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与丁谓:君子斗不过小人的典型案例

李迪与丁谓:君子斗不过小人的典型案例

一、丁谓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改字“公言”,祖籍河北,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有传。

丁谓自幼机敏聪颖,读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天象占卜、诗词音律、琴棋书画,无不通晓,尤其是文章,做得更好。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龚颖平时很自负,极少称赞别人,但对丁谓的文章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可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匹敌。著名文人王禹偁担任长洲县令,丁谓与好友孙何曾一同拜谒王禹偁,奉上自己的文章,王禹偁看了丁谓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后来曾称他是“今之巨儒”,“诗似杜甫”。

丁谓随做官的父亲丁颢在泾州(治今甘肃泾川),丁颢的同僚窦偁见丁谓聪明机灵,颇有才气,称:“此儿将来必做大官。”将女儿许给了他。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26岁的丁谓以“甲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进入职场。

初入职场的丁谓很快显示出超强的行政才能。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受命到福建路“采访”,即考察调研,回京后向朝廷上言茶法、盐法利弊,得到朝廷的高度认可,当即任命他为福建路转运使,负责一“路”(略当今之省)的财政工作,同时负有监察全“路”官员的责任。后四川境内“峡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少数族侵扰边地,朝廷派他去考察情况,回朝后向朝廷汇报,朝廷非常满意,命他转任峡路转运使。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正月初一,驻守益州首府成都的“神卫军”军兵叛乱,推举都虞候王均为帝,建国号“大蜀”,年号“化顺”,宋朝廷征召施(治今湖北恩施)、黔(治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高(治今广东高州)、溪(治今湖南永顺东南)等州的少数族子弟平叛,这些少数族子弟反倒参与叛乱。丁谓召集少数族首领,向他们传达朝廷宽赦、不杀其子弟的政策,讲解王均叛乱必定失败的大势,少数族首领被丁谓感动得痛哭流泪,丁谓见状,又向他们抛出现实诱惑,当地盛产粮食却缺少食盐,丁谓提出,可以允许他们用粮食尽数换取食盐。少数族首领、族众大喜,刻碑立誓,愿意世世终于宋朝,向朝廷纳贡。九月,宋军攻破成都,十月,王均上吊自杀,叛乱平定,丁谓为之做出很大贡献。后溪州有少数族部落“入寇”,丁谓组织高州、溪州少数族征讨,很快取得胜利。

景德四年(1007),宋辽“澶渊之战”爆发,宋真宗亲征澶州,时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知州的丁谓兼任齐(治今山东济南)、濮(治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等州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既负责当地的安抚、治安,又负责向前线输送兵马的后勤工作。辽军攻入河南,百姓受到惊吓向南方逃难,争相从黄河杨刘渡(在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渡河,但摆渡的船民却乘机抬高价格,不及时开船。丁谓发现后,将几名死刑犯拉到河岸,假作“船民”,称他们犯了不及时渡人之罪,将他们斩首。真正的船民看后,赶紧开船,难民得以全部渡过黄河。丁谓又订立制度,组织百姓在黄河沿岸树立旗帜,传呼号角,守卫家园,号角声连续传响数百里,攻到黄河北岸的辽军见当地防备谨严,很快撤走。

丁谓政绩卓越,能力超群,得到朝廷的认可、重用。澶渊之战结束,丁谓入朝,升任代理“三司使”,“三司使”是全国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的长官,号称“计相”,地位仅次于文官之首宰相和全国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的长官、与宰相对称“两府”首官的枢密使。当时全国粮赋管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随意加码,百姓苦不堪言。丁谓担任三司使后,专门调查,制定相应政策,并奏议以景德四年(1007)的纳税户数、赋税额度为标准,此后每年以之为基数征收,以利国计民生。朝廷准奏,下诏褒奖。任职期间,丁谓还组织编写了不少反映宋初财政状况、采取应对策略的专著《会计录》,成为后人研究宋代经济的重要文献资料。

但丁谓又是一个极看重权位、权势,善于逢迎的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后,为挽回因“花钱买和平”而受损的形象,宋真宗开始大肆装神弄鬼,计划举行“泰山封禅”活动。“泰山封禅”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在最后下决心之前,宋真宗问丁谓经费情况,丁谓说:“大体够用,还会有余。”宋真宗最终下定了“封禅”的决心,并任命丁谓为“泰山路粮草使”。

