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雀笼
力荐一篇20年前的文章:
《广州的雀笼》
原文出处:林维迪,《岭南文史》1992
广州的雀笼,是南方雀笼的代表,它取粤东各地的优质材料精工制作而成。可以说,一个雀笼是集民间工艺中的竹工、木工、竹雕、木雕、牙雕、骨雕、瓷器以及刺绣,油漆的工艺精华组合而成的。
广州雀笼以圆顶为主,除粗糙的临时使用的雀笼外,初期是没有方形的。圆顶雀笼俏相、俊秀。笼身线条流畅,如溪水之淌流,很有韵味。圆顶雀笼是改造北方方形鸟笼而成的。据行家说,其始创者为“牛笼”。牛笼的用料讲究和造工精致而名传后世。牛笼没有过多的装饰,它以朴实无华取胜,成为南方各地雀笼行业中“巧夺天地”的最高级的工艺品。牛笼的种类较全,但主要以相思笼和画眉笼为主、为贵,为世人所争购。
牛笼之后,有李姓的阿虾和阿明俩兄弟的雀笼,他们继承牛笼的传统,在做工上也和牛笼一样,具有四个“度”(吻合度高、打磨度滑、牢靠度坚、正圆度圆),做到笼身的枝条对正,其精巧的手工仿如牛笼,因而也名传于世。
师承不易。力学始成。阿虾阿明之后,有赖北场,其雀笼做工细密、罩枝笔直,成形不变,素中有雅。被为“北杨笼”。赖北杨,又名赖世恩。清远县人,生于1914年。16岁时学师于韦壮,以精制波笼和绣眼(相思雀)笼闻名于世。1988年他停止做笼工作,今年(1992年)已78岁,尚健谈。
与赖北杨同时的有潘坤,“坤笼”的特点与“北杨笼”相仿。
赖北杨有徒弟四人,其姪赖洪、赖镜彬以及陈带、韦卓兴。其中赖镜彬和陈带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与卓康、杨泉、余富、余达等被称为广州雀笼的六大弟子,而广州雀笼的五大名家即为牛笼、虾笼、明笼、北场笔、坤笼创制人。广州名家的雀笼已经变成欣赏笼了。
现在的雀笼已经分为实用笼和欣赏笼两大类,而以欣赏笼为珍贵,亦多为收藏家所寻觅和收藏。即使不是收藏家,爱好此物的人,也以得到一个名家雀笼为慰。得到一个名家雀笼,不一定拿来养雀,一个空笼放在家里,既可以不时玩赏,陶冶性情,又可以'治邪'(九正堂释义:“治邪”,广东话,粤音:zi6 ce4,祛邪;辟邪)。据民间习俗传说,笼罩的枝条初定,是以八卦的符号共三十六划而定的,所以,雀笼本身就带了一定的'灵性'。还说,越老的雀笼,越能够把妖魔鬼怪笼住。因此,凡邪恶之物见雀笼即逃之夭夭,所以,有些人即使不是养雀的也挂上一个空雀笼在家里,仿如张贴之门神。名笼当然不同一般,持有名笼的人,不一定有世俗的意识,但却有视名笼为珍宝的思想,因此,都惜之如珠玉。
据说,清朝道光年间,有一名宦,名叫沈蛇,他有一个象牙笼,整个笼子包括笼钩、笼爪、笼身、笼脚、站杠、站圈、雀杯以及其他配件无一不是用象牙雕刻组装而成。笼呈方形,浮雕处处,皆精巧玲珑。手工夺天,雅致可喜。沈蛇爱之如命,连上朝也手托此笼。即使冒犯朝纲也在所不计。其恋笼之情,真可谓无与伦比了。
近人寻觅牛笼,其情亦有类此的。有一位姓彭的华侨三代追寻牛笼,至其孙子回国观光,询问导游:
“这里有牛笼吗?”
“没有这个地方。”
“是笼子!”
“……”导游错听写他是聋子,心里有点不快。但是他完全没有了解这位客人的焦急心情。待客人离境到香港后,导游才知道客人寻找的是雀笼中的牛笼,于是追信香港,告之线索,客人终有所得。事后,导游接到非常热情的感谢信,说道:“……玉笼挂会馆,同姓欢腾……”云云。一只牛笼,联结两地,亦可谓奇谈了。
广州雀笼,随着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发展,已经多形状化了。除了一般国内已具有的平顶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腰鼓形、仿古鸦片笼形外,还有在材料上下功夫,如牛骨的、酸枝的、紫檀的、象牙的等等。笼的形状也逐步追求别致和装饰性。如宫殿式雀笼就是其中一例,这是以方形笼为主体的仿拟我国古代建筑宫殿式的一种雀笼,装饰性很强。过去,雀笼的装饰都是在雀笼应用的配件上考虑的,没有超越传统雀笼的形状,而现在对雀笼的装饰已敢于越超这种界限了。
现在广州人养雀,手托雀笼漫步在公园内,挂在茶座间,已经不是象过去八旗弟子那种斗胜、斗富的心理,也不是象清末民初时养雀以赌为主的恶习,而是为了修心养性,延年益寿。这是一种美妙的现象,雀笼工匠的心血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人们幸福生活之中。
原文出处:林维迪,《岭南文史》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