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挖生活资源,营养孩子人生
翟剑锋
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有三方面内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所谓生活性,即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人总是首先存在于生活之中。若教育离开了生活,就好比没有营养的土壤,好比没有源头的死水,甚至好比无本之花。德国一位学者作了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 克盐置于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你会把放入 15 克盐的一碗美味佳肴愉快地享用吸收 ——当然包括那些盐。生活之盐只有融入教育之汤才能被吸收,反之,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上的论述上,见解独到而深刻,他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如何挖掘生活资源,营养孩子人生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 生活融于教育
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一切根本出发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小平同志指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指明了语文教育服务生活的大方向,语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 “ 服务 ”大文章。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长期的耳濡目染,长期的语用实践,逐步学会用语言与人交往,满足小范围的交往需要。然而,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尽量运用语言。”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语言就必须进到精粹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带领和引导孩子走进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着教师观念的改变,但是多数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变了教学方法,改了教学思路,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思想上,我们并不清楚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思想力来引导和支配我们怎样展开教育教学。
1、建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体为一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 “ 教什么 ”,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 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是走死胡同。其中,在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会查“ 无字词典 ”》一文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的学习要求不再是纯粹的学习教材,而是紧密联系生活,渗透生活,要求围绕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展开教学。学生不仅要理解什么是“ 无字词典 ” (即知道 “ 无字词典 ” 实际指的是生活和经验的知识),更要学会使用 “ 无字词典 ”(即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来理解词语的能力),并且将 “ 无字词典 ”的学习贯穿教材始终(即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终身学习观念)。就积极方面说,足以表现现代精神的、现代化生活有关涉的,为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所能接受的,才入选。教材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现代语文教育在内容上的体现。
2、构建方法、实践、创新三元合一为教学内容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础,也就是方法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目标作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的三维设计,其中的 “ 方法 ”就是指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所收获。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只是教给学生什么方法,更要启发他们思考寻找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什么手段来学习。要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增强方法意识。让学生明确科学方法是实现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和钥匙,“ 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 ”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是掌握了解决多种问题的工具。其次,还要进行强化思维培养,尤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课外训练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此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以后,还应强化应用掌握。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积淀在于应用。应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重视在语文实践应用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取信心、获得成功、获得教育、获得愉悦,不失为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良好途径。再次,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向重点、难点问题冲击,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语文学科的多解性特点充分显示了培养学生这种精神和能力的优越条件。
语文素质教育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务必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素质教育特有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二是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倡导“ 走出灌注 ”“ 走出课堂 ”“ 走出学校 ”“ 走出年龄 ”;走进场馆、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诱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及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去充实、去探索、去创造,促进学生和谐、全面、迅速地成长;三是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应当在准确、鲜明、幽默、生动的教学中,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让学生忘情其中,欲罢不能,其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 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 爱因斯坦语 ),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比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中,启发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和探究课文内容,譬如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讲述这个故事;独立读书感悟人物性格以及形象;查阅资料,弄懂课题,详细了解“ 卧薪尝胆 ”这个历史典故等。在学习探究中,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方法兴趣盎然地探究学习,培养了查阅、思考和别人交际和合作等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发现和反馈到的问题展开辩论或者思考:究竟越王勾践应不应该屈从吴王夫差,受尽屈辱?你怎样评价越王卧薪尝胆?从故事和越王、吴王的做法中,你懂得了什么等。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和收获:如果是我,我就不象越王这样做,我会联合其他国家打败吴国,这样既不会受尽屈辱,也没有卧薪尝胆的艰苦二十多年;我认为越王是个能屈能伸的英雄,想当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大家却都不否认他是个响当当的好汉;其实,吃苦没什么不好,能锻炼人,如果越王甘心失败,那么他永远不会成功,他真有勇气,真有办法;吴王给我的教训是“ 骄兵必败 ”,妇人心肠,成就不了大事情等。教学中,学生感受深刻,有方法,有实践,有创新,带给我无限惊喜。在一定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允许调整单元课文的阅读序列;允许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允许对思考练习题进行选择、取舍;允许师生交换角色,共同探讨。在倡导“ 自读 ”“ 自写 ”“ 自创 ”的活动中,着力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驰骋思维、独立思考,另辟蹊径,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考察生活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辨研习、去发现创造,尽一切所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让学生的注意、观察、追求、自信心等良好心理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尽情迸射出来,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爱好、特长去构建自己的“ 心灵构架 ”,以形成自身内在的与整个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素质,在学习、做事、合作、竞争中能充分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
二、巧挖生活资源 营养孩子人生
其实,生活的外延有多广泛,教育的范畴就有多宽广,关键的是,假如我们把学生困在井底,学生便只能“ 坐井观天 ”,假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草原,他们就会驰骋千里;假如我们将学生置于整个世界之中,他们就懂得了鸟瞰人类的一切文明或者丑恶。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熏陶。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教材,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每个练习 ,每篇习作都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1、慧眼挖掘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
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最终有所得。教学是生活的准备,但是教学本身不是生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意义不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教材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应该具有一双慧眼,面向儿童的生活去探究、发现和思考,将教学与生活巧妙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例如:教学古诗《绝句》中,有一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指导学生对 “ 杏花雨 ” 和 “ 杨柳风 ” 进行理解。
师:请你想一想,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景物?
