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内容5、水珠从哪里来课时1教学目标1、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3、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4、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5、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6、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探究教具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回忆:上节课,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再现上节课的情景。提问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2、组织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听取学生汇报并进行简要板书: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3、再问: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吗?板书预设:玻璃杯不渗水,不能渗出来的,;冰融化水杯没满,不能满出;加冰都是小心加入杯内的。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1、提问:通过讨论和分析,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1、观察:装好冰的玻璃杯,再次感觉上节课的情景。思考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预测: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3、学生先思考,根据生活中经历,小组讨论交流,再与教师共同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行交流。1、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实验验证方法,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2、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观察。3、听取学生汇报后提问: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简要板书: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4、出示: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5、再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6、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2、进行对比实验观察: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3、汇报实验观察结果;思考交流回答提问。4、分组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5、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6、课后进行查找。板书: 5、水珠从哪里来小水珠与玻璃杯中冰块有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