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村--呈坎古村(上)--梦寻徽州
呈坎村,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偏西约十六公里。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末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也是目前我去过徽州古村中历史唯一可与许村一比的古村落了。呈坎村以罗姓为主,罗氏始祖罗天真、罗天秩为同一曾祖的堂兄弟俩,江西南昌府人。罗天真,号文昌;罗天秩,号秋隐。罗氏兄弟值“唐末之乱,屣弃家产,遍择里居。至歙西四十里,地名龙溪,改曰呈坎。”堂兄弟二人分别定居于呈坎的东南部和西部,成为呈坎前罗和后罗的始迁祖。可见,罗氏二兄弟迁此后方易名呈坎,这个名字也沿用了1100多年了。呈坎是我国现存保护得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有着“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称誉。该村至今仍保存着明代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街巷水系,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有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社屋、祠堂、民居、亭、桥、更楼等古建筑多达300余处,令人拍案叫绝。早在1996年,罗东舒祠就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呈坎古民居建筑群(共22处)又荣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村落,两次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数目达20多处,十分罕见,而呈坎也因此享有“国保之乡”的美誉。正所谓:徽州民居甲天下,呈坎民居甲徽州。刘海粟曾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呈坎,素有“中华八卦村”之美誉。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朱熹游完呈坎,当即赞誉其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要知道朱熹对于周易八卦也是研究颇深的。有人这样描述呈坎古村:“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因而当年罗氏先祖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遂举家迁此,“择地筑室而居焉”。呈坎四面高山,有利于夏避东南飓风,冬避西北寒风事业恶劣天气,又利于避火防灾。从高处看村落,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小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它们分别是:东面为灵金山、峰山;西有龙山、鲤王山;南临观音山、马鞍山;北靠葛山、长春山。八座山峰,成不规则分布呈坎四周,山与山之间则有梯田相互连接,地形成八卦之坎卦,即外八卦之势,呈坎村就在八座山夹一河的盆地之中。整个村落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势,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一般。其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风水理论要旨,难怪老朱一眼就看出名堂,慷慨送出“江南第一村”的崇高赞誉。
进村前的岔道口。途中右侧小山包属于观音山的山脚,山包上的民宿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呈坎古村,也是了解其八卦村地形的绝佳地点。左侧就是呈坎村的南端,并不在景区范围内。如果不是因为写帖子,我至今都不知道全国重保之一的长春社就在这里,另外还有一座明代民宅王永龄宅(俗称桂花厅),通通错过,可惜了...
隆兴桥,屹立在被喻为呈坎村第二水口的村南,并驾于两条梅花坝之上,由呈坎罗氏19世组罗弥达在明弘治年间,捐资万两黄金所建,清代曾重修,其名取意于生意可以兴隆发达。桥长46.6米,宽6.6米,桥身高出水面达8米,气势雄伟,也是皖南地区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这次池塘里的残荷收拾干净了,水色碧绿,天光云影,一派诗情画意。
来了两次,总觉得呈坎不大。这次终于弄明白了,因为沿水的这些徽式民宅,基本已经被改为精品民宿,普通人等不得其门而入,可供游玩的区域自然就少了许多。真不知道该为这些民宅庆幸、还是悲哀...
无论如何,在这样的亭台水榭、清荷弱柳中枕水而居,一定是我梦想中的理想生活...
村中的这个大水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永兴湖。
居住在湖边民宿的人,居然还可以享受鱼钓之乐。
虽然是摆拍,但徽式房屋的白墙黛瓦与红色黄色的秋之收获相互映衬,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感觉依然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升起...
荷风丽影
我总是觉得,在对于水口园林的规划布局上,呈坎绝对是不亚于宏村的存在。
永兴湖西北角,有呈坎古村独特的“坎”文化。
首先见到的是一块奇石--龙福石。
神兽和平安坎。
神兽是呈坎独有的守护神,它有一种习性,就是只进不出,为进鬼吞妖之物。一开始我还以为就是狮子呢...这样看,果然还是有所区别的。
神兽的脚下有一道门坎,门坎上雕的是三条鱼共拥一个鱼头,象征地位与和谐;两边有云纹,云纹在古代是与龙并提的,唯有皇家独自享用,因此,这道门坎在这里象征着一道帝王之“坎”。呈坎村口之坎乃祖宗为子孙荫福而建,有“跨坎有余,平安得福”之意,跨坎顺序为男客先迈左脚,女客先迈右脚。也就是徽州俗话所说的:“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
文献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进深150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8平方米,现仅存门屋及寝堂,均为七开间。寝堂正处于修缮之中。祠名“文献”匾现存于罗东舒祠。文、献分别为宋代罗愿、罗颂二兄弟的谥号,二人分别以史学、理学上的成就而名垂青史。其中罗愿为史志学家,编写出了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
永馨府倚水而建,亭台楼榭可谓应有尽有...一派诗情画意。从前民间这些丰富多彩又极富民族特色和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东西,现在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古村落里找回些许痕迹,不能不说是对当今空洞浮躁的精神文化一种莫大的讽刺...