决定举行“封禅”后,宋真宗又想在皇宫内建设供奉“昊天上帝”的“玉清昭应宫”,但遭到部分身边官员的反对。宋真宗召见丁谓,问丁谓的想法。丁谓说:“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座宫殿供奉上帝,而且同时用来求子,官员们如果反对,就用这个回答他们。”事后,时任宰相王旦谏阻宋真宗,宋真宗用丁谓的说法应对,王旦再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宋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玉清昭应宫开建,宋真宗任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负责修建玉清昭应宫。工程规模宏大,规制宏丽,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多间。工程除了需要大笔资金,还有3个难题:一是需要很多泥土,可是开封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远,得花很多工;二是需要从外地运来大批建筑材料,而汴河在郊外,从码头运到工地得找很多人搬运;三是工地上原有很多碎砖破瓦等垃圾,需要清运出开封,也需要很多劳力。经过深入研究,周密思考,丁谓制订出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解决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地。这个方案一举三得,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地秩序井然,开封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也不受施工过大影响。

但饶是如此,丁谓仍征集动用数万工匠,严令日夜不得停歇,很多工匠、民夫冻饿而死。经过多方努力,原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的玉清昭应宫修建工程,只用了7年时间便提前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一月建成,深得宋真宗赞赏。“丁谓造宫”成为工程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去往泰山前,宋太宗又任命丁谓为“天书扶侍使”,同时提拔丁谓为正任“三司使”,去掉了他官帽上的“代理”二字。

大中祥符四年(1011)春天,宋真宗又到汾阴县(治今今山西万荣县西南荣河镇庙前村)祭祀“后土”,任命丁谓为“行在三司使”;第二年,在京城开封市南薰门外、普济水门西北修建“会灵观”,丁谓“总修”。同年,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后离朝出任平江军(治今江苏苏州)节度使、升州(治今江苏南京)知州。

天禧元年(1018),丁谓离朝,出任升州(治今江苏南京)知州。升州城北的后湖因多年得不到治理,变成了旱湖,前任将湖底作为田地租给百姓,共有76顷,收税赋500余贯。丁谓到任后,经过调查发现了诸多不妥,上疏请减免这部分税赋,并请求派厢军开挖治理,退田还湖,蓄水种菱、植莲、养鱼,养活饥民,增加收入,如果遇上大旱,则可以灌溉农田,一举数得。

天禧三年(1019),丁谓回朝,复任参知政事。

天禧三年(1019)十一月,宋真宗得病,第二年春天病情加重,病痛日渐加剧,担心自己一病不起,曾经在养病时枕着宦官周怀政的大腿,与周怀政计议,想“命太子监国”。

周怀政当时主管太子府机构“左右春坊”,和兼任太子府职务的寇准有业务往来,且很想拉拢寇准,扶助太子,以在宋真宗去世后保持权位,将宋真宗想让太子监国的想法透露给了寇准。宋真宗的想法正对寇准的心思。自从宋真宗患病,不能正常理政,一向参与政事的皇后刘娥“预政”更多、更深,这引起了宰相寇准的担忧和不满。得知宋真宗想让太子监国的信息,寇准寻找机会向宋真宗进言:“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位给太子,选择方正大臣做太子的羽翼,辅佐太子”,并说,“副宰相丁谓、枢密使钱惟演是小人,不能承担辅助太子的重任。”宋真宗同意了寇准的建议。

寇准是一个敢作敢为、行事果决的人,得到宋真宗的同意,立即找到翰林学士杨亿,命令杨亿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同时许诺杨亿,一旦事成,就由杨亿取代丁谓,出任副宰相。

大事已定,寇准非常高兴,回家与客人喝酒。但寇准又是一个做大事而不拘小节而且好酒的人,酒酣耳热之际,寇准竟把消息透露了出去——也有记载说,杨亿回家起草诏书,被他的妻弟张演看到,张演看后与人喝酒,竟向人吹牛,说姐夫杨亿马上就会当副宰相,自己也将当大官。

如此重大的消息传出,立即快如疾风,传到了丁谓耳中。丁谓意识到巨大危险降临,迅即采取行动,给以反制。

如此重大的消息传出,立即快如疾风,传到了丁谓耳中。丁谓意识到巨大危险降临,迅即采取行动,给以反制。丁谓在得知消息的当天晚上,立即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坐着不引入注目的牛车,找到同样被寇准称为“小人”的枢密使钱惟演。

