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中立并做自己

最近比较少发声了。

宁愿自己保持中立,或者静观其变。
不如专心过好自己,搞好生活提高厨艺呢!
舆论风向变得很快,每天都会被传统媒体媒体和新媒体拿出一些话题来聚焦,甚至被很多人反复咀嚼。特别富含心机的一个词“你品,你仔细品。” 在大多数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内容多半是二手资料,为啥要区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原因就在这里。传统媒体的大部分更侧重于调查和事实,客观性较强。而新媒体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已报道出的事实基础上进行资料搜集和加工,很多东西的客观性有待商榷。
如果你了解新媒体写作的套路,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而十分地笃信某一些观点。要佐证作者的某种观点时,作者必然会抓取所有的资料中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一部分,这样所有的“事实”点滴才会汇成洪流,指向某一个特别能触动大众敏感区的方向。对于专业记者来讲,最后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已经不容易,这个不容易包含了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更何况更多还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报道者”。所以,近期,很多舆论乱像让人匪夷所思。这其中的缘由都不过是对信息的二次甚至三次四次加工中出了问题,谣言的产生再容易不过。
自媒体的产生是这个时代普通人的幸运。我认为很大一个优势是可以客观记录在这个大时代下,个体的真实状况,弥补主流传统媒体在大事件记录上的不足。就像在洪流之下,在事件掀起的浪花里,我们能听到浪花里每一滴水的声音。保持独立思考,让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加清晰,而不是轻易地被大众媒体贴上一个标签,戴上一个帽子。另外,也不轻易给别人戴帽子贴标签。柴静说,“认识了就不会轻易赞美,也不会轻易批评。”你真的认识这个世界吗?最清楚的是自己,还有自己相关的生活。
个人很大,也很小。当认识到这点,你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过度膨胀。
在疫情进展到这个阶段,有几个事实和感受是:
1、睡得越来越晚了,大人孩子十二点以后睡成了常态 ; 早上除了要工作的那位,我和孩子都起得很晚,基本上省了早餐。
2、对于厨艺,变换各种新花样的食物制作,我的热情不减,而且每天都在朋友圈更新。我害怕一成不变,所以在不变的居家环境下,找一些事情不断创造新鲜感,让我保持活力。
3、渴望在一线战斗,实现自己的奉献价值感,但是偶尔也不是那么强烈。如果有机会,一定会主动承担,但是那绝对不纯粹为了某种高尚的使命,而是想满足自己的价值感。这真的是一个能者多劳的时代,很多事不是你想主动承担就可以的,我认为这也很合理。很多人十年磨一剑,不就为了在关键时刻出鞘吗?没有用心磨剑的人,不仅不能出鞘,还很可能一下子成了炮灰。
4、保持自我的真实性。有人会觉得,前线那么多人吃不上热饭,现在物资紧缺,疫情下那么多人遭遇不幸,而有人居然心安理得享受自己的生活。这一点我既不反感也不赞同。假想,若很多人的餐桌上每天只剩了白水煮面,估计深圳市政府还有许许多多与此相关的劳动者看了,会觉得大 冤屈。另外,重疫区灾区的平民真实状况,比较难看到,或者说没有铺天盖地的主流那么显眼。也许,人们一切安好,也许人认为在主流抗疫的境况下,自己的需要显得渺小。当人人都掩盖自己的真实性时,这个世界的风向,传达给世人的信息会变得虚幻。就比如,被剃头的护士们是否真的愿意?或者真的不愿意?
5、开始用极大的诚意对待食材。因为感到来之不易,开始更珍惜。在我看来,用最简单的可取的食材,让它们最美味地绽放在人的口中,会实现最大程度的不浪费。所以,不管能买到什么,家里有什么,我都有很大的热情让每种各自发挥最大的效用。食物,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只是随随便便饱肚子,不管家人怎么做。于是,近期,越来越多的承担做饭的事情,一方面为了节省,我可以把所有的边角料都运用到,喜欢用最低的成本,实现色香味更多方位的呈现。另外也让孩子认识到食物的美妙。孩子们吃得很好,她们在我的花样变换中也体验到了许多乐趣。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啊,能领略九牛一毛,也算不辜负这段特殊岁月了。
对自己,以自己特有的姿态活着,不刻意拔高,也不看低隐瞒。对外界,保持冷静和中立,不过度解读,也不打算湮没自己的声音。就这样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