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历史真相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走西口》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有不少人会唱这首歌,特别是山西附近一带的人,这首《走西口》本来就是山西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歌。300多年前,不少山西人流着泪,唱着《走西口》从山西走到蒙古。

背井离乡,离开家人,踏上遥远的未知的路程,可能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可能这一去就天人永隔,可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有数百万,十几代的山西人走出了自己的家乡,去往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和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并称为‘三大人口迁移’。

“走西口”中提到的“西口”是朔州往北,通往蒙古的一道关隘,正式的名字叫做杀虎口,为什么都管杀虎口为“西口”呢,因为杀虎口在长城的西边,张家口在长城的东边,习惯上就把杀虎口叫做“西口”,张家口叫做“东口”。

说道杀虎口,在明朝时期叫做杀胡口,因为这个地方是蒙古胡人当年南下的必经之路,中原的士兵想要北征攻打蒙古也必须从这里经过,关口这里常年战火纷飞,为了表达对胡人的愤怒,明朝人就把这里叫做杀胡口了。到了清朝,满蒙不分家,这个地方再叫做杀胡口就不符合当时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于是康熙亲笔改名叫杀虎口!

明朝时期对蒙古草原实行经济封锁,蒙古人的物资不准经过杀虎口卖给山西人,山西人的物资也不能经过杀虎口卖给蒙古人,一旦发现,格杀勿论。

山西人能遵守这个规定,但是蒙古人接受不了,时间一长,几个蒙古族的首领就主动向明朝请求互市,结果蒙古派到明朝请求互市的使者都被杀了,没办法的情况下,蒙古族便放纵他们的牧民和军队在边境线上掠夺物资,给山西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时任宣大总督的山西人王崇古的出现,情况才有了转机。

王崇古知道,不解决通商问题,就要一直打仗,可当时的王崇古只是一个边疆的总督,可就在这时,蒙古族俺答汗的孙子无意再与明朝打仗,于是准备向明朝俯首称臣,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了朝廷,朝廷决定采纳王崇古的建议,封俺答为部族首领,定期向明朝朝贡,并且开通互市,禁止抢劫。

就这样,从明朝初期开始持续了200多年的战火终于熄灭了,杀虎口也就成了内陆与蒙古相互联系的唯一通道,虽然开通了互市,但是在整个明朝期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行动,真正形成山西人大规模走西口的现象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

公元1694年,康熙率兵征讨噶尔丹,需要深入草原腹地,由于距离太远,后勤跟不上,于是康熙下令,让山西及其周边的地区督抚全力保障军队的后勤补给,清朝为了鼓励山西的商贩出关给军队送粮,会给与高额的补贴,所以山西的商贩见有利可图,便但这很大的风险给前线的清军送物资换取可观的收入,就这样,清军有了可靠的后勤补给,一路上所向披靡,杀虎口也成了一个商业繁华之地。

相信去山西旅游的人,都去过一个名叫乔家大院的景点,虽然叫做乔家大院,但它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院子,它是由乔氏家族的6个大院,19个小院组成的,整座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房屋有313间,乔氏家族为什么能建起这么气派的豪宅,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抓住了蒙汉通商的机会,早早的走出杀虎口,成为了第一批到蒙古经商的山西人。

在内蒙古的包头市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包头以前只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乔氏家族的人来到这里开设商号复盛公之后,慢慢的聚拢起了人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城市。复盛公的创始人名叫乔贵发,当时因为家里太穷,不得已才走西口,刚到蒙古的乔贵发是靠着卖苦力为生,后来有点钱就准备做生意,但是生意一直不景气,于是乔贵发又回了山西种地,蒙古的生意交给一个姓秦的人看着。

乾隆二十年,粮食大丰收,姓秦的人趁着粮食便宜便收购了大量的黄豆和玉米等粮食,结果到了第二年赶上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于是姓秦的便把乔贵发叫了回来,两人开始做起了粮食生意,渐渐的生意有了起色,小生意变成了大生意,商号复盛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乔贵发带着大把的银子回家盖房子的时候,整个山西人都知道了他在蒙古发财的消息,很快,一批一批的山西人走出杀虎口做生意去了。

很快,很多人通过走西口到蒙古发展,赚到了大笔的财富,纷纷回老家建起了豪宅,比如太谷县曹家的三多堂,东阳镇常家的庄园,祁县的渠家大院等等,都是因为这些家族的祖先抓住了与蒙古通商的机会,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

当年这些推着小车靠摆摊儿卖苦力的人凭什么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的呢,只因为他们诚心为顾客,为了和蒙古族融为一体,他们学习蒙古族的习俗,语言,让顾客感觉他们更加亲切,后期有不少其他地方的商队也到蒙古发展,但都不如山西的商队做得好。

这批生意人的成功带动了走西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像他们这样发家致富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被逼才走出去的,他们大部分人的遭遇也是极其的悲惨。

大部分走西口的山西人都是因为穷,但是穷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当时的山西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遇到大旱,颗粒无收,这时候走西口成了唯一活命的机会,就这样,很多山西人靠自己的双腿向关口走去。

在山西有不少老辈的人还记得,走西口有个传统,在遇到岔路的时候,要背过身去,靠扔鞋子来卜卦,鞋尖朝向那个方向,就往那个方向走,这种行为看似荒唐,却透着心酸!在踏上路途的那一刻,就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

扔鞋子占卜只是选择前进的方向,但路上的危险却处处都是,很多走西口的山西人半路上遇到土匪,要么被迫加入了匪帮,再也没能离开,要么被抢光身上所有的盘缠,饿死在了路上。因为北方草原地区气候寒冷,遇到暴风雪,被活活冻死。当时出关口要进入蒙古地区要经过一片沙漠,遇到沙尘暴,只能被活埋。

从明朝末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上百万的山西人在西口的荒原沙漠中跋涉过,其中有几十万人,从此音信全无,尸骨无存。

是不是顺利的到了蒙古就能发家致富呢,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市郊有一处名叫祁太义地的地方,这是包头市最早的公墓,里面埋葬的都是山西祁县和太谷县通过走西口来到蒙古的人,这块墓地,是前人合伙买下的,专门安葬那些再也不能回到家乡的人,因为他们有个规定,不发财不回家,所以从此葬在了这里。

虽然前人是因为穷被逼走的西口,为了生存或者渺茫的发财梦,但是这次大迁徙很好的解决了内陆与边塞的人口平衡问题,大大的促进了蒙汉的文化交流,前人们走西口,无论成败,他们都是一群有血性的汉子!

(0)

相关推荐