丁谓之所以找钱惟演,是因为他和钱惟演、刘娥、刘娥的前夫龚美早已通过亲戚关系,结成了一个人数不多却极具政治实力的小团体。

多年以前,刘娥的前夫龚美为生活所迫,将刘娥卖给当时还没有当上皇帝的宋真宗,刘娥对其并没有怨言,反而因为自己在京城没有任何亲戚,身单影只,让龚美改姓刘,名刘美,认他做了自己的哥哥,此时已是禁军“侍卫马军司”的副长官、最高军法官“都虞侯”,实际主管本司军务,而身为吴越国王钱俶后人、身居枢密使高位的钱惟演,为拉近与“刘美”、刘娥的关系,竟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美”,让“刘美”成了自己的妹夫,同时,他又让儿子娶了丁谓的女儿,与丁谓成了儿女亲家!

丁谓悄悄来到钱惟演家,与钱惟演计议一番之后,二人立即入宫,进见刘娥。刘娥听了二人的报告大怒:前一阵,寇准刚刚做了一件令她恼怒的事。他的“哥哥”刘美一个儿子的岳父王蒙正在邛州(治今四川邛崃)做官,当地官衙上报中书省,王蒙正霸占盐井,断人生路,请示如何处理,寇准批示:中书省派员调查,如确有其事,依法惩处。宋真宗在位,自己是堂堂正正的皇后,寇准尚且如此,如果太子监国,宋真宗成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结果?

刘娥起身去见宋真宗,见到宋真宗直接说道:官家的皇位要丢了!寇准让太子监国,嘴上说是为官家、为天下好,内心是想自己掌权,让官家和太子都做他的傀儡!

病势深沉的宋真宗听了刘娥的话,即刻忘记让太子监国是自己先提议,寇准只是“跟进”,顺着刘娥的意思决定:罢免寇准,立即实施。

天禧四年(1020)七月初九,寇准罢相,但受封“莱国公”,留住京城开封。

乾兴元年(1022)年初,丁谓出任首相,二月即鼓动宋真宗,再次贬斥寇准,将寇准流放到远在万里之外的雷州(治今广东海康),任官阶正七品的 “司户参军”。一年多后,寇准于宋仁宗天圣元年 (1023)九月病逝雷州,终年63岁。

将寇准赶出朝堂后,本想取而代之,成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却没能如愿,宋真宗任命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的老师李迪为相。后丁谓与李迪发生争斗,丁谓用计将李迪赶出朝堂,升任首相。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按照宋朝惯例,为先皇帝修陵,时任首相为主持修建工程的“修陵使”,这是一个具有极高荣誉、表示在朝中崇高地位的职务。首相丁谓当仁不让,出任了这一职务,并组织朝臣研究决定,真宗的陵墓修在永安县(治今河南巩义西南芝田镇)宋太祖、太宗陵墓之侧,修陵工程要在当年七月完工。

事情定下之后,宦官首领之一、“入内内侍省押班”雷允恭向太后刘娥请求“效力效力陵上”。丁谓为巩固权势,暗中结交雷允恭,太后刘娥临政伊始,凡机密事项都让雷允恭传达禁中,雷允恭权势焰炎,横行宫中、外朝,就连丁谓都“德之”,很感激他。刘娥不同意雷允恭参与修陵之事,对雷允恭说:“我担心你做事轻率,恐怕害了你啊!”雷允恭痛哭流涕,请求不已,刘娥于是任命他为“山陵都监”,监督施工。

受命之后,雷允恭快马驰至修陵工地。掌管观测记录天文气象、制定历法的中央机构“司天台”长官“司天监”邢中和向他进言:“陵墓以上一百步,按照风水选地之法对子孙有好处,与汝州(治今河南汝州)的秦王赵廷美的墓很相似。”雷允恭说:“那为何不移到那?”邢中和说:“就是怕那地下有石头和水。”雷允恭说:“先皇没有别的儿子,若你说的地方果真类似秦王坟,有益于今上,有何不可?”邢中和说:“修建陵墓事情重大,察看审查,动不动就得一个月时间,恐怕耽误七月的工期啊!”雷允恭说:“你马上把选址移到上面,我骑马进宫,尽快面奏太后。”雷允恭一向地位高、行事骄横,人们从不敢违抗他,邢中和听后,赶紧按雷允恭的安排改挖新址。

雷允恭入宫向刘娥汇报重新选址之事,刘娥说:“这是大事,怎么如此轻易改动?”雷允恭曰:“如果这样能让先帝有益于子孙,换个地方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又有何不可?”刘娥对雷允恭的说法不以为然,对雷允恭说:“你先出去与山陵使商议可否。”

