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酒令文化吗?
酒令
现代人喝酒或点到即止,或不醉不归,酒桌上的酒令大多已经不用了。但是作为根正苗红的中国人,即使不会喝酒,也要知道老祖宗留下的酒令文化,今天就来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酒令是中国民间风俗之一,
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小游戏,
它是一种中国特色的酒文化。
它的历史由来已久,
最早诞生于西周,
完备于隋唐。
那酒令究竟怎么玩呢?
在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我感觉形式有点类似“谁是卧底”,内容比较像成语接龙。对于古代人来说,喝酒还得要会诗词歌赋,否则一定会喝多,怪不得大多诗人酒量都那么好。行酒令的方式种类很多,除了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猜拳”和“击鼓传花”也是酒令中最常见的一种。
虽说是酒桌上的一种助兴小游戏,但是也表现出了古人好客的传统,当然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虽说酒令是用来罚酒,但是目的是为了活跃酒席间的气氛,否则多尴尬啊!
中国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这与酒令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看来古代的诗人经常用酒令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历代饮酒行令
1
春秋战国:投壶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史记:淆稽列传》就载有投壶盛况。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画馆里就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投壶石刻图。投壶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足以可见其流行程度。
2
魏晋:流觞曲水
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之上,已之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使之不同凡响。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晋穆帝永和9年3月3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当然在中国民间亦有将此简化只饮酒不作诗的。
3
唐朝:藏钩·射覆
唐朝,“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胜饮篇》中有:“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当酒令敏演到唐代时,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当时较盛行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似“猜有无”一样。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唐代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4
明清:拧酒令儿
明清两朝流行的酒令当推“拧酒令儿”,即不倒翁。先拧着它旋转,一待停下后,不倒翁的脸朝着谁就罚谁饮酒,粤人称“酒令公仔”。
为此,俞平伯先生引《桐桥倚棹录》称其为“牙筹”。它是一种泥胎,苏州特产,一般为彩绘滑稽逗乐形象。
酒令,按形式可分为雅令、通令和筹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雅令虽然情趣古雅,然而一般人做不来,所以“通令”这一大众化的酒令应运而生,划拳这一普通百姓喜爱的酒令,还有比其文雅一点的击鼓传花。“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
古代有名的“雅令”:卜箕子令、调笑令、浪淘沙令、花酒令等。
古代有名的“通令”:划拳、大众令、花样令、两只蜜蜂令、玩骰子等。
酒令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佐酒助兴、活跃宴席的重要手段,更是使中华文化入于酒,而为之“酒中的文化”。喝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小编希望每一个饮酒的人都要注意哦!
如果觉得我们推送的文章不错,欢迎点赞留言转发。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有温度、有高度、有态度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