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为你解诗(6)||诗道钟波直言解评诗人李庆华作品
好马配好鞍,好诗配好评。中国诗歌报《为你解诗》栏目,主要定位“好作品给人共鸣,好诗评给人启迪”。作品均有编辑精选,中国诗歌报首期改稿班指导老师诗道钟波认真详加解析。诗道钟波:原名钟家友。笔名钟波,号啸傲散人。山东文学院21届作家班学员,《现代诗美学》签约诗人。著有波趵诗派开山之作《茂盛的孤独》,作品散见《山东文学》《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高地》等近百家报刊。认为写诗接地气是第一境,通天气才是高人。感悟最深的是:诗最奇妙的是诗写者所表达的东西正好是读者内心深处的东西,诗最高妙的是诗写者表达的东西恰恰是读者的未知。
李庆华,男,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固始县作家协会主席。曾在《诗刊》《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十月》等发表诗歌600多首,曾获《诗刊》、《飞天》等文学奖,有作品收入《诗刊》、《诗探索》等年选,出版有诗集《爱无歧路》、《大写的汉字》,诗歌评论集《中学新诗解读》。
草木时代(组诗)
1、草木时代
那时,白菜还不认识塑料大棚
拖拉机还没有划伤过泥土
几只小鸟就停在一棵杨树上,告诉另外的伙伴
他们登上了最高的山峰
田埂常常随弯就弯,那些油菜花
也就随弯就弯地泛滥
黄牛和山羊没学会走直线,斜在山坡上
成为春雨和燕子的标杆
没有雾霾,只有雾岚。一条石砌的水渠
藏不住多嘴的浪花。泥鳅隐于其中
在雷雨之前,才露出水面
告诉低飞的燕子别撞上闪电的绳
根据族谱或者风水,村庄
就散落在前冲或者后畈
但墙总是粉白的,青瓦上或多或少的长着瓦松
——为了木格窗子藏不住的圆脸
我曾经一次次穿越,来到这并不遥远的地方
2、大别山茶歌
是清明的山坡,茶叶儿伸懒腰的低吟
是谷雨的水田,秧苗儿被暖风泡软的哈欠
是头枕雾岚的大山对月亮的梦呓
是滂沱的大雨中左岸对右岸的吼叫
是黄昏时旱烟与旱烟的纠结
是垂柳下影子踩在影子上的惊慌
是鸟语。是溪流。是石榴叶儿的尖尖
是俚言。是情话。是二面黄黄的团扇
需要山谷的音响,松涛的背景
需要海拔800米的音高
需要一个猛子能扎1000米的肺活量
需要牛哞需要蝉鸣的和声
只能用古柏的年轮和池塘的细波录音
灌满车鸣和市声的耳朵不能听
听进去也会失真
只能坐着竹筏去听
沿途还得接受杨柳、荷花和山茱萸
一遍遍地搜身
需要站成一棵顺山而形的野树
并张开鸟巢样的耳朵
需要脱掉西服、皮鞋和白袜
扶住一张木犁
先在自己的心里
犁开一方海绵般的水田——
我的大别山的茶歌哟
我的旧情人的山歌
依然汩汩着“采采芣苢”的余韵
3、炊烟的呢喃
有时在梦里。有时在返乡的途中
我看见呢喃的炊烟紧挨着空空的鸟巢
是一幅水墨画的呢喃
曾经我能分辨哪些是玉米秸的呢喃
哪些是高粱杆的呢喃
两股纠结在一起的,那是乡村的闺怨
风吹过,呢喃的炊烟露出调皮的笑脸
它们在屋顶舞蹈着,庄稼一样舞蹈着
这其中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呢喃声中,炊烟拔高了泥土的梦想
它是一面旗帜,在村庄的最高处
集合四处漂泊的小船
可是,炊烟的呢喃常常比不过鸟鸣
只有煮腊八粥的炊烟最辣
才能刺痛我们听惯市声的耳眼
每当想家的时候,呢喃的炊烟
就会弯成一把镰刀
帮我卸下沉甸甸的负担……
诗道钟波点评:读完李庆华的这几首诗,我脑子里立刻冒出"还来就菊花","把酒话桑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一类的古诗句。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加快,很多诗意的农村生活正逐渐失去,新的生活产生新的诗意生活。然而一部分从农村转入城市的人,仍怀念和无法舍去那种接地气的生活。三首诗基本相同的笔法,宛如水墨山水,清淡清新,语句具有让人忍不住往下读的诱惑。又像浅浮雕,线条轻而明快,摸着有明显而不深陷的凹凸感。
(本栏组稿:陈德启)
(本栏主持:赵海洋 诗道钟波)
本栏电子邮箱1:shirenzhongbo@sina.cn
本栏电子邮箱2:zgsgb3@126.com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微信号zgsgb88
中国诗歌报公众平台
主编:诗花
执行主编:赵海洋
副主编:孟驰峰 江海婵 刘心莲
编辑:艾文华
特邀编辑:兰小兰 李永萍 段芸 黄毅 元传青、占森、白小仙、寻梦、蓝雪、何苦、陈朝国、陈瑞荣、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