刘娥

雷允恭找到“山陵使”丁谓,向丁谓说了事情的经过,丁谓只是嗯嗯啊啊,没有发表意见。雷允恭回到宫中奏报刘娥:“山陵使亦无异议矣。”丁谓也没有不同意见。刘娥没有再说什么。

然而,雷允恭主持在新址开挖墓坑,果然如邢中和所言,在地下深处挖到了石头,把石头挖尽,又有水冒出。另一位参与修陵的宦官毛昌达从工地回宫,向刘娥奏报了宋真宗墓地新址出现事故。刘娥下诏问丁谓情况,丁谓这时才请刘娥派员查看。很快,众人都说还是要用旧址,刘娥下诏,命令宰相冯拯、枢密使曹利用等与丁谓商议解决办法,副宰相王曾再查案情。王曾很快查清事实,刘娥下诏,追究雷允恭、邢中和的责任,进而查出雷允恭曾经偷盗宫中金宝,六月,雷允恭被“杖死”,即乱棍打死,抄没家产,家人全部发配郴州,监视居住,邢中和流放登州(治今山东蓬莱)沙门岛(今长岛,又称庙岛群岛)。

责任自然也要追究到“山陵使”丁谓身上。丁谓对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一旦受到追究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面对刘娥和一众同僚,拿出全副精神尽力辩解,意图将自己和雷允恭分开,撇清责任。刘娥对冯拯、曹利用等众臣说:“丁谓身为宰辅,却与宦官交通。”接着命人拿出丁谓请托雷允恭让宫内匠人所造的金酒器展示给众臣观看,又拿出雷允恭向丁谓请求“管勾”直接接受皇帝指挥的特务机构“皇城司”和三司“衙司”的书信,让众臣验看,说道:“丁谓以前串通雷允恭奏事,都是说已与卿等议定,所以他们奏报的事都得到批准;营造先帝陵寝,他们竟擅自迁变选址,几乎误了大事。”冯拯等回奏:“自先帝升仙,政事都是丁谓与雷允恭通同谋议,假称从禁中得旨,臣等莫辨虚实,幸赖太后圣神,明察其奸,此宗社之福也!”刘娥与众臣最后议定,免去丁谓首相职务,贬任太子少保、到西京洛阳留守司工作。

但只将丁谓贬到洛阳,且还担任太子少保这样高级的荣誉职衔,显然不够。丁谓被贬不久,与他和雷允恭勾结、惑乱后宫的女道士刘德妙被逮捕,交由宦官审问。刘德妙交待,她因为为丁谓家做法事结识丁谓,丁谓曾指点她:“你所做的不过是巫蛊之事,不如托言太上老君,说人之祸福,才足以打动人。”于是刘德妙在丁谓家中摆设神像,夜间在丁谓家中花园设道场,做法事,雷允恭曾几次到这里祷告,有所祈求。宋真宗去世,雷允恭还把刘德妙引入禁中,行不法之事。为宋真宗修建陵墓,挖地宫挖出龟蛇,丁谓令刘德妙拿着到宫中,假说出自其家山洞中:“如果皇上问你怎么知道你所崇奉的神仙是太上老君,你就说'相公非凡人,当知之’。”丁谓又曾作“颂”文,题目为“混元皇帝赐德妙”,文词妖诞不经。为此,丁谓被再次贬官,任官阶正七品的崖州(治今海南三亚)司户参军。在崖州3年多后,丁谓转居雷州5年多,又转居道州近4年、光州约3年,于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闰四月在光州去世,终年72岁,后归葬于家乡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二、李迪

李迪

李迪(971-1047),字复古,《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有传。

《宋史》本传记,李迪家族世居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后移居幽州(治今北京)。五代时期,李迪的曾祖父李在钦为躲避战乱,又移住濮州(治今山东鄄城)。

李迪沉厚稳重,有才学,曾携带自己的文章拜见宋初著名文人柳开,柳开看了很感奇异,说李迪是“公辅材也”,能做宰相。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35岁的李迪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一甲第一名”,即中了“状元”。考中状元后,李迪受职“将作监丞”,实任徐州(治今江苏徐州)通判、改兖州(治今山东兖州)通判。在兖州任满后,李迪受召入朝,任位置清要的“馆阁之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实任国家最高财政机构“三司”所属机构“盐铁部”官员“盐铁判官”。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到泰山封禅,李迪受命再任兖州通判,以为封禅活动提供服务。其后,因考录开封府举人失当,被贬为“监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税”,即略当今之税务局长的官员,后改任高级谏官“右司谏”,实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知州。

