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湖轶事之三 · 蚌湖变迁 | 作者:何庆成

蚌湖轶事之三 · 蚌湖变迁

作者:何庆成

一、蚌湖的前身

旧潜江县城的确切位置

据康熙潜江县志记载:“唐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属荆南节度使,白洑今县四十里,五代改为安远镇”。可以推测这里说的白洑与后来的白洑不是同一位置。

“宋乾德三年改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大水圮三十年癸已徒今治”。根据康熙潜江县志可知,旧潜江县治在安远镇。

另据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湖广图经志卷》,“潜江旧治在县西四十里的豆子湖南,基址尚存”。根据史学撰稿人杨金德先生在《潜江旧治安远镇位置考辨》一文中指出:“利用地球卫星影像辨析,可以推断王场渔场就是豆子湖遗存”。王场渔场在高石碑镇的蚌湖七组东北角。“即可以推测定安远镇的具体位置了。在王场渔场西南面地势相对较高,曾长期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垦殖为劳改农场,以后移交林业部门,1974年建成水杉种子园基地,目前已经林木森森。这里应当是安远镇遗址的西北角”。综合推断,安远镇应该在高石碑镇蚌湖七组至潜江市蚌湖林场二队的范围内。且“与文献记载吻合”。

错把白洑当白秋

据说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以人户输纳不便,江陵府(现今荆州)建议升白秋为巡院,并派专员考查白秋,落实位置。两位专员是坐船来,由于年岁有点大,旅途辛苦加上晕船,当一听到船工吆喝着“白。。。”,就稀里糊涂的在白洑码头下了船,实际上一字之差的白秋码头还在下一站。既然在白洑码头下了船,地方官员知道后,自然是好酒好菜的热情接待,专员们晕头晕脑中竟然办理了升白洑为巡院的正式手续。回到江陵府后,专员意识到错把白洑当白秋,于是来个欺上瞒下,向上交差的呈文依旧表述升白秋为巡院,而向下则将错就错实升白洑为巡院,并一直流传至今。后来康熙时的潜江县志可佐证,其记载有“宋乾德三年改安远镇为潜江县属荆湖北路”,并说明“文献通载是:当年升白秋巡院为潜江县考旧志被置征科巡院,于白洑无白秋,地方秋疑即洑之,讹今并存之。”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传说萧祭在赴任岳阳郡王时,经过白洑看到豆子湖水与襄河水(汉江在襄阳到汉川这段也叫襄河)有明显区别,而且景色也非常漂亮,就在此稍作休息过。后来他当了西梁皇帝,就有人在此地修了一座关帝庙。开始香火挺旺,也灵验。随着朝代变迁和洪水侵蚀,香火淡了,更谈不上灵验了。在五代时期庙里的和尚生计都无法维持,和尚们也无心在这座庙里修经理佛,此时更看到白洑征科征收的粮食和布匹被大船大船地送往郡府。主持本身是苦大仇深,很同情老百姓,痛恨贪官,就动了抢粮食的念头。几个小和尚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天凌晨,趁几个在船上的粮食看守们打瞌睡之际,把船舱的粮食偷走了。荆湖北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派专员调查,发现是关帝庙的和尚所为,立刻派人查封了关帝庙。哪知庙里的和尚早已带着粮食全跑了,专员非常恼火说:“我看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随后下令把关帝庙给烧了。这就是在蚌湖流传到今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故事。

后来,征科白洑改为安远镇。当时的镇并不一个行政机构,相当一个军事机构,一般在大型码头上都设镇,如后来万里镇,兴隆镇等,负责维护当地治安,押送征收粮款等。

蚌湖版的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原来的豆子湖是与汉江连着的。梁太祖赐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为王,镇江陵筑堤防。在修筑白洑段堤时,为了节约开支,减少人力物力,大堤就从豆子湖上过,把豆子湖一分成二。筑这段堤十分困难,且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有一李姓的筑堤民工,原本家景十分贫寒,再加上是前朝皇姓,常被欺负,劳动强度也比别人的大,就这样一个强壮的大个子男人硬被整得体弱多病。筑堤是从两边向湖中间筑,当堤筑到湖中时,湖水川流不息,堤底的土被水冲走,这位李姓筑堤民工刚好挑担土到那里,上面土就被崩了下去,连人带担一起被冲进了湖里,淹埋在泥水中。官府本来就无心打捞,但还是派人做了个样子。李姓民工被永远的埋进了湖里。他的婆姨闻迅后赶来,在湖边哭了三天三夜,把这处大堤都哭的塌陷了,也没见丈夫回来。最后他的婆姨投湖自杀了。这是不折不扣的蚌湖版孟姜女哭长城。

