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旎║黑子楼的前生今世
庚子年的初秋,烟雨蒙蒙,雾霭沉沉,洛阳市作协一行二十余人驱车前往位于洛阳市西部的新安县仓头镇采风。先后参观了至宝堂、黑子楼及光伏发电项目、农业蔬菜大棚等历史文化遗迹及现代工农业发展示范区。在整个参观项目中,位于仓头镇孙都村的“黑子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黑子楼”,位于仓头镇孙都村东头,当我们一行二十余人穿过孙都村的古街牌坊站在这座如碉堡一样的古建筑面前时,顿时被它的沧桑、巍峨、古朴的气势所震撼。
据随行的村支书介绍:“黑子楼”又名“望京楼”,是明末当地丝绸富商王黑子所建。据说王黑子和时居洛阳城的明福王朱常洵是好朋友,他们“相见亦无事,别后常思念”。为了能经常“见”到福王,王黑子建了这座高楼,他当时站在黑子楼楼顶就可以看到洛阳城,以慰福王之思,其意为“登斯楼,望京阙”,可惜如今楼顶已不复存在,当时是否真能看到洛阳城,已经无法考证。如今的“黑子楼”只有楼基没有楼体,据说,它是一座为防匪防盗、躲避战乱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黑子楼”现存楼基大致呈正方形,长22.5米,宽21.5米,高约30米,面积约484平方,8米以下为大小均匀的青石条堆砌而成,以上全是以青砖堆砌。墙厚约1米,以石灰、糯米汤浇灌衔接,中填黄土。而楼基内的黄土跟当地的土质完全不同,传说是从陕县一个叫次中(音)的地方运回来的。这种特殊的用石灰、糯米汤浇灌的建筑方式在过去只有建城墙才会这样用,也大多会在名都或要塞固城而用,如今却在一条乡村古街看到一座这么庞大、巍峨的防事建筑实属罕见。
据介绍,王黑子本名王应成,其先祖从山西迁居此地,王氏家族三代经商,子承父业,王应成在汉口开办大型纺织作坊,为保障原料来源,他在鲁山、宝丰广置田地,让百姓大规模植桑养蚕,做起了丝绸生意,因其经营有方,丝绸生意越做越大,产业达到了鼎盛。王应成喜行善事,捐资慷慨,救济乡民,在省内外声名远扬,人称“活财神”。他向朝廷捐巨资,被赐封“大明保国财主”。除了修建黑子楼,他又在黑子楼北侧,建了由拜殿、祠堂、戏楼组成的家庙。家庙东侧,还建了东庙、奶奶庙等建筑。明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攻至洛阳一带,明政府号召各地“修寨防匪”。“黑子楼”,大约就是在那时所建。明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孙都村,驻扎28天后,烧毁村庄,破坏了黑子楼,唯遗存楼基。而此时的王氏家族,已是四处逃散,所有产业荡然无存,从此一蹶不振。1985年,“黑子楼”被列入新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黑子楼”入选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在“黑子楼”的北侧有座砖窑,据说,窑后有一暗道直达楼基顶部。顶部原有石碾、石磨、水井和精舍,能存 储钱款、谷米,有了这些,就能保证在楼上正常的生活起居。在民间围绕王黑子和“黑子楼”还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王黑子家的财富可谓富甲一方,就连吃饭用的碗筷也是金碗银筷,由此可见当时王氏家族的兴旺和发达;第二个传说是王黑子在修筑“黑子楼”时的一个故事。相传王黑子在修黑子楼时,村里来了个白发老太太,兜了一兜土要送给他。王黑子不屑:“谁稀罕你这把土?快走开,别耽误我盖楼!”白发老太太原是王母娘娘所化,她当时一生气就把土抖在楼边沟里就走了。稍顷,沟里长起一座金牛山,正对着王黑子的楼。白天工匠盖楼,晚上小山化成金牛拆楼,王黑子耗尽钱财,楼最终也没有完全盖起来,唯有金牛山仍在。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无论传说是否确切,现在的王黑子楼的确只残存楼基。我在想,王母娘娘为什么要化身白发老太太来给王黑子送土呢?可能是王母娘娘看到盖楼的工匠很辛苦想帮一把;又或者是被王黑子的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善举所感动来布施一把土促成黑子楼早日完工吧。如果当时王黑子要了王母娘娘送的土,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或许在民间又会出现另一个传说版本……
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站在巍峨的“黑子楼”前,望着已经斑驳剥蚀的青砖石条,仿佛听到几百年前工匠劈山凿石之音,又仿佛看到人声鼎沸的车拉牛驮之景。我仔细地用眼睛巡睃着这座在烟雨中仿佛被披上一层薄纱一样神秘朦胧的建筑物,发现在楼基正中位置,有一个个像窗户一样的方孔,村支书没有介绍这一个个方孔的作用,但是我想,这样有规律的排布和密集程度,大概不是一般窗户的采光作用这么简单,既然这座楼是防止匪霸战乱防御所用,那么这些方孔也自然是有讲究的,会不会是为了抵御外敌架挺托枪的位置呢?我认为还是很有可能的。思绪不由的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这个小村庄,想像着村民在这里躲避战乱匪霸时的情景,也想像着,当初王黑子如果没有修筑这座黑子楼,那么族人和村民又到那里去躲避战乱呢?只是,“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如果不是当初的李自成在此驻扎,引起战火纷飞,王氏家族与孙都村的村民也不至于流离失所,最终弃楼求生。
腥风血雨从兹去,黑子楼前问秋风。几经沉浮,沧海桑田,道不完“黑子楼”的前尘旧事,诉不尽“黑子楼”的朝华今生。如今,战乱与匪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和平年代,“黑子楼”已被列为文化遗产被政府重点保护,它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成为了如今我们观瞻的历史文化遗迹。它见证了沧桑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之路。如今的孙都村村民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以遗迹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引进工业配套,居民安居乐业、美衣甘食,一片详和晏然,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已成为带动周边村镇的示范村。
当我们离开时,望着在蒙蒙细雨中独自矗立了三百余年的“黑子楼”,竟有一丝莫名的落寞和悲壮。三百余年!它仿佛在轻诉着那逝去的不堪岁月,又仿佛在感受这蒙蒙细雨带给它的宁静和安祥……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瑜;校对:林诗晴;
策划:周逸帆;责编:李瑜;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梅旎,洛阳市作协会员、杂文协会会员。自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几十年来,把文字当作心灵的寄语和精神寄托,尤喜诗歌、散文和杂文,有作品散见于国内期刊杂志及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