玉也要“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而那些被确定为考试的课程,特别是跻身高利害考试的课程,就像是得宠的嫔妃,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没有考试行不行,很多人在心里的回答是:不行!
大家也许不信,这样的回答竟然与国际社会课程改革的趋势不谋而合!好了,现在大家可以放心啦,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有考试不行”了。可我必须要告诉大家:虽然答案是一致的,但得出这个答案的逻辑却完全不同、恰好相反。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对课程标准还算是比较熟悉的话,你会发现,你正在使用的课标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性质,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等问题,但不涉及质量评价,也就是不涉及考试。所以,我们在课标之外还有一个文件,叫“考试说明”,中考有中考的考试说明、会考有会考的考试说明,高考有高考的考试说明。两天前,北京市刚刚发布中考的考试说明,据说变化不小。考试说明俗称考纲,它帮助教师解决“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怎么考”等问题。课标与考纲并存,意味着教学和考试是分离的,又因为考试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导致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教学就成了“为了考试的教学”。所以没有考试不行,因为没有考试教学就失去了方向和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们的逻辑。
在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在课程中融入质量评价的标准”。什么意思?就是在原有的课程标准中加入了“质量标准”,把“考什么”“怎么考”融入到“教什么”“怎么教”之中。这样一来,考纲就失去了作用,课标就成了教学的唯一标准,考试就变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并且是处于课程教学这个系统中下游的一个环节,考试不仅不能凌驾于教学之上,还要服从并服务于教学,考试就是“为了教学的考试”。所以没有考试不行,因为没有考试教学就是不完整的——这是他们的逻辑。
由此可见,整个世界都越来越重视考试,都认为没有考试不行,但是却遵循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一是“为了考试的教学”,一是“为了教学的考试”。
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一个学期以来,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是不是“为了考试的教学”,现在马上要进行的考试是不是“为了教学的考试”?我们是不是让教学服从于考试,是不是让考试超越了教学?
考试所带来的焦虑主要是因为考试凌驾于教学之上,考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和家长,还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家长的收入水平。考试就像是个威严的法官,手里拿着一个大棒子,冷酷的目光盯着每一个人,说不准大棒子会落到谁的头上。所以大家都紧张、都恐慌、都焦虑。我对目前国内所进行的考试评价改革(主要是中高考改革)不很乐观。因为这些改革依然在考试本身作文章,不过是考试内容和题型的变化,并未触及到结构性改革。由此导致一个怪现象的出现:越是进行考试改革,师生的考试负担越重,因此引发的焦虑越大,应试的色彩越浓。那个威严的法官依然站在那里,依然那么冷酷,只不过换了一身衣裳而已。
所以我建议,在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范围内,让考试的形象彻底变一变,让考试回归于教学的一个环节,服从并服务于教学,让考试成为“为了教学的考试”,把那个威严冷酷的法官拉下来,让他站在后面,成为谦恭的仆人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孩子、教师、校长、家长不再惧怕考试,不再因考试而焦虑。
“为了教学的考试”怎么考?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回到学习的本义,思路一定会豁然开朗,一切皆有可能!
[往期精华]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