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彦平·早茶夜读631

631|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

文/ 彦平

35岁,编辑

 01  步入“无聊”的困境?

乍一提到城市的类型,大多数人恐怕会和我一样,认为可以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分类,比如香港是一座港口城市,兰州是内陆城市;还可以按交通区位定义城市类型,比如石家庄和郑州是处在铁路汇流点上因交通而兴盛的城市;按照历史和发展规划分类,北京是政治文化城市,上海是追求效率的经济主导的城市,大理是旅游城市;按照一地展示出的人的性格,成都是休闲慢城市,天津是一座性格乐天的城市,等等。

然而,《肉体与石头》这本书给城市做了不一样的分类,这种分类让我接受起来有些困难,这里引用这本书的领读者邱小石老师所做总结:

肉体与石头,也即身体与城市。城市发展史被桑内特创见性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身体的不同器官命名,并将身体与城市互为镜像,进行了高度概括性总结:
古希腊和古罗马用“声音和眼睛的力量”参与城市生活,反映民主天性与秩序驯化(代表性城市是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和哈德良时期的罗马);
“心脏的运动”探讨中世纪的城市理念和身体体验,灵魂与宗教信仰左右着城市空间,平衡现实的诱惑和心灵的转向(代表性城市是中世纪的巴黎和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的犹太居住区);
最后是“血液的动脉与静脉”,比拟现代城市四通八达的移动性,迅速与舒适成为城市设计追求的目标,个人主义被高度强化,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和公共生活的参与被阻隔,人们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代表性城市是资本主义兴起后的伦敦和现在的纽约)。

 02  不完全确定的完全理解

作者桑内特时时在精神层面、建筑层面、历史层面来回穿梭,跟上作者从述说到抽象总结判断的脚步很难,常会想这段和这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有些太远了吧,但有时又模模糊糊地认同。

但随着阅读,我能感觉慢慢在被作者说服,逐渐靠近作者的分类理念。虽然读完并不完全确定已经完全理解作者的观点,但是,确实让我对城市类型有了更不一样看法,很耳目一新,思路打开了。如此再看城市,可以主动加入历史阶段和某时某地人们精神状况的维度,不再只是单薄的经济城市、政治城市、旅游城市这样,只是简单直接地把地理特点或人的性格加之于城市,不做更深的思考与挖掘,这样综合城市的历史、建筑、人文风貌,提炼出一层更本质的城市特点。

这三种类型的城市中,我体验最深的还是随着发展注重心灵和精神的中世纪城市,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个人主义的强化,产生的现代大都市。作者由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引出大都市对速度感的追寻,但身体的触感却不断下降。这点我相信每个人都很有感触,高速公路、地铁繁忙运输,人们高效抵达各个点位,每天在城市这个机体中如血球一样被资本主义制度催动着循环,个人主义在发展,但个人却沉默了。

“每个人都表现得像陌生人一样,与其他人毫无瓜葛……当他跟着别人买东西时,虽然会混杂在人群里,但他眼里根本没有周围那些人;他只是存在于自我之中,而且也只为自己活着。他心里也许还有家庭,但若说到社会,则连想都不想。”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只是一种景象,一道风景。”
“公共领域开始充满了移动与注视的个人——不管是巴黎还是伦敦,都是一样——并且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任何的政治意涵”。

这些哲思性很强句子在这部讲城市的书中俯拾皆是,特定时期人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都市的面貌。而且,由于前面讲述了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城市的文明,有了对比,除了猛然发现我们原来的生活是这样的,还会看到有史以来,人们其实并非一直是这样生活的,更会让人对自己作为血球一样参与循环的都市生活产生抽离,凝视和反思。

 03  那不可言说的

期间我看有人评论《肉体与石头》这本书时提到,作者受了福柯(作者自己也说是福柯的好友)和德勒兹思想的影响,我还去看了下这两位哲学家的理论的简单介绍,有两个概念或许与桑内特的城市发展理论有关:福柯的“知识型”和德勒兹的“欲望机器”。
福柯将每个时代所独有的人类思维称为“知识型”,他将西方社会分为十六世纪以前、十七至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以后三个时代,而这与桑内特对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些类似,不同的知识型也导致人们建设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
德勒兹将“欲望”看作不断增加并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分子,这种增殖且扩散的力量是世界运转的原动力。这种由欲望驱动的世界成为“欲望机器”。很容易看出,城市就是“欲望机器”的一种。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北京——北京的中轴线和北京的一二三至六环。中轴线正在申遗,虽然现在来看它是一个历史遗迹的综合,有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中轴线都和中国人的风水观念帝王的思想不可分,包括它左右对称的规划,有一个紫禁城,天坛、地坛的位置等等,这样的城市是帝王的欲望、权力和封建时期世界观的投射,正好对应了桑内特所说的中世纪心脏类型的城市,灵魂与宗教信仰左右着当时的城市空间。而现在,环路和高速公路是北京运转的大动脉,勾勒出了当今北京的面貌,人们的工作、居住、出行、生活与这些道路息息相关,现在的北京与伦敦、纽约同为桑内特所说的第三类城市。

读时,我还想到C. 亚历山大在《永恒的建筑》中提到的无名的气质,能否用这个理论来取代桑内特的身体与城市互为映像的说法呢?因为觉得桑内特提炼出了特定时期特定城市所具有的一种无可言说的气质,即城市在无形中生长出来盘旋在空气中的一种气质。是否能把亚历山大的理论与桑内特的理论进行融合呢?

对于我来说,读《肉体与石头》除了获得一种看城市的新思路——城市是人类在某一时期精神面貌的投射——更打动我的是作者的写法,其研究主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他不仅看到了史实和建筑本身这种实体,还看到了当时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欲望;他不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还进行多个层次的融合——原来思路可以这样上天入地,在思想与事实层面进行打通。读时虽然头昏脑胀,读完如邱小石老师说的,有醒脑的效果。

 04  总结交给卡尔维诺

最后,用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所写的一段话来总结,这也是读完《肉体与城市》之后,再看特别心有戚戚焉的一段话:

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符号的整体;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对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

今晚二条

在这个地下通道里,我的老师汪曾祺没有读者

粉丝全都属于我的嘎嘎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看见“看不见”|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 所有的东西,原地刷成了静物|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