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他乡的童年-芬兰篇
Finland
他乡的童年
茂密的森林;
数不清的湖泊;
北极村的圣诞老人;
午夜十二点天边的太阳;
大学时代人手一个的NOKIA;
设计精美独特的IITTALA玻璃;
蒸得过瘾、冰得痛快的SAUNA浴;
悠然自得
享受快乐
芬兰
芬兰有太多的关键字,世界公认,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无压力。
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个传奇的产生。
SKY小学
天还没亮,小学三年级老师拉妮踏上了去往赫尔辛基的列车。她每天都要搭乘火车,去往位于首都的学校教课。首都的房价比较高,所以老师们通常需要住到别的地方去。
今天孩子们要学习的主题是时间、年龄和“我”,她可以自主选择怎么做,也可以选择打通哪些科目来教。
这里8点开课,用开课音乐代替了刺耳的铃声。今天,学校秘书莱娅挑选了萨沃大学生乐团演奏的音乐CD曲《祝贺你》,她女儿在这首曲子中担任单簧管独奏。学校可以放各种音乐,饶舌、古典乐、民歌,甚至有时候老师自己唱歌演奏。
教室里可以看到所有孩子都只穿着袜子,鞋子放在教室外。
老师让他们拿出自己的ipad拍下自己,记录时间和当下想说的话,去感受“我”、年龄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现象课中会涉及到艺术作品、数学、生物知识和芬兰语言文学,因为孩子们需要阅读和写作,所以会涉及很多东西。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小时,一小时有多少分钟,学生们要学会数数,他们不会每天做现象教学,只有这周五做跨学科的“现象教学”,其他日子还是学习教科书或其他的内容。
葛云是第一个获得芬兰教师资格证的华人全科老师,她正在和我们解释老师如何教孩子们认识脸的比例,会让大家思考什么样脸型的动物更适合在漫长的冬季生活,孩子们就会想是不是窄一点的脸,毛发多一点能够帮它抵御寒冷。
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又把这些知识运用回生活中。
卡苏卡拉小学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在这里,老师先给大家发一张色卡,让孩子们去寻找跟这个能够相配的颜色。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教。
第二个任务,是寻找气味。他们会去找不同的植物,然后形容它的气味,告诉老师。
第三个任务,根据纸上的形容词,找来你觉得适合它们的物品。这些不全是正向的形容词,也有形容不愉悦感受的词汇。
老师经常把它们带到森林,为了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好让他们学会爱惜、保护自然。
好教师是芬兰教育的基石,老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当导演问”你为什么要学这么多,是因为工作需要吗?“的时候,拉妮说:“我是为了我自己学习,也是为了学生,因为我所获得的所有知识不就是我能给学生的东西吗?而且因为没有竞争,所以我认为我进步更多,更在于自我提升;如果我跟别人比,
后记
芬兰非常注重教育,70年代的时候,有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所有私立学校、所有小学都纳入到政府的管辖范围,国家出钱,让人人有学上。把钱投到人的身上,然后让人都变成了人才,然后人才去赚钱。
过去八十年里,每一个芬兰孩子出生前,他的父母就开始期待一个特殊的免费的纸盒子---芬兰百宝箱,里面包含了各种新生儿需要用到的东西,每年的都会不一样。芬兰政府显然把孩子看作国家未来最可贵的资源,大量投资在学校和家庭。
在芬兰,社会的高福利保障了没有那么激烈的竞争,每一个个体是比较独立的且相互尊重的,有自己的权力,家庭之间、成员之间是有一种信任感,而到个人的层面,不断的从现实生活去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马上学到芬兰所有的这些优秀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或者现实,但是至少会有一些从家庭从个人层面可以去了解或改进的东西。比如说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们保持好奇,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要有个共识:未来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