自然也不会再有“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这么诗意的闺怨了...
灵秀亭,又称送别亭,过去一般妻子送丈夫、家人送子女出门,送到这里便止步告别。村中街道的花岗岩石板路,是由前罗20世祖罗震孙于弘治年间捐资铺就。徽商之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门后是一个两进两天井布局,现辟为易经馆。大堂前柱联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此也为清华校训,语出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奇书--《周易》。
二进天井
侧门上的砖雕,有鹤、鹿、蝴蝶图案,寓意福禄寿。
从侧门进入,旁边是一座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在明代,砖木结构民宅几乎可以达到的最高层数就是三层,而单单在呈坎,这样的楼房竟然就有八座之多。
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宋、元护缝制装修,即所谓的“一板一栨”,这在明代建筑中也十分常用。之前在潜口古民居处明园就接触了不少,而在呈坎,这几乎成为了标配,足见其古建历史之悠久与珍贵。
又一明代古宅--胡永义宅。
入门为天井,后为三开间两层楼房。
二进是围绕着天井的一个走马式两层楼房。
这间两层楼阁,叫五房厅,也就是胡忠连宅,是一座明代商人住宅。
一进门厅破落不堪
二进为两层楼房。
临街部分是旧时当铺,青砖台面做得比较高,差不多一个成年人身高,原因大家都知道了吧,就是居高临下、在讨价还价时取得心理上的优势。
侧边砖石拱券门。
燕翼堂,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两进三间三层楼院落,前厅后室,气势宏伟,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祖屋,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又是一座罕见的三层楼房。
雀替与坨墩皆雕成卷云状花纹,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看来去潜口民宅博物馆这堂课没有白上...
侧壁这个挑檐下是贴墙的丁拱上接一斗三升,上架桁才,其上又是斗拱,以斜拱上架檩条达到出挑更大的目的,十分精巧。
上栱的平盘斗雕饰华丽。
中堂上悬“齿德齐荣”牌匾,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后以“齿德”代指年龄与德行。
堂联为:思贻父母以令名,聪听祖考之彞训。
侧厢内藏有楼梯可上。
二进大厅柱联为:优然见位忾然闻声,礼以待人恭以致昌。礼仪之邦啊。
堂匾为“福德寿世”。
石块上所开这个楔子形的开口知道干什么用的吗?用来支撑堵门的木条的...
至此,燕翼堂已参观完毕。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燕翼堂曾被世界消防组织评选为“世界古代消防奖”!纳尼?!没错,且容老牛来说个究竟。原来,从建设伊始,燕翼堂就融入了诸多主动防火的理念:在其楼层的木板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干细沙,细沙的上面再铺上一层方砖。如果家中出现火患,火热势必向上蔓延,木板会先被烧掉,此时,干细沙会落下进行灭火,随后小方砖也会落下进一步灭火。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灭火方法略显简陋、原始,但是它堪称开辟了消防自动化工程的先河,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当然,没得上楼,只能如此科普了。
相比于我们的祖先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山寨成风、抄袭为荣,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的文化自信哪去了?
同样天灯巷里,还有汪和平宅,当时正在修缮中,不久以后游客有机会一睹真容。
再往里,又是一栋明代民宅--罗光荣宅。
砖雕门罩为垂柱式,枋间有斗拱造型。
更楼,也是呈坎古建的一大特色。更楼是一种过街楼,建于街口上方,上有木板搭建的小楼阁,向街方向开有瞭望窗口。除具备打更之功能外,还可作瞭望示警之用。呈坎现存更楼三座,另外两座是后街南边的下更楼和钟英楼,可惜当时没注意,漏掉了下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