生:写的是春天的雨和春天的风。
师:意思你理解了。我们都见过春雨吧,这是什么样的春雨呢?
生 1 : “ 杏花雨 ”应该是春天的时候杏花开了,春雨蒙蒙地下着,象是有一层淡淡的烟雾。
生 2 :春雨能滋润大地,春风能吹醒小草。
师: “ 醒 ”字用得好,看!小草睡了一整个冬天,春风一吹,小草揉揉眼睛,伸伸懒腰,醒来啦!
师 : 有谁淋过春天的雨 ?
生:我淋过春雨 , 感觉很舒服,衣服表面湿答答的,里面却是干的,淋这样的雨不会感冒, 有诗说得好 :“ 斜风
细雨不须归。 ”
师:你一定淋过春雨,才有这样的体会,会享受生活,会学习!那么,你怎样理解“ 杨柳风 ” 呢?
生:有句诗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的是春天的风好象剪刀一样,把柳树叶子裁剪地均匀
玲珑,这句诗里的 “ 杨柳风 ”就是温暖的春风,吹鼓了树芽,裁剪出精致美丽的树叶。
师:你肚子里的墨水真不少,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我很佩服你!
生 1 :这样的春风很和煦,很温暖,好象妈妈的手抚摸我的感觉。
生 2 :这样的春雨象是一张密密的网,这样的春风好象是燕子掠过的翅膀。
...... ......
其实,教学之中引导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 “ 杏花雨 ” 、 “杨柳风 ”,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敢于大胆想像,智慧之花竞相开放,教学高潮不时迭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目睹黄河滚滚以及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自然不会有胆战心惊的感受,就难以感情朗读,产生真实感受,就更不容易体会到艄公工作环境的特殊与艰险。教学之前,我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搜集到有关黄河气势逼人的录象,课堂上那雄浑磅礴、泰山压顶般的黄河,将学生带入忘我的情境之中,再来组织教学,就会身临其境,言出由衷了。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配上精心剪辑的音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2、教学中再现生活,教学过程 “ 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的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 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 “梳理一回 ” 。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螳螂捕蝉》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择其精彩一处以飨: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 疏可走马 ”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薛老师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 (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再如《蝴蝶谷》可以让学生课堂上画和贴蝴蝶,课后观察蝴蝶;《小稻秧脱险记》适合合作表演;《石榴》可以课后进行调查了解水果的分布,品尝水果并且进行习作练习;而《孙中山破陋习》通过模拟孙中山和母亲的辩论可以深刻体会孙中山的母亲为女儿缠足时痛苦和无奈的感情... ... 语文课堂上应当 “面向生活,通过生活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或者巧妙利用生活场景等启发思考,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并获得全新而深刻的体验。”
三、教育回归生活 立足长期发展
教育既然服务于生活,因此最终是回归生活,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 而且还必须关注孩子可能的生活 ”。教育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大大窄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因此忽视了人更高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还应关注孩子可能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如果课程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让学生陷于日常的、琐碎的生活之中,任凭他们自己摸索或者肤浅、甚至错误地认识而不加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就有可能由于没有方向而陷于停滞和消极状态,学生无法提升自己,更不用说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了。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可以开发、利用的一切资源,“ 走出灌注 ”“ 走出课堂 ”“ 走出学校 ”“ 走出年龄 ” ;走进场馆 ( 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等 ) 、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以此激发学生“ 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 ”( 爱因斯坦语 ),来启迪和熏陶孩子的心灵,开启和释放他们的个性,培养和帮助促进、完成他们的理想,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改造生活,这是新时代要求下的课程理念,更是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光荣和义不容辞的使命。让我们用爱和执著点亮孩子的前程,烛照孩子的心灵,酿造孩子的多彩生活,营养每一个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