在郓州任职一段时间后,李迪再次获召入朝,奉命纠察刑狱案件,升任随在皇帝身边、记录言行的官员“起居舍人”,期间受任“安抚”即慰问受灾的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淮州(治今四川金堂县淮口镇),后升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实任“三司”盐铁部副长官“盐铁副使”,再升皇帝文字秘书“知制诰”。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宋真宗到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太清宫祭祀道家始祖老子,行前任命李迪为“东京留守司”判官。但宋真宗一向知道亳州盗贼横行,又转任李迪为亳州知州,以为祭祀活动提供保证。李迪到任后,明察暗访,探知盗贼的据点,派勇士将其捉拿,斩首示众。其后李迪回京,适逢河湟地区(黄河与湟水流域三角地带,位于今青海省东部)吐蕃首领李立遵等势力强盛,宋真宗忧虑关中形势,在“长春殿”召见李迪,升李迪为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实任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当时永兴军城中有许多游手好闲的人,常常作乱犯法,李迪上奏宋真宗后,捉获其首领,送往京城,交朝廷处置。其后,李迪就地升任负责向京城运送钱粮、监察当地官员的“陕西路都转运使”,宋代的“路”略相当于今之“省”,“都转运使”相当于“路”的最高行政长官。再后,李迪回朝,任皇帝的高级文字秘书翰林学士。

期间,李迪曾于假日回家省亲,忽然接到诏令,通知他宋真宗要在皇宫的内东门召见他咨询政务。李迪急忙急忙回京,见李迪到来,宋真宗拿出“三司”长官“三司使”马元方奏报的每年朝廷收入、支出账目给李迪看,并说很多地方发生了虫灾和旱灾,询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挽回损失、救济灾区。李迪听后,请求宋真宗拿出“内藏库”存积的钱物助国家急需,然后减免征收赋税,百姓就不会感到烦恼、劳苦。“内藏库”是皇帝的私人库房,所藏钱物是皇帝的私人财产。宋真宗说:“朕打算让李士衡接替马元方,等李士衡到任后,就拿出钱、帛数百万匹,借给三司使用。”李迪说:“天子的财产没有内外之分,希望陛下下诏,将钱、帛赐给三司,以显示陛下的恩德,又何必说借呢。”宋真宗听后很是高兴。李迪又说:“陛下东封泰山时,下发敕令要求所过之处不得为清整道路砍伐树木,把驿舍或州治的官署作为行宫,不另修建,且仅仅派人做了简单修饰,以供休息。到巡幸汾州(治今山西隰县)、亳州,土木劳役,超过往年百倍,如今虫旱之灾,大概是上天降下旨意警告陛下。”宋真宗认为很正确。

大中祥符九年(1016),吐蕃首领李立遵声言准备率军三万多人入侵宋朝,宋朝西北边疆顿时谣言纷纷,形势紧张,当时西北军事统帅、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及泾原路(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仪州(治今甘肃华亭)、渭州(治今甘肃陇西东南)、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缘边安抚使曹玮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固防。宋真宗接报后认为曹玮怯战,准备派人替换他,将其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是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宋真宗方才作罢。当年九月,曹玮在“三都谷”大破李立遵部。

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立皇子赵受益为皇太子,因自身患病,曾说让太子监国,引发了宰相寇准与奸臣丁谓等人的政争,丁谓诬陷寇准,寇准被罢相,宋真宗想任命李迪为相,但李迪坚辞不受,后在太子的恳求下受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但丁谓专权,排除异已,又倾轧李迪,李迪被罢相,出任郓州知州,几乎被迫害至死。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继位。七月,丁谓被贬为崖州(治今海南三亚市崖州区)司户参军,李迪被起用为国家藏书机构“秘书省”长官“秘书监”,实任舒州(治今安徽舒州)知州,后历任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府尹,兖州、青州(治今山东青州)知州,又任兵部侍郎、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知府。

后李迪入京朝拜见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和宋仁宗,刘娥在帘后对李迪说:“卿一直不想让我参预国事,恐怕是一种过失。如今我将天子抚养成人并登皇位,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对答:“臣蒙受先帝恩德,如今见天子聪明,通达事理,臣不知皇太后的大德,到了如此地步!”刘娥很高兴。其后,李迪后以“尚书左丞”官职改任河阳府(治今河南孟县西)知府,再升工部尚书官职。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刘娥去世,宋仁宗亲政,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李迪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宰相。

