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湖南菜吃的不是菜,是文化

来到深圳快30年了,在深圳吃的最多除了粤菜就是湘菜了。

在深圳没有学会说广东话,学会了说湖南话,湖南话中有一个词是到今天才弄明白的是“霸蛮”,经常听湖南朋友说这个词,但是一直以为是“帮忙”的意思,乌龙挺大的。

在深圳开始最喜欢吃的两道湖南菜就是:萝卜干炒腊肉和爆腌鱼,后来慢慢就喜欢上了火焙鱼,白辣椒炒腊牛肉,紫苏炒黄瓜,剁辣椒蒸鱼头,等等一系列湖南菜,如果用几个字来形容湖南菜就是:咸,辣,香,惠。

咸:就是下饭;辣:就是刺激;香:就是口味;惠:就是实惠;

所以湖南菜平易近人,菜式丰富,口感深刻,一吃上瘾。

对了湖南菜的早餐也很记忆深刻,我的最爱就是长沙米粉和绿豆汤,百吃不厌。

脑海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湖南的餐饮业如此火爆而经久不衰,文和友和茶颜悦色到深圳就成了网红打卡的圣地,更令人不解是居然有人为了一杯茶颜悦色可以坐火车去长沙,打包回深圳。

去了一趟湖南省博物馆终于解开了谜底。

过去我认为一日三餐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没啥值得研究的,解决温饱,满足口腹之欲,再升华一下就是具有疗愈的艺术。

这次在湖南省博物馆里让我从看到一日三餐里看到了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人类要生存进化,离不开食物这是无容置疑的。

所以早期人类要寻找到食物丰富的栖息地以便很好繁衍进化。

随着人类进化的进一步推进,围绕着食物就产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具体体现在陶器的生产制作。

如何制作器皿方便存放烹饪储存就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随之而来的制作工艺的提升,陶器从功能性逐步向精细和艺术发展,文化和文明开始产生。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食物为核心的器皿制作又有了进一步飞跃就是冶金的诞生进入青铜器时代。

到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的实用性,更多的是体现在祭祀,阶级等级礼乐制度和重大事件的记录等。

从食物的功能上划分主要有:肉食器(鼎),

饭食器(簋),

煮食器(鬲),

蒸食器

代表清洁卫生的洗手器具,饭前洗手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有佳肴就少不了美酒,有美酒就少不了存盛饮的酒具:

平时经常听人说有的人活的讲究,有的人活的粗糙。

其实活的不是讲究,而是文化,是将教义教化生活态度融入到生活体验之中,表明一种方向和潮流。

吃,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

湖南人是将这种奥妙诠释的最为精妙绝伦。

西周将礼乐制度规范到了十分严密的阶段。

比如我们使用的很多成语都和礼乐制度有关,比如代表最高等级的一言九鼎。

在宴飨和祭祀时,鼎、簋分别以奇数和偶数组合搭配使用。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随着青铜礼器制度的破坏,上层贵族诸侯僭越礼制比比皆是,所以就有了"礼崩乐坏"之说,

在湖南省博物馆里陈列各种文物中不难看出围绕着饮食文化所展开脉络清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文化文明的深刻印记。

一个社会的文明进化的历史就是饮食文化演变的历史,正所谓: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从食物入手教化民众是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做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从生讲到亡,然后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一个地区的文明进步可以透过饮食文化,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果想要进一步去了解文明进步的基因所在,就去博物馆,博物馆里有浩瀚的信息供你细细解读,慢慢品尝。

吃到好吃的,千万不要只停留在口腹之欢,而要进一步去探寻背后深厚中华文化的底蕴。

通过消化吸收这些文化底蕴的魅力,去探寻一条餐饮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道路,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路走对了,猪也会带着你飞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