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开年,因为“新冠”的爆发,我写过有关钟南山、黄锡璆两位老先生的文章。今天的主人公,是73岁的李兰娟院士,首先提出“武汉封城”的,就是她。
查阅相关资料时,竟让我产生几分惊异。不同于钟南山雄厚的家庭背景,不同于黄锡璆印尼华侨的身份,这位优雅的李兰娟,从小完全就是一位差点失学的农家妹,差点成为知青,又当过赤脚医生,而今成为院士。李兰娟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个人的奋斗史,真是应了那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绍兴出名人,如数家珍,有鲁迅、蔡元培等民国大师级人物。而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在绍兴县的夏履镇夏履桥村。父亲因为身患眼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劳作,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肩头。而一个妇道人家,只能靠着卖山货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3岁的李兰娟,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初二时,母亲告诉她,家中无力再供她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兰娟很清楚家中的境况,只得默默收起书本,准备接受命运的选择。在向班主任老师告别时,老师看出她的不舍,便建议她,别急着退学,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帮母亲忙过这段农活再说。等到李兰娟返校参加期末考试时,没想到成绩出乎意料的优异,这也是她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的结果。靠着优异成绩的加持,李兰娟取得学校的助学金,得以完成初中学业。
中考报志愿,李兰娟前两个志愿,都是中专。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早日参加工作,分担母亲身上的重担。分数出来,又是一个优异的成绩,直接就被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录取。这是一所省重点,可李兰娟的心中,压根不考虑,事与愿违,她想放弃。还是班主任惜才,几番作工作,劝说她一定要读高中,上大学,才能更好地回报母亲。带着母亲给的五元钱,李兰娟上路了。来到学校的她,区区的五元钱,很快花光了,没有吃饭钱,又如何能继续学业呢?青春期的少女,简直发愁得不得了,不知如何面对这一窘况。好在又是老师,及时向她伸出援手,为她申请了奖学金。按部就班,成绩优异的李兰娟,考上大学,不在话下。可人算不如天算,随即的文革让一切成为泡影。李兰娟还未能参加高考,就被号召上山下乡。她毅然报名去黑龙江,这样的话,也可为家中省下一份口粮,但是却没被批准。回到家乡的李兰娟,因为是高中毕业,在乡里凤毛麟角,就被安排到夏履中学当代课老师。假如兰娟没有高中学历,没有优异的成绩,这份教师职位,也许会与她擦肩而过。
前面说过,李父身患眼疾,无法从事正常的劳作,兰娟多么希望自己是神医妙手,能帮父亲解脱疾病的困扰啊。于是,在教学之余,她主动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因为兴趣,因为热爱,短时间内,兰娟就背熟了经络教材。再加上她勇于实践,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熟能生巧,乡亲们的头疼脑热与腰酸背痛,都在兰娟的针下,得到了缓解。因为会针灸,乡民都推荐李兰娟,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一边是每月24元的老师,一边是月入3元的赤脚医生,考虑到现实情况,选择的天平定会选择前者。可李兰娟思来又想去,还是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她说,是一种内在的成就感,选择当一名走乡串户的赤脚医生。虽然没有科班出身的技艺,但在李兰娟身上,却有着难以撼动的热忱与善意。为了以最少成本给群众治病,李兰娟和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亲自跑山上采药。什么药材,能治什么病,她却记忆在心,耳熟能详。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1970年,深受乡民爱戴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想要回报,就需要认真付出。在学校,她一如既往地保持上进的势头,又是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就是因为选择了赤脚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因为内心深藏的爱与感恩,李兰娟得以进入医学殿堂的高校,得以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后来的李兰娟,一路开挂,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等等。
生活的馈赠,就藏在你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没有捷径可言。对于任何事物的始终坚持,均可转化为人生的成就。而每一次幸运的背后,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生活的馈赠,就藏在你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没有捷径可言。对于任何事物的始终坚持,均可转化为人生的成就。而每一次幸运的背后,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