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李迪被权相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实任亳州知州,后改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知州,不久回京任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李迪一向厌恶吕夷简,回京后上奏宋仁宗,弹劾吕夷简私交荆王赵元俨,曾经录用其门下僧人惠清为“守阙鉴义”,宋仁宗下诏对吕夷简加以讯问,结果吕夷简反诉成功,李迪被降为太常卿、密州(治今山东诸城)知州,又以刑部尚书官职改任徐州知州。在徐州任上,李迪上奏宋仁宗,称自己所在之地邻近兖州,希望巡视州县,顺便祭祀泰山,为宋仁宗祈求生皇子、丰年。宋仁宗对“辅臣”即宰辅大臣说:“大臣应当为百姓访问疾苦,祈祷对李迪不适宜,不要让他前往。”其后,李迪又以户部尚书官职改任兖州知州,再加授资政殿大学士。

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西夏李元昊入侵宋朝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地区,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前往西北“戍边”,宋仁宗“不许”,并升任他为彰信军(治曹州,今山东菏泽)节度使,实任天雄军(治今河北大名)知军,后调任青州知州。次年,李迪请求告老回乡,宋仁宗批准他以“太子太傅”退休,李迪回到濮州老家。后李迪之子李柬之任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侍御史知杂事”,把李迪接到京城开封,宋仁宗多次派使者前来慰问,并想召见他,李迪以身体有病而辞谢。

庆历七年(1047)十月初十,李迪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朝廷赠予他“司空、侍中”荣誉职衔,谥号“文定”,宋仁宗亲自题其墓碑为“遗直之碑”,又改其所葬的邓侯乡为“遗直乡”。

后人对李迪评价颇高,宋人张方平说,李迪“感愤中激,志除邪逼。乃诚靖国,以宁社稷”;《宋史》撰者说,“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三、李迪被丁谓排挤、倾轧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六、七月间,寇准罢相。八月初八,宋真宗强支病体,召集大臣商议由谁出任宰相,当众提出由太子宾客、参知政事李迪担任。李迪深明当时的政治形势,坚决推辞。太子宾客是太子府官员,略相当于太子的老师,正当李迪推让之际,当年只有11岁、对李迪很有好感的太子赵祯忽然站了出来,向宋真宗深施一礼,对宋真宗说:“多谢父皇,让李宾客做宰相!”宋真宗微笑着对李迪说:“太子都这样说,卿还要推辞吗?”

李迪推辞不过,只得出任宰相。但资历深、功劳大、威望高,又性格强硬、深受宋真宗信任、器重的寇准被刘娥、丁谓等人挤出朝廷,李迪虽然任了宰相,朝政大权仍然落在丁谓等人手中,而本想在挤走寇准后升任首相的丁谓对李迪更非常忌恨。

当月,深受宋真宗信任的宦官周怀政发动政变,意欲废黜宋真宗,以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太子赵祯为帝,但很快被平定。宋真宗本已病重,经过太子监国、周怀政发动政变两番折腾,病情更重,而且似乎出现了精神症状。挫败周怀政政变不久,有一天宋真宗正在与朝臣议事,忽然没头没脑地说道:“昨天夜里皇后把人都叫走了,只留下朕孤零零一个人!”

朝臣听后愕然:一是这是后宫之事,谁能断定是真是假?二是宋真宗的病情大家都知道,如果确有此事,刘娥将是多么大的罪过,应该怎么处理?

沉默一阵之后,宰相李迪说:“陛下,果有此事,可否依法处置?”

谁知宋真宗接下来说的竟是:“哦,没有这回事。”

过了一些时日,也是在朝堂上,宋真宗忽然说:“朕要废太子!”

朝臣更加惊恐不安,不敢出言:宋真宗是因周怀政政变而对太子产生了忌恨,要加以报复吗?

一片沉寂之中,又是李迪站了出来。他身为“太子宾客”,太子的师友,又在宋真宗提议、太子力劝的情况下任了宰相,无论如何都应该保护太子,而且,太子监国,是宋真宗自己提议,才有了周怀政招引寇准赞成,后因寇准提出罢免丁谓、钱惟演,引发丁谓、钱惟演联合皇后刘娥反制,寇准被贬,进而导致周怀政铤而走险,发动政变,这里有太子什么事?更何况宋真宗只有太子一个儿子,一旦太子被废,将立谁为太子?这将引起的风波,恐怕要比太子监国更大!

