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候站出来
关键时候站出来
管鲍之交,与其说是一种友情,不如说是一种恩情,管仲自己的话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作《管晏列传》,以此开篇,且不吝笔墨,详述二人之交往,恐怕是存有“私心”的。当其身陷缧绁,将被腐刑之际,“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何等凄惨悲凉,何尝不想有如鲍叔牙之于管仲的人出现。
《管晏列传》是管仲和晏婴的合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创一代霸业;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犯颜直谏、节俭力行,“显名于诸侯”。二人均为齐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过卓越贡献,赢得生前显位和身后美名。
二人生活的年代相差“百余年”,都曾出任齐相,掌管一国军政大权,但二人的处事风格却有很大区别——管奢晏俭。“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可敌国、妻妾成群、贵比君王。而晏子则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俭省节约到了极点。管仲虽然奢侈,但国人并不反对;晏子因为节俭,愈加受到敬重。之所以这样,不仅因为二人在执政期间都大有作为,还因为当时的国家局势不同。
管仲生活的年代,齐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转型时期。齐桓公的上任国君是齐襄公,在位十二年。这小子自以为是、色胆包天、言而无信,导致内外交困、祸起萧墙。他降低先王宠爱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的待遇,造成兄弟成仇;他和自己的妹妹私通,败露后杀死妹夫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引起鲁国的不满;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却不按事前约定召回替换,导致君臣反目。于是,公孙无知在连称和管至父的帮助下袭击皇宫,杀死襄公,自立为国君。这个弑君篡位的家伙上任仅近三个月,便在游玩雍林时被偷袭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再次陷入混乱。
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管仲和后来继承王位的齐桓公小白,就是这个乱世中冒出的两个大英雄。因为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大家都希望出现铁腕人物力挽狂澜、强国富民。管仲帮助齐国成为一代霸主,生活上有些铺张,百姓并不以为过。
晏子生活的时代齐国的霸主地位早已被取代,充其量是个瘦死的骆驼。晏子所侍奉的三位国君没有一个像齐桓公那样有雄才大略。齐灵公胆小怕死但刚愎自用;齐庄公荒淫无度,与大臣崔杼的妻子通奸,在位六年即被崔杼杀死;齐景公在位期间,大臣专政、争权夺利,先是崔杼和庆封分权对峙,然后庆封消灭崔氏,最后田、鲍、高、栾四家族联合消灭庆氏。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谨小慎微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晏子不仅明智,而且表现出士大夫高贵的气节,“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因此受到人们的敬重。
总而言之,管奢晏俭,乃形势使然。
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迁为二人作传,立意并不在他们的政绩和功德。他们的这些事迹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他们的事迹流传已久,“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不再赘述,只记录一些逸闻趣事。难道司马迁有道听途说的爱好?错!《管晏列传》的最后一句话,暴露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会由衷欣慰。与其说这是对晏子的仰慕,还不如说是对友谊的渴求。司马迁渴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友谊呢?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然而管仲“任政相齐”则完全是他的朋友鲍叔牙的功劳。可以说,没有鲍叔牙的保举力荐,管仲不要说成为齐国的宰相,恐怕早就被齐桓公剁成肉酱了。
齐桓公的前任国君襄公当政期间,沉迷女色、不务正业,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担心受到牵连,纷纷逃到国外避祸。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他逃到莒国,鲍叔牙辅佐小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逃到鲁国,管仲、召忽辅佐纠。两位公子亡命天涯,同病相怜,但时刻觊觎王位,等待时机。追随他们的管仲和鲍叔牙,曾是好朋友,但各为其主,分道扬镳。
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王,很快又被雍林人干掉,齐国国君的位置空了出来。远在异国的公子纠和小白得知消息后火速回国,争夺王位。公子纠在鲁国的帮助下赶往齐国,并派管仲另带军队阻止小白回国。两军相遇,管仲射中小白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快马加鞭,潜回齐国。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部队误以为小白已死,放慢速度,六天才至齐国。小白已被大臣高傒拥立为君,就是齐桓公。
取得王位的小白(齐桓公)像所有得势的人一样,着手铲除异己、消灭对手。与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集团在劫难逃,他写信给鲁国: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处死。辅佐纠的管仲和召忽是我的仇人,交给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方解我心头之恨,否则就发兵攻打鲁国。鲁国人很害怕,处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囚禁。起初,齐桓公确实想置管仲于死地,不仅因为他是对手公子纠的人,还为了报一箭之仇。关键时候,一直追随齐桓公并与之共患难的鲍叔牙站出来说话了。
鲍叔牙之所以替管仲说话,是看出管仲是支“潜力股”。用管仲自己的话说:当初我穷困之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时总是多拿多占,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心,知道我困难;我曾经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却总是使他陷入困境,鲍叔牙不认为我笨,知道时运不济;我曾多次当官但多次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我没出息,知道我没有赶上时机;我曾多次参加战斗,但多次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我怯懦,知道我家有老母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后,召闻自杀,而我苟且偷生,鲍叔也不以为我无耻,知道我不拘小节,只在乎能否天下扬名。
关键时候,鲍叔牙向管仲伸出援手,帮助他走向权力的顶峰。他对齐桓公说:“我有幸跟从您,您终于成为国君。您的尊贵地位,我已无法再帮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也就够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没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国,其国必强,不能失去这个人才。”夷吾就是管仲,管仲字夷吾。以鲍叔牙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和齐桓公的关系来看,这番话的重量和作用可想而知。当然,我们也要佩服齐桓公的胸襟和度量,他尽弃前嫌,召回管仲,委以重任。管仲也不辱使命,富国强兵,成就齐国霸业。
没有鲍叔牙的倾力举荐,管仲纵有经天纬地的奇才,又怎么能够出人头地呢?因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或慧眼识才。管仲对鲍叔牙感激不尽,鲍叔牙也因此得到丰厚回报,“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因为举荐有功,子孙后代十余世,在齐国享受荣华富贵。
司马迁是个自视颇高之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可见其志向非同一般。事实上他博古通今,才识也真的非同一般。他站出来为李陵说话,受到牵连,身陷囹圄,所以更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