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中介与孵化器--出版机构未来的角色转换
文/杜辉
一切都在变,只有出版机构仍没变
在互联网时代,在数字化时代,在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传统的出版机构在面对来自多方的冲击和竞争面前,已经显得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传统的媒介载体在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喜好,消费方式在变,除了内容、知识、信息这些本质的内涵外,一切都在改变,但是我们的传统出版机构,从组织架构到管理理念、经营策略则变化不大,甚至是原地踏步,拒绝改变。
内容的载体变了,那你营销渠道是不是需要改变?读者的喜好、需求改变了,那你的产品研发、策划是不是需要改变?市场变了,那你经营策略是不是需要改变?这些都在改变,那你整个出版机构的组织架构,经营管理模式是不是也应该一起变变?面对时代、技术、市场、社会的巨变,我们出版行业的变化看起来就微乎其微,现在已经被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
当我们还在讨论编发宣传等环节,如何组合如何避免脱节的时候,其他行业的独立事业部、营运中心、控股或独立子公司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理念的落后,思维的局限,视界的狭窄。我们还在把出版企业作为生成企业来运作,我们还在想方设法的在生产所谓的图书产品上做文章。现在也许有了一些载体形式,不管这个载体是纸质还是数字,但背后的经营逻辑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反观现在经营火爆的各类自媒体平台,他们并不生产内容,他们只是在做内容的搬运工,做一个内容的展示平台,做一个内容种子的孵化器。他们的目标不是自己去生产内容,而是通过自己的平台,给内容提供变现的渠道。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快速吸引大量的内容来到平台,依托平台,最终变现为实际的财富或者影响力。
从生产向经营转变,从经营向投资转变
随便找一个新媒体平台,微博也好、微信公号、头条号也好,如果是自己去生产内容,那需要多少的人力、财力才可以做到?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角色转变,把自己从内容的生产者转变为内容的中介、孵化器后,自己在运营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但内容来源反而更丰富、多元。而丰富的内容又吸引来更多的人气、流量,这些为内容变现提供了市场和空间。
一些民营的出版机构其实已经在中介与孵化器这个模式上有所尝试,有所探索。例如产品经理制度、工作室制度、出版中心制度等。不过大部分都是有其名,而实难致,这些还大部分停留在初级尝试的阶段。你自己生产图书产品,你的人力、能力、精力、视界都是有限的,你所投入和产出的模式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你也许投入10分,但只得到5分的结果。但是反过来通过角色转变,把内容来源扩大化,生产分包、外包,你做属于市场的这块,那你也许只投入了5分,但最后能能得到20分的结果。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都是大一统的思维,产供销一条龙。通过上下游的统一,来达到规模效益,垄断利润。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模式在互联网企业面前显得过于笨拙和效率低下,反过来模块化的商业模式开始兴起。每个做好自己的专业分工,其他的工序、环节进行外包。自己只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模块、最终通路。自己既不全盘把控产业链,但产业链的最终、最重要环节又在自己的掌控中。这样四两拨千斤,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利益。
那出版机构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如何生存?那就是转变角色,放弃曾经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架构,转变为IP的孵化器,成为作者的中介代理。出版只是一种IP营销的环节和手段,并不是唯一和最终的目的。图书出版只是IP资源的一种确权和宣传推广形式,通过图书的出版,利用图书作为一种广告宣传平台,来吸引IP资源,获得消费者关注。然后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进行IP的全方位运作,最终得以使作者的IP资源得以变现。
建立版权经济人制度,设立IP经济公司
绝大部分的作者其自身没有渠道、经验、精力、能力去运作IP资源,但出版机构有先天的人力、物力、组织资源。只需要进行定位、经营策略的适当调整,就可以把整个机构的运营机制转到IP资源的中介代理及孵化上。个体的编辑成为一个一个IP经理人,而出版机构则成为IP的孵化器。作者把内容资源、自己的智识委托给出版机构代理,出版机构则以IP经理人(编辑)为单位进行具体的运作。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包装、策划、编辑、推广,最终得以让作为原材料的初级内容资源,得以以纸媒、数字、影视、音频等形式呈现并销售。
这其中中介是较为简单的运营模式,但收益也偏低,只能收取一些代理费用,对IP资源无法进行深度的开发,而高级的模式则应该是IP孵化器。出版机构发掘有潜质、有市场的内容、作者,进行培育、包装、宣传推广,最终实现“造星”。其模式完全可以借鉴演艺界的经纪人模式或者是经济公司模式,对于IP资源做深度全方位的开发,从而获取利润分成及代理费用。
在这种全媒体的运作中,出版机构跳出了原来受书号资源、印制成本等外力制约的被动局面,经营空间、盈利模式得到广泛的扩大。而作者也按专业经纪人、经济公司的指导与意见,给予自己新的定位、包装,并进行各类的商业运作。最终出版机构通过放大、培育作者的IP资源而获利。而作者也通过出版机构的运作,得到利益的延伸、扩充。中介的存在就是信息、专业能力的不对称。而孵化器的存在,就是发掘、培育具有潜力的好种子、好苗子。出版机构通过定位转型,给予了出版全新的概念。而作者也通过全新的出版机构,可以更好地加入新媒体平台,并最终将自己的智识进行变现。
出版机构最终平台化,只是作为版权IP的孵化器或者中介。其本身渐渐退出大而全的传统出版架构,逐步建立多中心,独立、平行运作的IP流水线。这种改变不是没有先例,曾经风光无限的音像出版社就错过了最好的时代,现在只能被历史淘汰。如果当时音像出版社能抓住契机,成为歌手、艺人的经济人,成为文艺作品的孵化器,而不仅仅只作为一个影音产品的生产机构,那现在的很多视频、音频平台能否存在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现实中没有如果,音像出版社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会,现在大部分只能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现在给予出版机构的时间机会已经不是最佳点了,如果图书出版机构还不抓紧转型,那未来等待我们的,也必然是被历史淘汰。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作者注:
本文刊发在2018年12月2日的出版商务周报第489期22版,发表名称为《行业巨变,出版机构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内文也有所调整,本篇为原稿。
报刊完蛋了,音像出版社完蛋了,电视台也完蛋了。广播电台情况稍好一点,但也并不乐观。下一个进入倒闭潮的是不是就是纸媒图书的出版社?虽然各家一路吹嘘,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多少站在高处的公司,戛然倒下?我们既然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腺上,那还是多想想变革的事情。你不改变,世界就会将你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