李迪不禁质问宋真宗:“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有这个想法!”

如受到当头棒喝,貌似疯癫的宋真宗一时清醒过来,不仅不再提废太子之事,反而安排起太子“听政”。

十一月,宋真宗在承明殿召集朝中大臣,正式下诏:从此太子在大殿听政,皇后在宫内详断,日常政务,由太子、皇后处理,只有确需皇帝决策的重大事务,才奏报皇帝,由皇帝决断。

大臣们同意执行,并建议,政事堂、枢密院“两府”宰相、副宰相、枢密使、枢密副使等有关官员都兼任太子府“东宫”职务,以“东宫”属官的身份辅佐太子。宋真宗批准了朝臣的建议。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天君臣议定,东宫属官的名单,交由副宰相丁谓拟制,丁谓竟在其中做起手脚。

丁谓拟制的名单主要为:丁谓,升门下侍郎兼太子少师;李迪,中书侍郎兼左丞,再兼太子少傅;钱惟演、曹利用、冯拯、王曾、晏殊等人各有其位;又在名单已经奏报宋真宗、抄送李迪等官员之后,添加三司使、“五鬼”之一的林特升枢密副使、太子宾客。

丁谓

这份名单,存在两个看似不起眼,却隐藏很深、极为重要的问题:李迪目前是首相,但按丁谓的安排,在东宫的职位却在丁谓之下;林特是丁谓的同党,升为枢密副使之后,就成为“两府”宰执,参与朝政,如此,丁谓压过李迪,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在朝堂有林特助力,在后宫有刘娥支持,朝政岂不完全为他把持?

更重要的是,李迪知道,丁谓、钱惟演、林特等人,确如寇准所说,是纯粹的小人,否则也不会在寇准被逐出朝堂,宋真宗提议由他出任宰相的时候,他一再推辞,不愿在没有正直、强势的寇准的情况下与丁谓等人共事。如果宋真宗同意了这份名单,朝政被这些人把持,朝廷、国家,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太子之位是否能保?

李迪坚决不同意丁谓拟制的名单,尤其指出提拔丁谓趁机提拔林特居心叵测,二人在政事堂争吵起来。李迪怒不可遏,竟然抓起笏板,要打丁谓。丁谓见状,急中生智,转身去面见宋真宗,想越过李迪,直接向宋真宗汇报。

宋真宗正在偏殿“长春殿”,丁谓前脚刚到,李迪后脚就跟了过来。宋真宗不知二人的争吵,拿出丁谓拟制的名单,对李迪说:“这是卿等担任东宫属官的任命书。”

李迪听到宋真宗果然同意丁谓拟制的名单,因寇准被贬、太子差点被废等事积郁胸中的愤怒猛烈爆发。他对着宋真宗以及随后赶来的钱惟演、冯拯、曹利用、王曾等人怒道:“丁谓擅权专政,欺上瞒下,力结朋党林特、钱惟演等人,嫉妒寇准。林特之子杀人却逍遥法外,寇准无罪而遭贬斥,钱惟演靠裙带关系干预朝政,曹利用、冯拯结党营私,祸根都在丁谓。我愿与丁谓同时罢相,并交御史台弹劾驳正!”

宋真宗被丁谓在拟制东宫属官名单中挟私,更为李迪“咆哮朝堂”震怒,将李迪和丁谓赶出长春殿,留下其他大臣,商议解决之策。

君臣商议的结果:李迪、丁谓各降一级,罢免宰相,离开朝堂,到地方,是李迪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知州,丁谓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知府。

李迪正直诚实,见将丁谓逐出朝堂的目的达到,立即动身,前往郓州。

但丁谓却没有走。第二天,他在去往河南府前进宫向宋真宗“辞谢”。宋真宗问他为何与李迪争吵。丁谓回答:“不是臣敢和李迪争,是李迪发怒骂臣。臣愿意留下来。”

宋真宗听后点点头,命身边的宦官为丁谓赐座。

但当宦官搬来座位时,丁谓却道:“陛下己有旨,复臣平章事!”

但宋真宗只是让给他“赐座”,并没有说让他复任宰相啊?但重要的是宋真宗也没有否定!丁谓坐了一会,很快起身,去了政事堂,宣布自己已经复职,随后,宋真宗身边的宦官到来,宣布诏书:丁谓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不仅复任宰相,而且是首相!