三贤堂、莱公池和城隍庙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改安远镇为潜江县治。县治所辖十一个乡、以及安远镇和师子口镇这两个镇。那时,一直是风调雨顺,年年都是丰收年,特别是南宋期间。有人现在对宋朝的经济进行了评估,那时的潜江县人均年收入达四百六十多美元,比同时期的强盛欧洲都要高。自然,建县后就大兴土木,除了建县衙等配套机构外,还兴建有学祠、药师院,城隍庙等。

三贤堂就在潜江县学祠。在宋代,各种学派得到了大力发展,县学祠就是儒家教学祭祀的地方。潜江县学祠跟长沙的岳麓书院同时发展起来的。到过潜江县治的有三位贤人,他们是:唐质肃公,真名唐介,皇赐质肃公,江陵人,深明大义,德行高尚,与同朝包拯齐名;毕少卿,真名毕渐,潜江籍状元,官名少卿,勤奋好学,足智多谋,在外交才干上突显出他的谋略和胆识;孙大监伟,姓孙名伟,官名大监,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同为荆南郡人(当时江陵、潜江等都为荆南郡)。学祠里敬奉这三位贤人,展示其功德,供后人朝拜和学习。南宋《舆地纪胜》明确记载,“三贤堂在潜江县学祠”。

莱公池在潜江药师院。药师院是指专门传授药理、法理等培养医师和祭祀的地方,也是少有的由官方办理的机构。莱公是指北宋名臣寇准。从小勤奋好学,十九岁中了进士,曾在今湖北巴东任过职,先后多次被立为相,抗辽时英勇善战;也曾几次被人陷害,但皇上仍相信他的为人、文采和能力,特立他为太子太傅,称莱国公,后死于海南。皇上对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动,特许他回乡安葬,他的灵柩路过公安县时,当地老百姓为他剪纸钱祭祀,纸钱无处放,就折断竹子,插地上挂纸钱,没想到竹子竟然活了。这件事由侍读(官名)王乐道撰文,刻在石碑上,就地建庙祭祀他。因此,在潜江的药师院也修建了莱公池,供人们祭祀。南宋《舆地纪胜》也有明确记载,“莱公池就在潜江药师院”。

城隍庙选址。传说是潜江县治筹建城隍庙时,下拨的专项银两已经都到位,但城隍庙选址还没有落实。县太爷急得团团转,专请周边寺庙主持出谋划策。官员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要建在关帝庙的原址但是多数人反对,有的要建在南边风水好些的地方。古代把靠江的水南为阳,水北为阴。如襄阳、岳阳都靠江,只有靠江近,才能灵验。这样看来就只能建在县治的东面或西边,面对如此这般争论不休的官员,县太爷立马站起来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选址在西面!”后来,请主持们考查落实到今蚌湖二组西北角。“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其实本没有政治含义。

随着洪水冲垮县治而搬迁至斗堤,敬奉有三贤堂的学祠、建有莱公池的药师院等,究竟是埋入了江底,还是搬到别处,却不得而知。

二、蚌湖市的兴盛

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

县治迁走以后,原安远镇地域由中港乡管辖,中港乡治设在后来的上蚌湖与下蚌湖之间。乡太爷们都非常虔诚,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靠近下蚌湖的城隍庙朝贡。汉江年年都有大的洪水,经常有江堤冲垮,汉江河床经常改道,冲口的位置也不断在变化,一时城隍庙东面,一时城隍庙的西面,城隍庙却不会受任何影响。人们就更加相信城隍庙有神的保护、相信城隍庙的灵验。“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的说法由此而起。

蚌湖市的兴起

新任的乡太爷到城隍庙进香,神点化说,县治虽然迁走了,只要城隍庙还在,这里一定会兴市的。因此中港乡乡太爷始终保持与县太爷非常亲密的关系。多次洪水的冲刷,元朝长期征战,导致老百姓赋税非常重。虽然县衙很少在中港乡征收赋税,但乡太爷对老百姓的赋税不减,用作乡治的建设。与此同时,乡太爷非常开明,通过减征赋税,奖励守法经商,兴办商业门类。上蚌湖有个陈家场,下蚌湖有白秋,起初都只有几家小作坊,很不景气,后在乡太爷的治理下,使陈家场先开始兴旺起来。

随着汉江的变迁,蚌湖的湖逐渐形成,陈家场和白秋在神灵点化下就改为蚌湖,蚌湖市正由此兴起。以乡所为界就有了正式的上蚌湖和下蚌湖之说。

有人对这个乡太爷不满,状告乡太爷收刮民财、贪赃枉法和贿赂朝廷。由承天府直接派人来调查,却没有发现他什么问题,不但没处理这位乡太爷,反而说他有雄才大略,并调任到承天府去了。

