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玻璃20年,他将星空放进杯中,缔造出东方的玻璃幻境
原创 李不知 了不起的匠人
添加微信:lbqdjr012 进群享好物团购
我们对玻璃应该有更多的诉求/《玻璃》
玻璃器
©王沁
王沁 · Qin Wang
王沁1978年生,景德镇人,现居中国上海,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其作品被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Alexander Tutsek-Stiftung 基金会、苏格兰皇家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多家机构及个人收藏。2012 年成立“王沁工作室”,工作室除艺术创作以外,还积极探索文人器物创作研究;2018年,王沁与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共同创立品牌“玻心璃语”,并担任品牌的艺术总监,不断探索着玻璃的无限可能。
▼
2000年,从参观上海的国际玻璃艺术展开始,王沁与玻璃结缘。也正是00年,玻璃专业开始引入中国各高等美术院校,但即使到今天,玻璃依然被排挤在国内主流手工艺材料的边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大多生长在被工业化玻璃制品包围的城市,普通人对玻璃的了解,往往停留于传统的表面,对于玻璃这种传统材质可能呈现出的形态、可以表现的题材的认识,也多流于狭隘。而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王沁,清楚地知道这个困境。
▼
王沁正在烧制玻璃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艺术家,更不需要那么多的玻璃艺术家,很多的学生毕业以后,都正面临着转行的困境。”
-1-
在沉潜的细节中,实现心与手的对话
2012年,王沁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由偏向个人的纯粹艺术创作,机缘巧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成为了一个有十多人的团队。他最大的理想和希望做的事情,是团队的成员,通过自己对专业的虔诚,和努力,获得尊重,和体面的生活。作为复合型的工艺品,玻璃有自己的语言和轨迹,很难有一个人对于所有的玻璃品都精通,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王沁正是为了将能量发掘到最大,挖掘玻璃的无限可能。
▼
玻心璃语 · 暮合
上海博物馆的热力剧场,便是将这种可能性向大众展示的渠道之一。 王沁将传统的玻璃单一演示,演变成了具有时尚属性的完整剧目,并从玻璃本身的特质出发,赋予了戏剧感官的冲击力。
他的主演团队,都是普通的设计师,专注于手下的事,无表演欲望的呈现,包括演员的羞涩和纯真,都让剧目呈现出了一种独特性。
▼
玻璃环绕于匠人之手,淬于火中,变成了可操控的,流淌的美丽。散漫于天的火树银花,将玻璃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场之外,玻璃工作者的状态,又是另一种体现。不同于剧场展示出来的光鲜,日常玻璃的制作过程琐碎繁杂,手工艺需要一些重复性的劳作,体现在日复一日的辛苦中。
要想超越技艺的限制走向轻松自如,不仅需要严苛的自律和控制,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审美和理念贯彻始终。种种辛苦,是一种修炼,重复也自有他的诗意所在。在王沁的工作室,你可以体会到这一种诗意。
▼
王沁工作室创办于2012年,位于上海G+玻璃主题园区,轰隆隆的卡车时不时碾压过路面。但当进入到工作室之后,人自然会安静下来。
-2-
以玻璃铸心,在人间之地栖居
纵然外界喧哗不息,王沁与他的工作室,始终坚守着一些纯净自如,却不造作的东西。他们以工作室为轴,创意向各个方向延伸。2018年,由王沁担任艺术总监的“玻心璃语”品牌应运而生,蕴含着对玻璃材质的全情投入和对高品质的坚守。每一道工艺,都是在沉潜的细节中实现心与手的对话,阐述合度的技术美学。
▼
玻心璃语 · 四季杯
星空壶和杯子,是王沁工作室第一款最有认知的产品。设计这套茶具,团队花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系列里,王沁通过复杂的工艺,将广袤深邃的星空定格在玻璃茶具之上。
通过1700度的高温烧熔在玻璃中,使其内部呈现出好看的色彩和运行轨迹,以及日月星云的奇幻景象。纯手工制作,每一款的星空都是独一无二的形状。
▼
将星空浓缩,通过壶钮与宇宙对接。在泡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壶内倒映着的景象,这就是“壶中日月”。
因为制作过程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对于温度的把控也极其严苛,所以王沁大部分作品报损率高达60%,只要稍有偏差,他就会亲自用锤子敲碎烧制出来的成品,所以每只最后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茶器,都是完美而珍贵的。
王沁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包容且不逾矩的心态。尊重传统而不泥古,使用玻璃这样一种当代意味浓厚的材质,与当下相融合,成就了他悠然精致的生活方式。
▼
玻心璃语 · 星夜银月黑壶
直到现在,王沁仍然探寻着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微妙平衡。
“我还是希望纯粹一点,因为有的时候想想人一生就这么多年,我现在也40多岁了,有的时候就不要后悔,做就做了,胆子大一点,该冒险的时候就冒险,那么至少你老了不会后悔。”
▼
小区有很多流浪猫,王沁偶尔会和师傅烧制一些玻璃质地的猫窝,给流浪猫提供栖身之所。“等我不开工作室了,我可能会去当一个花农吧”,王沁笑称。
-3-
采访Q&A
Q:您可以简单介绍下玻璃艺术吗?
A:玻璃充满了诗意,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历史时期,玻璃拥有的特殊性质也是一系列影响力的综合体;它没有边际,可以赋予任何想象。
Q:您在制作玻璃时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最大的挑战是平衡各种关系。玻璃在制作过程中,有自己的语言和轨迹,如何有效的借助这种未知性来引导人的精神游历,这也是玻璃材料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尊重玻璃材料本身,不要只想着控制它,而要尝试着与它对话,理解他,融入它。
Q:到目前为止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件作品?
A:每件作品都是阶段性的小结,与当时周遭的事物都有关联性,很难说最喜欢哪件作品,都折射着自己成长的一些经历。
Q:未来您有什么规划和目标吗?
A:未来一方面要做好教学工作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我创立了“玻心璃语”这个品牌,希望将玻璃这一媒介以最精当的方式、更多元的形态与当代的日常生活衔接融合,提供一种美好、现代、艺术化的生活方式,探索和分享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
Q:您平时除了制作玻璃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吗?
A:爱好很广泛,但很多都没时间进行了。可能注定此生与玻璃结缘,我的名字“沁”从字面上看如冰如水,也很有玻璃的质感。所以我希望近些年能够专注通过玻璃艺术实践寄寓自己的心灵意绪,并以此来辅助修身养性、涵养身心。
-Fin-
运营 |匠匠
编辑 | 金木
原标题:《◎发现中国好手艺.09 | 研究玻璃20年,他将星空放进杯中,缔造出东方的玻璃幻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