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把李承乾逼上了造反之路?其实只是为李世民背锅

李世民本人就得位不正,他本人虽然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有很大功劳,但他的大哥李建成同样也功劳很大,而且一直是被他父亲李渊当作接班人培养的。李渊当皇帝之后,就册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为齐王。

因为唐朝的史书在唐太宗时期,由唐太宗自己亲自查看并修改过,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资料,后来流传下来,到民间故事比如隋唐演义、兴唐传之类的小说里,就把李建成描写成了一个负面形象,无功无德,还嫉贤妒能,要还李世民,最后李世民被逼才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并不是这样。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李建成就是他确定的接班人。既然如此,为什么宗室李建成留守,而李世民外出征战立功立威呢?其实这恰恰说明李渊更在乎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外出打仗是有风险的,而留守相对来说更安全,更不容易遭遇危险。所以,李建成才经常留守,而李世民是在为李渊充当爪牙鹰犬。

这也就是朱元璋从称吴王的时候,就已经确立朱标为太子,但从来没有让朱标外出打仗,却让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这些人分别率兵北伐,或者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攻。就是因为对朱元璋来说,朱标是太子,是国家根本,不能轻易放到危险的地方去,而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则是用来充当鹰犬爪牙的,就应该去打仗。

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的做法也是一样的。作为朱元璋给他指定的燕王王位继承人,世子朱高炽一直都在北平留守,而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则一直跟随朱棣四处征战,履危蹈险。一直到靖难之役结束之后,朱棣当上皇帝了,才开始嫌弃朱高炽过于仁弱,反而是朱高煦更加敢于冒险,又比较奸诈狡猾,更像他,所以才像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最终并没有真正改换太子,还是让朱高炽正常继位了。

在李渊当皇帝之后,尤其是天下大定之后,因为李世民功劳大,又有贤名,自然很容易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位。所以,李渊给予李世民各种赏赐和特权,就是希望能用这些来安抚李世民。但从李建成的角度来看,这些也恰恰说明,他的太子位越来越危险,李世民越来越有可能夺走他的太子位。所以,李建成也采取了一些反击措施,来保全自己。

这样,结果就演变成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宫门政变中杀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又入宫逼着父亲承认自己成为储君,不久后再禅位给他,当上了皇帝。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自己当皇帝之后,也很快就册立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其他儿子也先后封王,确立名份关系,就是为了防止再因为争夺太子位而出现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

作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相互之间兄弟阋墙,甚至于喋血宫门,自相残杀,这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正如李渊也不想看到这个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结果。

但因为李承乾有足疾,变成了瘸子,所以性情大变,变得越来越古怪,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聪明恭顺的,李世民对他也越来越反感。与此同时,魏王李泰则因为招揽文人学士,为自己换来了贤王的名声,而李世民本身也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所以对李泰越来越有好感,以至于有了废黜李承乾,改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

为了当上太子,李泰揣摩李世民的心思,知道李世民的心结是玄武门之变,所以特别在意几个儿子之间能否避免因为争夺储君之位而发生自相残杀的事情。李泰就故意迎合李世民的心思说,如果他当上太子,他将会杀死自己的儿子,等他当皇帝死后,他一定会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或者侄儿。

为了当皇帝,不惜杀自己的儿子,这个想法对李泰来说,当然是为了表示自己当皇帝并不是出自私心,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权力延续。但从李世民的角度看,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之前,为了避免别人说自己当皇帝是出自私心,而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杀死的,最著名的就是王莽。

王莽是让孔光、刘歆等人用符谶理论和禅让理论为自己粉饰,从而让汉朝宣布把皇位像尧舜禅让一样,禅让给了王莽。按照当时的说法,尧舜之间是禅让,舜禹之间也是禅让,但禹在当皇帝之后却没有禅让给其他人,而是把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开启了夏朝。所以,王莽为了避免别人说她是像大禹一样有私心,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死,以保证将来把皇位传给更有功德的人。

王莽在后世留下的名声并不好,多数时候的评价都是伪君子,尤其是杀死自己的儿子,更是超出了正常的社会伦理所能接受的范围。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连自己的儿子都可以杀死,还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杀的呢?所以李泰这种投其所好的表态,反而加重了李世民对他的怀疑和厌恶。

李世民率军出征期间,李承乾留守,承乾在宫中扮成胡人,让人称呼他为可汗,奉命辅佐他留守的大臣劝谏他,让他不要胡作非为,李承乾很不高兴。李世民回到长安后,知道了这些情况,对李承乾自然更加不满了,也就越发考虑要换太子。李承乾知道之后,变也想发动宫廷政变,先下手为强,逼迫李世民直接禅位给他,但还没发动,就被人揭发了,从而被废黜了。

痛定思痛,李世民得出的结论就是,李承乾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李泰为了夺储,步步紧逼,让李承乾不安于位,不得已才铤而走险。所以,在下诏废黜李承乾的同时,也宣布废黜了李泰。最后,李世民选择册立性格柔弱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并对大臣说,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李泰继位,其他兄弟都活不了,只有没有参与夺储而且性格仁孝的李治继位,他的儿子们才能得以保全。

反过来说,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李世民是在让李泰为他自己背锅。既然早已发现李承乾性情大变,已经不适合继续当太子,将来继位当皇帝,那么就应当早做决断,改立其他人为太子,而不是到处和人说他想换太子,却又并不真正付诸实施,这就等于让李承乾和李泰都不安心,只能继续兄弟相斗。这个做法其实和孙权晚年让太子和鲁王孙霸相互斗争很相似,只不过孙权做得比较明显,而李世民一直比较溺爱自己的儿子们,所以不大容易被人看穿,但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