御赐“蚌湖秋月”

蚌湖的湖很美,适宜居住和生活。随着大量的移民的到来,乡太爷把旧县城石头、砖、木材搬到下蚌湖,兴建起了堤街、后街和兴隆街。来往的客商急剧增加,而且生意非常兴隆。为了减少土匪对集市的干扰破坏,还在周围设立哨卡,如:上蚌湖南在邵巷子、北在长恼渊渡口;下蚌湖南在廖巷子、北在重集场渡口,这样保证了蚌湖街的安宁和兴旺。

据考证整个蚌湖街长达七里三分(前面讲的是把安远镇与蚌湖连结起来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时代的)。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蚌湖市,在明朝,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走水路送母亲灵柩到安陆(现钟祥显陵),路过时被蚌湖市的繁忙景象和怡人的环境所吸引;返回时,县太爷专程赶来迎驾,并观看了蚌湖集市、视查了蚌湖的湖,尔后,挥笔写下了“蚌湖秋月”四个大字匾额。于是“蚌湖秋月”就名扬整个承天府(明朝湖北是承天府所辖区)。

我的前文轶事之一中讲了康王写的“蚌湖秋月”,这是错误的说法。当时康王只赋了“盘龙菜”和“勤行铺”。

天地良心,神判断

传说有一次乡太爷派两个乡丁下乡去收税,收税回来交帐,乡府已打烊了,就没交出去,税银锁在寝室的桌子抽屉里。乡丁们都住一个通铺,十几号人,这两个乡丁洗澡后就睡了。有个在外面赌博输了银子的乡丁很晚才回来,正生着闷气,突然看见抽屉上了锁,觉得机会来了,肯定是今天的税银没交出去。于是,他撬开抽屉,盗走了税银,并制造两个收税的乡丁监守自盗的假象。第二天发现税银被盗,反映到乡太爷那里,乡太爷就说,税银是你们俩收,肯定是你俩拿了,你俩现在承认了,交出来我就不上告到县衙去,并给你们一个从轻发落的机会。两个收税银的乡丁你怀疑我,我怀疑你,都说不是自己。盗了税银的乡丁做贼心虚,就到城隍庙去烧香,乞求不被人发现,这一切都被正在香龛后面打坐的主持听见了。

乡太爷十五去城隍庙祭祀时,主持就一五一十告诉了乡太爷,说的一清二楚。乡太爷第二天就召开全体乡丁大会,宣布:我们请求了神灵,人在做,天在看,天地良心,神判断。是我们乡丁中的一人盗走税银,现在只要能老实承认,我们可以从轻发落。会散后这个乡丁害怕神灵,就主动到乡太爷那里认了罪。洗净了两个收税银乡丁的冤屈,盗贼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天地良心,神判断”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无论怎么隐藏,都会被发现的。

三、蚌湖市的衰落

蚌湖的鼎盛时期在明末清初,后来洪水冲垮了乡治,田家谭就是那时形成的。乡治迁移才开始衰落。乡治迁到王家场后,乡治的配套机构也跟着迁移,往来蚌湖的客商也慢慢减少了,治安管理也是形同虚设,继而土匪横行霸道。

虽然,从前的景气不再,但蚌湖作为市集依然顽强地存续了大几十年,直到后来的日本侵略,一把大火,导致蚌湖市完全毁灭,只剩下了城隍庙。在这之前,蚌湖兴市时期长达五百多年。

解放后,大力发展教育,把城隍庙撤了,其建筑材料用作兴建了蚌湖小学和蚌湖公社礼堂。城隍庙持续上千年的历史,它是蚌湖变迁的见证者。

后记:

蚌湖这块热土,它拥有莱公池、三贤堂、县学祠、药师院等等承载着的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近两千年有记载的灿烂文化;它更是老潜江县城的所在地,从建潜江县治到迁至斗堤,历经长达三百二十八年!

潜江是水杉的第二故乡。在老县城旧址上,蚌湖有着潜江唯一的一处水杉籽育种基地,请以我个人的名义,也代表整个蚌湖人民的心声,向有关部门反映,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给遗址做上一个标记,同时将这片育种基地,组织专业人员一起看管起来,经过修缮整理,为乡村观光旅游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何庆成,1953年8月生于湖北潜江。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现退休,居住在北京。
往期精彩回顾

文学原创 ·《蚌湖轶事》(之二)作者:何庆成

文学原创 ·《蚌湖轶事》作者:何庆成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降温了,大家注意保暖哦!

需要安装暖气的朋友请行动起,

装修好了的房子都可以安装暖气!明装暖气具有安装无尘快捷、不影响装修风格、随装随用、省气节能、升温速度快等特点!温暖热线13072708868小松鼠采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