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补益无效,国医大师任继学老先生有妙招
任继学
人出生后,造血之源究竟是来源于心、脾、肝,还是来源于肾和髓的问题,至今尚未很好地加以澄清。因此个别不了解中医学者就造血之源是本乎于心与脾,而有不正确的看法。笔者为了纠正对_上述问题的不正确看法,特对中医的造血之源提出管见,供同道们斧正。
中医认为由胚胎至初生前,血液生成之源是由心、脾完成的,即古人所谓:“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 也,盖人生后它的造血过程是:“中 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此处中焦是指脾胃而言,就是说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分解,转化出水谷精微物质,借脾的转输之功渗人营血,其浊气(精微)归心,再由心运送至肾,即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精得脾胃之精充养,则肾精充足,精足则生髓,髓得命火之温润,相火之温化,则精髓生化出赤液而为血,血之所以色赤是因为火色赤使然。
故李中梓日:“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林佩琴亦曰“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以调和五脏、洒陈六腑者,血也,生化于脾,宜布于肺,统于心,藏于肝,化精于肾。”黄宫绣氏曰:“肾中之 水....泌其沣液、注之于脉。
一身为血,则是肾中之水实为养命之源、生命之本。”即是上述之义。因而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血极病,主要关键在于补脾益肾、益气养血,同时也应注意治本病:“补不在水而在火”。所以药用紫河车、鹿胶、龟胶、白术、茯苓、牛髓、鹿骨髓、巳戟肉、白首乌、山萸肉、仙茅、熟地、黄精之类治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