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学针(4):十四经络
黄帝内针是地地道道的六经辨证,平时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加起来正好是“十四”经络。
十二正经,手足各六条。
手上六条,分为手三阳、手三阴。
外侧为阳,里侧为阴,顾名思义,手三阳是在手外侧循行的经络,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三条经络都是自手走头,手阳明大肠经在桡侧,手少阳三焦经居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尺侧。
手三阴是在手里侧循行的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三条经络都是由胸走手,手太阴肺经在桡侧,手厥阴心包经居中,手少阴心经在尺侧。
足上也是六条,分为足三阳、足三阴。
足三阳在腿的外侧、后侧,都是由头走足,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在胫骨外侧,从鼻翼两侧经颈、胸、腹一路下行到第二足趾外侧端,是唯一一条循行腹部的阳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经头、颈、侧胸、大腿外侧、膝外侧、踝外侧,一直到足第四趾外端。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巅顶、后脑、背部、腰部、大腿后侧一路下行至小趾外侧端。
足三阴在腿的里侧,都是由足走腹,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开始,沿内踝、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经膝股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经内踝前向上行经膝内侧,沿着股骨内侧进入腹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经足跟向上行于腿肚内侧、股内后缘进入脊柱。
还有两条是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
任脉行于腹部正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
以上是对十四条经络的简单描述,具体可以购买一些经络挂图或相关专业书籍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一些手机APP软件来学习。
这十四条经络是学用黄帝内针的“军用地图”,须将其循行路线烂熟于胸。
熟记经络循行路线,这是黄帝内针的基本功。有没有好的记忆办法呢?在基本了解经络循行路线的基础上,有两个小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区块记忆法。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帮助熟记经络在体表的循行路线。
从四肢来讲,内侧是太阴、厥阴、少阴,外侧是阳明、少阳、太阳。
从胸腹来讲,正中是任脉,往两侧分别是少阴、阳明、太阴,身体两侧为厥阴、少阳。
从背部来讲,正中为督脉,两侧为太阳。
从颈项来讲,后面是督脉、太阳,肩峰处是阳明,阳明向后(项)与太阳之间为少阳,肩峰向前(颈),除了正中喉头处是任脉,其余皆是阳明区域。
从头部来讲,后侧是太阳,两侧是少阳,头顶是厥阴,面额是阳明,头部还有督脉居中而过,唇口之下还有任脉循行。
腕部、踝部以及掌部,都可按这个办法大致划分区块来记忆。
经为纵向循行,络为横向交错。经与经之间是络的部分,可将两者二分之一处作为分界,以此来划分络的所属。
比如,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以两条经的二分之一处为分界,靠近阳明的一半属于阳明的络,靠近少阳的一半属于少阳的络。
第二,节点记忆法。经络的走向,除了常见在体表的循行路线外,还有进入胸腹头颈等体内循行路线以及络属部分,需要深入熟悉每一条经络的具体走向。
这部分的记忆方法,可根据每一条经络所经过的节点来分解记忆。
比如,循行咽喉的部分,除了体表的任脉、阳明以外,里面还有少阴、太阴、厥阴。
再比如眼睛,除了考虑面额的太阳、少阳、阳明以外,还有内连目系的少阴、厥阴。
为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经络循行路线,平时可以准备两个工具。
一个是人体经络挂图,初学时,可以把患者拉到图前指认患处,辨证后按照法则用针。
另一个是针模“小人”,可常常在手里把玩记忆,吃不准经络循行路线时,也可以拿出来备查。
其实这个才是最好的记忆办法,一般在实践中用过,往往不容易忘记。时间久了,患者出现在面前,就是一个网格状的经络人。
还有一个窍门,可以先记住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这些名称,暂时不用去记每一条经络所对应的脏腑。
举例来说,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只要记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就可以,再简单一些,只要记住阳明经就行。
为什么呢?因为黄帝内针的根本是同气相求。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两者求的是阳明同气。
余者可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