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码人,都觉得是要收钱|江河·早茶夜读747

747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每一次码人,都觉得是要收钱

文/ 江河
25岁,文学研究生

━━━━

1927年,国都南迁,紧接着南京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首都计划》由此诞生。现如今,看过《首都计划》的人无一不为计划所展现的超前理念所折服,因为它笔下南京的未来,几乎包含了我们对理想城市的所有想象,诸如干净、便捷、有特色,既保存了名胜古迹的人文滋养,又开创性地创造着现代城市的流光溢彩,谨慎地处理着南京这一历史名城的前世和今生。这种细腻在《计划》中随处可见,譬如道路的建设,对于新的未开发的地区,“可以随意规划,了无障碍”,而对于旧有的、参差不齐的拥堵路段,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老城改造问题,则“只宜因其固有,加以改良”。无论是修路还是盖公园,《计划》的建设初衷始终在于“既不背于适用之原则”,又“减少无谓之牺牲”。便捷、美观、经济,是《计划》的核心词。

《计划》的城市建设理念何其理想,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走在实现《计划》的路上。文本向我们展现了设计上的细节,林荫道如何设计,行政区又定位在哪里,而在文本背后,即使是面向未来的蓝图计划书,我们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捕捉到现实的回响:《计划》在设想城市规模的时候遇上了一个难题——从大的方面看,想要对城市规模有一个大概的设计,首先需要预测未来城市人口的数量,而现有人口的数量是预测的前提,但现有人口数量究竟有多少,他们是不清楚的,原有的数据也不可靠。为什么呢?《计划》中透露到,“人民不明调查之用意,以为调查之举行,即为征税之预兆。惩前瑟后,每每隐匿数目,不露实情”。

在我们今天看来,人口普查仅仅是一种城市管理的基础统计手段,但显然,身处转型期间的人们对它的应激反应仍滞留于旧有的政治模式之中:人口统计意味着不可预测的税务重负。这一细节顿时为《计划》这一说明文性质的蓝图计划书增添了一丝“小说”的味道,而这也正是我在阅读《计划》时试图想象的。人口统计这一细节不仅仅关系到新旧交替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它更向我们展现了从现实走向“计划”,我们需要经过的关卡。进一步说,在我们将抽象的、非人格化的“计划”,嵌入进具体的现实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裂缝,该如何面对具体的人格,该如何应对人们面临陌生决策时所产生的不安和混乱?这其中的博弈,政治的、经济的,是如何斡旋的,蓝图到最终的完成要经过多少次变形?有谁在谋划,又要做出怎样的妥协?作为一个起点,这是《计划》向我抛出的问题。

今晚二条

错过了朱新建,终于勾搭上苏北

有网友评论“这么贵啊”,我真没觉得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如何设计一个新首都?| 行业“冥”灯,老脸往哪儿“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