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孩子已经很忙,该不该再学“特长”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非虚构文集。
总有家长问,孩子有没有必要报课外班?孩子该不该学“特长”?其实,学特长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学特长的态度。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开启人类智慧,促进孩子心灵成长,而好的课外活动就有助于这个境界的达成。
艺术教育能开启孩子的智力,这个“智力”是奥数、英语所不能代替的。大家早已熟知,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定量、分析等,它擅长抽象思维,使事情条理化。右脑则主管韵律、图画、想象、情感、创造力,擅长形象思维和行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想像力和健全的情感处理能力,右脑起着重要作用。
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在语言、逻辑、分析方面训练过多,想象、情感和创造力方面重视不够,所以孩子们的右脑开发往往是严重不足的,这也就导致了创造力的不足和情商的低下,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缺陷。而艺术、体育、劳动以及各种科技活动,这些自由、开放,需要动手及肢体参与的活动,正是弥补这一缺陷,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育的很好的方式。
艺术不仅开发着人的智力,还为心灵的成长提供最好的营养。我们在听一首歌,看一幅画,读一篇小说时,为什么会感动,会激起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艺术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体现着人对世界的感知和思维。艺术可以表达心灵中最隐秘的东西,可以抚平人内心的暴躁,给我们温柔纯净的情感。艺术是上帝给人的最好礼物,我们为什么不满怀感恩地接受它呢?艺术教育不只是一种技巧的学习,更是一种心理成长、人格成长的重要方式。学艺术可以提升孩子的生命状态,让孩子获得更强的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的能力。
让孩子有一门特长,是增强他自信心的重量级砝码。人不可能涉猎每个领域,倘若能集中精力,把某一件事做好,在某一个方面比别人精通,就有了成就感,就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种经验运用到人生的其他阶段,其他领域,将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动力。
同时,学习一门特长也意味着一种责任。学任何特长都必然包括大量枯燥练习,有的还要伴随巨额的资金投入,没有人能轻松学成。正因为投入很大,半途而废就是巨大损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而学特长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一门才艺,也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特长相对于紧张的文化学习来说,不仅是一种放松,一种娱乐,还是一种社交活动,让孩子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锻炼。一个乐队(或者一个球队、舞蹈队、航模队、辩论队、写作组等等)往往有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来自不同地方的成员,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这使得团体有着一种特别的氛围,团体间的成员也往往能结下真挚友谊。每一次训练都会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比赛更是难忘的经历,甚至会让人刻骨铭心。
由此看来,学特长本应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但为什么现在的人一提起孩子们学特长,大多会用一种讽刺和无奈的语气,把这作为压迫孩子的象征?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学特长的孩子,有哭着弹钢琴的,有家长咬牙切齿去交学费的,为什么一件美好的事情变成了这样苦逼?
问题的根源恐怕不在“特长”本身,也不在学特长的孩子身上,而在于逼着孩子学特长的大人们。
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去学特长,不是从孩子本身的需要出发,也不考虑孩子本身的条件,将学特长仅仅作为一块敲门砖,作为一种竞争的工具,仅仅着眼于获得证书,成为特长生,在升学上的得些实惠,这是多么狭隘而又愚昧。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仅仅只是出于攀比,盲目跟风,逼着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忙得团团转,却根本不知道要收获什么。
说到底,这都反映了家长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于是,孩子在学特长的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学习本身的困难,还要承受家长这些负面情绪。学特长,无论你选择哪一种特长,都必然会付出很多精力,会遇到很多困难,在不正常心态下,压力会被放大,这个学习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痛苦。而痛苦的学习是很难得出圆满结果的。所以,心态不好的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在学特长的问题上会尤其纠结。
强制不是教育,强制只是权力的运用,不可能带来主动的服从和配合,也不可能取得美好的效果。所以,不要对孩子做得太多,一棵树,它本身就有无穷的生命力,对于孩子,我们就把他当成一棵树吧,相信他有自己成长的能力,我们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能够自由地生长,这就是最大的功德了。
本文为原创,所获赞赏将转给作者(连同明细截图)。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公号转载请与本阳台联系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