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还是太极操?看你怎么练
传统太极拳是具有独特运动形式和技术要求的三大驰名内家拳之一。练功习拳既可以武技击,又能健身养生。太极拳采用身心双修之法,以练功习拳为手段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又寓健身养生于武术的技艺之中去。我们先要知道太极拳中有什么东西能健身养生,这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的太极内涵。有了太极内涵的功课,才有技击功夫和健身养生都需要的太极内功。有了太极内功,才有更高质量的“心静”和“体松”,“周身协调”才能练得更到位。练好了“心静体松,周身协调”, 健身养生的功效就会更好。所以说健身养生也好,自卫防身也好,都需要太极拳内功的支持。有了相应的太极内功,练者的精、气、神就会较好。有了相应的太极内功,练者的技击功夫也会较好。养生功夫和技击功夫是相辅相成的,健身养生也要修炼太极内功才好。太极内功是理法、心法、形法、气法合一的产物,修的是智慧之道、觉悟之道。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认识有误则枉费矣!比如有些年长体弱多病的老者为气理养生而习练,故而走架时思脉念穴,盲目追求所谓“气感”,因此拳架失却工整。岂不闻“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之说,拳架不工整,精神决领不起,内外亦不能合一。
太极拳运动从以前单纯的门户传承,走向了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千百万人民的健身运动。太极拳在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体操化的偏向。不少人把太极拳看得过于简单,他们只满足于做着太极拳的动作形态,不重视太极拳内功劲、意、气、神的运动。有些人练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赏表演或比赛得奖牌,把形体动作练得符合有关规范,姿势动作只追求外形表现优美,姿势像“操”,动作像“舞”,不练内功的劲、意、气、神,所以拳界不少有识之士把这样的太极拳戏称“太极操”,其健身养生功效是要大打折扣的,而对于武术技击则是毫无作用。
有人把太极操泛指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我认为是不客观的,太极操的意思其实是指练法,不单指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在练传统拳架如没按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澄浦《太极拳说十要》等经典去练的,同样视为太极操。如打国标套路似练操,说是太极操,不错!如慢架快打的花拳绣腿,再传统的东西,也可把这种所谓的快架看成太极操。太极操是随着社会而来的产物,只需练了对人有点益处,能变成意淫吹嘘的工具,有搵钱生财和争名夺利的市场,这个东西就有生存的空间。只是对于想真正学拳的人来说,那就被害惨了!顺便在此提醒真正学拳的冤家们,别让教太极操的“师傅”忽悠你了!得想一下交了学费而能否“物有所值”?
其实无论是竞赛套路还是传统拳架,只要按太极拳的技术要求与内涵去打就能得到太极拳应有的功效,倘若不按太极拳的技术要求与内涵来打的,就是太极操。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都是脱胎于传统太极拳,如能摆脱太极操的束缚,用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指导自己,扎扎实实地按传统功课的练站桩、松胯功、松腰功、松肩功、太极步、丹田吐纳功、行拳走架、推手、接手、散手等,照样可以练出太极拳功夫。反过来说,在练传统拳架,如摆脱不了太极操的影响,不用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指导自己,不练基本功,更不练内功,那么,只能是从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走向 “到老一场空”了。更有甚者,有些人功夫没练出,或腰或膝已伤痛的名师名家之学生还有不少人,所以要分辨“名”与“明”的内涵,过于相信个别名家名师的教拳是不实际的。近年来,不少开班授拳的师傅将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步骤能省则省,能改则改,练站桩都不用练了,教手不教身、教梢不教根、教拳不教步、教外不教内、教招不教术、教打不教变等等,这样教法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永保师傅功夫的“青春”。不过,这样教法传的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这个负能量,是否转换出较好的养生功夫和入门的技击功夫?
神奇太极之旅,静待您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