李迪不仅想与丁谓同归于尽,以保护太子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在到任郓州后,还差点被丁谓逼死。

李迪到任郓州不到半年,宋真宗去世,丁谓再贬李迪为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团练副使,并派亲信“侍禁”王仲宣去往衡州。王仲宣到郓州,召见通判以下官员,却独独不见李迪。李迪“惶恐将自杀”,惊慌害怕得想自杀,“人救得免”,而王仲宣对李迪“凌辱胁迫,无所不至”,有人们见李迪,就将来人的姓名登记下来,有人赠给李迪吃食,王仲宣就则将食物扣下,放得腐烂发臭也不交给李迪。李迪的门客邓余实在忍不下,愤怒地对王仲宣说:“小子想杀我公,以向丁谓献媚吗?邓余不怕死,你杀我公,我必杀你!”从此邓余一直追随李迪,不离左右,直到到达衡州,而王仲宣对邓余颇为忌惮,李迪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人们常说,“君子斗不过小人”,李迪与丁谓之争,就是如此。因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规则、底线,小人则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在皇权时代,只要小人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君子又哪里斗得过小人呢?

参考资料:《宋史·真宗本纪》《丁谓传》《李迪传》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0)

相关推荐

  •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一.从华阳到汴梁 刘娥于公元968年出生在成都华阳,宋史记载"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祖延庆,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將軍: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從征太原,道卒."也就 ...

  • 大宋朋友圈 | 情商不在线是一种病 还容易招祸

    四六五 钢铁直男寇准情商总是不在线.这种总是活在严重自我意识中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达到人生的峰值靠的是聪明加运气,情商不够智商补,但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如荷塘月色小路的终端指向只会是"高开低 ...

  • 伪造天书往上爬的那个北宋小人物,后来怎么样了?

    ⬆️点我 ⬆️ 宋真宗画像 01 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宋天禧三年(公元 1019年),入内副都知(宦官名,正六品)周怀政当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大肆侵吞国库钱财. 这个才识平庸 ...

  • 北宋这个隐居诗人,与林逋齐名,才名惊动辽国

    魏野,河南陕州人,北宋年间与林逋并称的隐士. 他常年隐居于陕州东郊,那是一方有山有水的清幽之地. 在这里,他亲手植了几十竿修竹,还挖了一个进深丈许的山洞,名曰乐天洞. 他还在山洞前修了个草堂,背依云山 ...

  •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175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人文鼎盛卷) 175 节节败退 进入天禧四年(1020),赵恒已经病入膏肓,无法上朝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后来干脆长时间不露面,再后来,连说话都成了困难. 赵恒病势越重,后党 ...

  • 游彪:一代名相寇准的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危身奉上,佐国遭忧 寇准被罢免的同时,王钦若又被召回,再任枢密使.王旦倾尽余生的力量,阻止王钦若势力的进一步膨胀.以王钦若的资历,本来早已可以拜相,宋真宗也有此意,可由于王旦的反对而迟迟未能实现.不过 ...

  • 为何君子斗不过小人?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从孔子说完这句话,中国人开始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君子是品德高尚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小人是品行低劣的代表,是邪恶的群体.大家都喜欢与君子打 ...

  • 为什么君子斗不过小人,而小人还活的长久?怎样做就能斗得过小人?来听听

    为什么君子斗不过小人,而小人还活的长久?怎样做就能斗得过小人?来听听

  • 激荡四百年:自古君子斗不过小人,高睿想赶走和士开反被杀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664篇 早在高湛还在位时,和士开因为受宠,得以自由出入皇帝寝宫,最后竟和胡后日久生情,私通成奸. 高湛死后,高纬因为和士开受高湛的顾托之命,对他也非常 ...

  • 君子斗不过小人?

    君子斗不过小人?---与龚鹏程先生商榷 <龚鹏程大学堂>文章<新时代国学如何传播?龚鹏程:编好教材是王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古君子与小人斗,君子没有胜的.原因很多 ...

  •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

    4月15日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还有一句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 君子总讲道义,小人总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 ...

  •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有一句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君子总讲道义,小人总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 ...

  •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经典!!

    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 ...

  • 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深度好文)

    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还有一句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君子之所以斗不过小人,是因为: 君子总讲道义,小人总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 ...

  • 君子为什么常常斗不过小人

    点这里訂閱 baike1949 2015-04-07 君子人人敬之,小人人人恶之.然纵观历史到现实,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威风得意的事例不胜枚举,岳飞和秦桧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君子为什么常常斗不过小人? 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