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字典APP看传统出版思维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悲剧宿命

/杜辉

一个字典APP的话题,在收费与定价的纠缠中已经严重跑偏。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是传统出版思维在互联网世界中注定的悲剧宿命。

先说说自己的经历。自己先是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新华字典APP的推荐海报,出于对品牌的认知,毫不犹豫的下载安装,同时还转发给了同事。下载和打开过程中也未看到关于定价的提示。安装后只打开看了一下界面,中规中矩虽不惊艳,但也算满意。当时并未急着使用,只放在手机里,准备作为常用工具软件。然后看到网议,说每天可免费查两个字。于是打开试验一下,果真在查第三个字的时候跳转定价40的页面。这时好像吃东西吃出苍蝇一样,顿感不爽,然后果断删除。

其实收费不是问题,这个定价也不是问题,而是你没有明码标价,这点让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不爽。收费没问题,但是一定要光明正大,不要扭扭捏捏。这个APP产品质量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从开始的用户体验来说,可以算是彻底失败了。

这种失败源于传统出版人对于互联网+的想当然,简单的以为字典从纸质改为APP就是与新媒体融合了。其实互联网的核心不是物理载体的转移,而是一种完全不同角度的逻辑思维体系,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行事方式。笔者并不懂互联网,但作为一个消费者,还是了解自己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所以仅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说这个事情。

从四宗罪看失败的必然

一宗罪:传统出版人对于品牌的盲目自信和自负。

这个产品不知道在开始推广之前有没有做过大规模的试用,有没有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还是就以为凭借品牌的优势不管做出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都会埋单、认可、接受。按正常思维和逻辑,这个产品正式发布之前应该是有试用版的,这个试用版绝对不是内测或者小范围内的试用,而是应该以免费的姿态,在大众市场推出。一方面是产品的预热和推广,另一方面也是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然后进行改进。互联网产品不是纸质书,不是你做什么消费者都会买账的。消费者的审美、使用习惯、价值体系等,都是和传统纸媒千差万别的。再说试用阶段的读者反馈,正是探索定价空间的最佳途径。如果没有测试就推出,那就真无话可说,这也就只能买卖纸质书了。如果测试了还这样,那这连卖纸质书的工作都不一定能胜任了。

从这种草率的市场推广,正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人的傲慢与自负。品牌曾经是品质和信誉的一个保证与象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其意义和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现代市场中,品牌只有在动态势能的作用下才会具有财富价值,不然不过是博物馆里值得纪念和有些怀旧的一个符号。当然品牌也可以卖一些怀旧的情怀,但这个价值可是并不太值钱的。曾经的柯达和乐凯现在在哪里?曾经的瀛海威在哪里?曾经的波导手机你还看得见嘛?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价值是在动态下具有势能属性的。不造势、不依据消费者需求、不符合消费习惯都会把这个势能弱化。所以看似很强大的品牌,也许转瞬之间就价值无几。

二宗罪:用计划经济思维给互联网产品定价。

看到了一篇评论文章说定价40元的APP难倒不值两碗盖饭钱,难倒还不值从小用到大的新华字典这个金字招牌?这个思维还是在强调品牌的自大和任性。互联网产品的价值不是在纯使用价值上,而是在用户体验和心理等因素的满足上。你的界面我喜欢,你的操纵更便利,你的推广最吸引眼球,你的通用性更高等等。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和载体上其价值可以相差悬殊。你也许是权威,但是我用你不爽,你免费我也一样不用。你也许不是最权威的,但是我用你很舒服,我和认同你的价值观呀。虽然你只值20元,但是我愿意支付50元去使用,因为我高兴,算我打赏你,也是在支持、肯定自己的价值体系。你看一篇文章,一激动打赏个10元20元很普遍吧?偶尔爽了,或者说道G点上,打赏个50、100也不新鲜,对吧?那相比这个40元,难道真的是消费者不愿意花钱,或者付不起这个费用吗?显然不是。

三宗罪:定价方式原始,不过是在卖一本用手机看的纸质书。

貌似就40元一种定价,我没细看。不过我们随便一想就可以想到两种定价方式吧?一种按使用时间定价,一种按版本定价。

首先如果有半点互联网思维,那你在先是应该用一个试用版来接受评测及市场认知,然后才能推出收费的正式版吧?当然最好给试用版的用户打个折扣,如果实在吝啬那不打折也不是不可以的。

其次定价可以先按时间收费吧?如以天、周、月、年为单位。如以天数为价格基准,例如每天0.1元,一周0.7元。如果愿意复杂一些可以周、月、年梯次给与更高的优惠折扣。这种收费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需求,比如大家不知道你这个产品好不好用,那我先购买几天试用一下。又或者这几天我要考试,我天天都要使用字典,但是我考完试后,也许我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所以我先买个两周的。如果技术上这个都做不到,那您触网真的就注定会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再次也可以按版本收费。比如只购买当前版本的是一个定价。然后还可以推出一个终身版本,一次付费,日后你升级多少次都可以使用,只要我还或者活着就可以使用,甚至是作为遗产传给别人。你预收的这些钱,你可以做多少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财富?想象一下共享单车的押金或者公交充值卡的押金吧。而且这将有多么强潜在品牌推广作用?当50年后,你的同学告诉你,这款软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会不会好奇的试用一下?你这个品牌也不是明天就不做的对吧,就不能做个长线的买卖?如果再细化一些,可以分为购买一个版次,两个版次,三个版次的,当然购买不同版本次数之间如果有优惠就更好了。

四宗罪:处理危机傲慢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忽略消费者感受。

从这个字典是否应该收费开始,然后到定价40元比纸质图书还贵,各种评论、质疑接踵而来。作为商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论证收费与价格的合理性,只是在强调所谓的品牌属性,但是从来没有耐心和虚心去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更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总是以互联网免费经济不对这个基调去回应。还是刚才的话题,你的纯使用价值在互联网中并不是你的定价依据,让消费者爽、舒服才是你的定价依据。但是现在这个处理方式已经让许多人不爽,不舒服。那你之后就是大幅度降价、打折,也依然会有人不去买账。所以出发点错了,最后只能是一错再错,错上加错。

成功不可复制,但失败可以避免。别人的教训,就是自己的经验。

分析这个事件,其实定价多少本不是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经营思路和销售策略的本质错误。错误的根本是以纸媒思维去操作互联网项目,而这种错误在出版行业并不鲜见,只是新华字典的品牌知名度造成了这次事件的热议。互联网并不神秘,但是理念和传统出版完全不同。所以不改变思维模式就不可能在互联网领域成功。不过反过来说,真有这个思维深度,那也不会在当下出版这个泥潭中虚耗生命。所以传统出版人需要做的不是忙着搞什么融合,而是需要改变思维模式。传统出版如果不自量力的去挑战互联网模式,最后只能是自取其辱。传统出版人如果只学其型,未知其因,盲目的模仿其他互联网项目,最后的不过是东施效颦。当下还是扎实稳健的做好纸媒,然后再去寻求突破。自以为是,会摔的很惨。

不过产品已然鲁莽上市,现实情况不可逆转,那不管未来的销售、经营策略如何改变,其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已然成形,后面品牌重塑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会对纸媒品牌产生连带影响。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值得传统出版人去思考。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失败可以避免。看后续如何发展,当然作为出版从业者,还是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知耻后勇,知错能改。

作者注:

       2017.6.15,下班路上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标题《什么时候新华字典不值两碗盖饭?》,有感而发,仓促写成。文字和语句多欠斟酌,不过大概意思表达了就是。看我的文章主要看意思,其次看内容,文字、语法都是浮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